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古城忻州古称秀容,位于太原至五台山途中,为忻州行署、地委驻地。春秋时,忻州属晋国,战国时归赵,秦汉时属太原郡、雁门郡、太平郡。隋代为新兴都、雁门。唐、五代、宋时为忻州定襄郡,金、元、明、清为忻州、代州、保德州。民国初年为雁门道。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大部分地区属晋察冀,以西属晋绥。1949年建忻州专区。
革命战争年代,曾经是晋察冀、晋绥革命根据地的发祥地与中心腹地。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曾在五台县创建了“模范病室”。著名的“忻口战役”、“平型关大战”、火烧阳明堡飞机场等战斗就发生在忻州。这片土地还诞生了高君宇、徐向前、薄一波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忻州古称“秀容”,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开始活动,至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春秋时期大部分为晋地,战国时属赵。秦汉属太原郡、雁北郡、太平郡,隋为新兴郡、雁门郡,唐、五代、宋为忻州定襄郡、代州雁门郡,金、元、明、清为忻州、代州、保德州。相传汉高祖北上抗击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突围时大军南撤,到忻口方摆脱追兵。高祖欢颜而笑,六军欣然如归,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
自唐宋以来,一直设有州治,有“晋北锁钥”之称,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1949年成立忻县专区。1970年更名为忻县地区。1978年改名为忻县行政公署。1983年改忻县为忻州市(县级市),改称忻州行署。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忻州行署改为忻州市(地级市)。
1937年被日本侵略者飞机炸损的北城门楼城,是古代保护政治治所和关隘要道的军事设防设施,忻州城是二者兼有的一座老城。它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置新兴郡(今麻会村西侧),同年置九原县(今忻州城)。《读书方舆纪要》:“(忻)州西北五十里有秀容城。”《辞海》:“秀容,古县名,治所在今山西忻县西北,隋开皇移至今忻县,为忻州治所。”《元和志》:“刘元海感神而生,姿容秀美,因此为名。”故名秀容。《忻州直隶志》:“州城筑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因州北有忻口而名。”实际忻州城廓早在东汉建安二十年时已筑之,隋开皇只是修葺而已。忻州城西陀螺山一带,山形秀拔,怪石凌空,其仞有九,故名九龙。九龙蜿蜒伸出直至牧马河畔,临牧马河时,九龙合为一体,争饮牧马河水,忻州城就坐落在九条龙头之端。忻州与省府太原紧相毗邻,如同唇齿相依。是偏头关、宁武关、雁门关的可靠后方。“三关与忻州之间,构成犄角之势,形成扇面,连能一气。三关像指,忻州如掌,进则如掌使指,迅速有力;退则坚实如拳,牢不可破。”因此,南城门楼匾书“三关总要”。忻州北据忻口,南有石岭、赤塘二关险隘,忻州古城筑于中心地带,背依九龙岗,西临牧马河,凭山襟水,一览无余。古城平面势成椭圆,俗称卧牛城,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坚固堡垒。城内南北大街是太原以北唯一的通道。因此,忻州老城为“晋北咽喉和门户”,北城门楼匾书“晋北锁钥”。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忻州古城历来为兵家必争的军事战略要地。
