大学毕业后他曾先后在昆明、上海、重庆等地报社担任编辑、记者等职务。1945年抗战胜利后赴英国留学,就读于伦敦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外交史及政治经济学。1950年回国,曾先后在华北革命大学学习,1951至1952年在兰州大学英文系任副教授,1953年,调入西北大学师范学院任教,曾任西安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教授等职。
胡锡年教授是我国中日关系史和日本史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曾担任中国日本史学会常务理事兼中日关系史分会会长、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日本东京国际基督教大学特聘教授等职,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进入60年代以后,胡先生的研究重点转入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他在60年代初期翻译的日本著名学者木宫泰彦的巨著《日中文化交流史》,经过十年动乱的磨难,终于在198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部近70万字,集日本史学界数十年研究大成的著作在中国出版,极大地推动了中日关系史研究的深入发展,为中国学者提供了一部空前完备的重要参考书,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推崇。该书的中文译本的发行,在日本史学界也引起强烈反响。与此同时,胡先生还陆续在中外有关刊物上发表了《隋唐时代中日关系二三事》、《古代日本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唐代的日本留学生》、《中日两国在历史上相互了解程度的比较》、《Recent Chine Scholarship on Japan》等一系列重要论文,对中日关系史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别开生面的研究,纠正了中外学术界不少旧说,其中许多精辟见解和结论至今为学界广为沿用。
1996年9月16日胡锡年先生因病去世,享年84岁。
胡锡年先生学贯中西,通晓多种文字。从大学时代发表第一篇文章起,50余年来发表文章数百篇,出版译著300万字。早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他就翻译了日本著名学者长泽规矩也的力作《中国学术文艺史讲话》(由世界书局1943年出版);抗战期间他又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译述了日本著名史学家栗田元次的巨著《日本近代史》(由正中书局1947年出版),对促进认识和研究日本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书曾多次再版,1982年台湾正中书局发行第4版后,台湾有关报刊上曾发表书评,将它列入研究日本史的必读书目。建国以后,胡先生怀着满腔的报国热情自海外归来,教学之余开始潜心于学术研究。50年代初,他翻译了日本东亚同文会编著的巨著《对华回忆录》(由商务印书馆1959年出版),作为研究近代中日关系史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史的原始资料,该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曾数次重印。在这一时期,胡先生还发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和性质》等文,对世界现代史的分期等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在学术界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胡锡年教授广博的学识和严谨的学风,使其在中日关系史界享有很高的威望。他不仅是我国最早开设中日关系史课程并招收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两位导师之一,而且在国际学术界也具有一定影响,日本《朝日新闻》等报刊曾就胡先生的学术业绩进行过专题报道,日本、美国有关大学都曾向胡先生发出过讲学邀请。1984年胡锡年先生在日本讲学期间突发脑溢血而长期卧病在床,却仍然不缀研究工作,除继续修改充实旧著、指导青年教师外,还曾参与主编国家教委委托教材《中日关系史》。
由于胡先生在学术界的广泛影响,陕西省档案馆在1997年3月确定征集名人档案之初,就决定将其有关材料作为第一批入选者永久收藏。
《日中文化交流史》 | 《中国学术文艺史讲话》 | 《对华回忆录》 |
胡锡年《日中文化交流史》
本文发布于:2022-11-09 22:25: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618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