忻州老城“跨西岗而城,岗占城之半,是为九龙之塬”。“明万历二十六年十月,忻州城墙修竣后,四座城门,连同洞门八座,洞门城门重重相对,彼此相通。”又载:“鸠工庀材,始建于同治七年四月,迄于同治九年十月,前后将及三年,修缮完竣。于是,雉垛斯伟,楼橹崇焕。”同治七年修葺,共用白银六万余两,城墙之上增修了垛口,重建了门楼,并建堙门,形成多重。今日所见忻州老城面貌,盖是同治七年修葺后的遗物。城门楼是古代警戒、指挥必建的军事设施,“旧多劫盗,诸州县置城楼,盗发四面皆守要路,便尔擒送。”“大哉斯楼之作,上可以陈列鼙鼓,下可以禁限中外,近可以张皇斯众,远可以戒励大军。”可见城门楼不只是标示雄伟,而且有其实际的军事用途。城门西侧有供人登临的道路,称为墁道或马道。一般为斜坡,两边有栏墙,起点有门,可杜防闲杂。城墙上设城堞,又名城垛。垛与垛之间称垛口,垛上设垛眼。“城堞不宜太高,高则掷石无力,垛口不宜太狭,狭则碍于击贼。各留悬孔(即垛眼),贼远则堞口瞭之,近则悬孔视之。”城垛是城墙顶上的小墙,它始筑的时间要早于城墙包砖。
忻州老城墙平面向外凸出许多墩台,称为马面。马面的出现是从战术角度考虑而设置。“若攻城,马面长则可反射城下攻者,兼密则矢石相及,敌人至城下则四面矢石临之。忻州老城平面近似方形的多边形,周长九里二十步。城垣依坡顺势蜿蜒起伏,呈曲线形。城垣内边四面均为缓坡形,遇有敌情,军民蜂拥而至城墙端。城垣西北角为钝角,东南角的城垣高度最低,这是“天不满西北,地不平东南”在城市建筑上的体现。
北门为“拱辰门”,始建于明万历24年(1596)。城楼总高28米,宽7间,深4间,四周围廊重檐三滴水,歇山式屋顶,檐下高悬“晋北锁钥”门匾。楼内无柱,梁架结构简洁,连接严实,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整个城楼红柱蓝瓦,富丽堂皇,甚为壮观,具有很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南门为“景贤门”,始建于明万历24年(1596)。城楼面阔7间,进深4间,重檐歇山顶,四角飞檐,楼梯三层,构思精巧,楼内无柱,拇指台阶,三层檐下正中悬挂“三关总要”匾额。1972年拆毁,2002年重建。
东门为“永丰门”,始建于明万历24年(1596)。城楼匾额“献佳合北”。1945年城楼被毁。
西门为“新兴门”,始建于明万历24年(1596)。城楼匾额“九峰雄峙”。城楼毁于解放前。
忻州城墙始建于东汉末年,唐宋时扩建,至清末成为完整城池。城墙周长2190丈,高4.2尺,全部用砖石包砌。此城在解放战争时期,由于阎锡山挖战壕,修碉堡,有较大损毁。解放后,由于城区建设,城墙逐步有所拆除,现东南西北四面仍有断壁残垣。
秀容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当时忻县称秀容县,故以此得名,为忻州市第一所学府。原书院东边是文昌寺,后书院逐渐扩建,文昌寺并于书院中。在书院西坡上先后修建三个风景亭:正中四角亭,南八角亭,北六角亭。六角亭为三亭中之最,每边长约三米,亭高约九米。六角亭旧称寥无阁,为全城最高点,立于亭上,可俯瞰全城。原六角亭前有一砖拱门,称天之衢,意取书院读书人,通过天之衢,登上寥天阁,飞黄腾达。
文庙始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坐北朝南,琉璃碧瓦盖顶的照壁上龙飞凤舞,三进大门棂星门雄伟壮观,单檐顶式大成殿依然耸立。大殿面阔7间,进深5间,殿内木阁中塑有先师孔子巨型雕像。1977年3月8日大成殿不幸毁于大火。
元遗山祠堂,位于城内南北大街,分内外俩个院落。由于道路拓宽和旧城改造,现祠堂大门已被拆毁。但整体结构仍保持祠堂原貌。2010年元遗山祠堂重建。
位于城东古钟公园内,据钟铭文记载,大钟铸于金大定(1161-1189)年间。
南城瓮城及城墙规划方案公示
公示日期:2017年7月
建设项目:南城瓮城及城墙
项目概况:南城墙全长1351米,2017年修复238米,南瓮城以西修复100米,南瓮城以东修复100米,瓮城修复38米。
设计理念:使忻州古城城防设施成为当地历史文化的壁垒,科学信息的载体;使之成为文脉传承的城墙,科普信息的场所,文物保护的范例。
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16689平米
新修城墙长:238米。
财神庙规划方案公示
公示日期:2017年7月
财神庙位于忻州市忻府区南域办事处西街村财神庙巷。财神庙整体坐西向东,其创建年代不详,现存文物建筑有中轴线上的大殿、献殿及两则的钟楼、北配殿,均为清代遗构。为使财神庙原风貌及完整性的以展现,我们根据《忻州志》、《忻州古城史话》文字记述及询问当地老人,在对现场详细勘察的基础上,对戏台、望海楼、石旗杆、石狮、石牌坊、庙门、影壁、鼓楼、南配殿、南耳殿、北耳殿进行设计,并新建厕所、管理用房,共计13座。
财神庙用地面积:2150㎡(合3.23亩)
总建筑面积:864.55㎡
文物建筑面积:494.1㎡
新建仿古建筑:370.45㎡
仿古建筑合计:13座。
关帝庙规划方案公示
公示日期:2017年7月
关帝庙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南域办事处南街村关帝庙4号。关帝庙坐北向南,布局规整,是一组规模庞大的建筑族群,现存主要建筑为明代至明国期间建造,中轴线建筑由前而后依次为乐楼、山门、大殿,两侧附属建筑由南而北分别建东西掖门、西侧碑廊、钟鼓楼、东西廊房、西配房、西耳殿、西配殿、共计14座文物建筑。复建建筑包括:过殿、寝殿、东配殿、东耳殿、东配房及东侧两座碑廊,共计7座仿古建筑。关帝庙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庙内为最早的建筑——乐楼,于明万历三十四年重修,由此可知关帝庙至迟于明代已存在,并达到现有规模。
关帝庙用地面积:3737.52㎡(合5。61亩)
总建筑面积:1404㎡
文物建筑面积:990.02㎡
新建仿古建筑:414.63㎡。
秀容书院规划方案公示
公示日期:2017年7月
秀容书院位于蓝墙底巷以南、南北大街以西约100m秀荣巷以北、文昌寺北一巷以东。
秀容书院是我省保存完好且具有教育功能的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书院占地30250.1㎡,规划建筑面积9612.25㎡。现有房屋208间,多数为旧制,院地形西高东低,高低错落,依自然地貌可分为上、中、下三个院落。2004年6月10日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秀容书院上、中院修缮面积3829.86㎡,包括白鹤大殿、桂香殿、廖天阁、魁星阁、望萱阁、牌坊、龙岗第一景等建筑。
秀容书院重建面积5782.39㎡,其中上中院包括老书院、六艺园、藏书楼、吕祖阁、碑廊等;下院包括展称馆、国学馆和服务中心等,该项目简称建成后将成为忻州市文化旅游示范基地,满足文
化和教育、展示功能,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占地面积:30250.1㎡
总建筑面积:9612.25㎡
新建建筑:5782.39㎡
文物建筑面积:3829.86㎡。
泰山庙规划方案公示
公示日期:2017年7月
泰山庙位于忻州市忻府区南城办事处西街泰山庙巷。泰山庙整体坐北向南,其创建年代不详,文物建筑仅存中轴线上的大殿及西侧的钟楼,大殿为明代遗构,钟楼为清代遗构,为使泰山庙原风貌及完整性得以展现,我们根据《忻州志》、《忻州古城史话》文字记述及询问当地老人,在对现场详细勘察的基础上,对牌楼门、戏台、献殿、东厢房、西厢房、钟楼、垂花门、东配殿、西配殿进行设计,并新建厕所、管理用房,共计12座。
泰山庙用地面积:2324㎡(合3.49亩)
总建筑面积:1067.13㎡
文物建筑面积:254.58㎡
新建仿古建筑:812.55㎡
仿古建筑合计:12座。
忻州城内文物古迹有:忻州市北城门楼北城门楼。座落于忻州市内,旧北城墙拱辰门上。
北城门楼创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楼身座落在12米高的城墙之上,更显其巍峨高大。雄伟壮观。城墙巍巍耸立,外涂朱红,下筑券门洞,洞顶甚高。底阔3米多。城墙内两侧,各有砖砌台阶,曲折通上墙顶。墙顶四周砖砌围廊,中部为上楼。门楼面阔7间,进深4间,重檐三滴水,歇山顶。三层檐下,四周共有红色廊柱22根。两层廊柱间置木栏板。楼内无柱,梁架结构简洁,联结严实,是城内唯一的高层木结构建筑。
本文发布于:2022-11-09 19:10: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608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