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幼聪颖过人,思维敏捷,五岁时就开始读书识字。光绪十三年(1887年)凤鸣先生十八岁时通过院试入邑庠(县儒学),取得生员(秀才)资格。受业于刘青藜(字乙观,同治辛未科进士、诰授奉政大夫、晋封中宪大夫)门下。一边随恩师学习一边以教书为业,以此养家糊口、维持用度。生活一直困难,经常得到恩师和岳母家的资助。光绪十九年(1893年)凤鸣先生赴省参加乡试,得中癸已恩科第八名举人,时年二十四岁。大同知府吴春海见其年少有为旋即聘为西席(知府家庭教师)。署隶雁门道巡抚授予他镌刻着“文魁”的木匾以示表彰。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大同知府吴春海调升冀宁道,先生随吴春海到阳曲(今山西太原)坐馆执教,后来因义和团运动被迫散馆回到了大同。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先生任大同丰川书院山长(书院之长),并先后任丰川书院、平城书院主讲。先生非常重视平民教育,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全国废科举兴学堂的声浪中,取得了大同知县龙璜的支持,利用大同平城书院旧址(现在大同城区二中校址,位于大同城内县角东。西挨大同县署,东临县楼北街)创办了大同城内第一所官立高等小学堂,并亲自授课。同时在城内四隅又设立了四所蒙学堂。新式学堂设置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理科(理化、生物知识)、蚕桑、经学、图画、手工、音乐、体操等课程。开创了大同地区新学的先河,为大同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翻开了崭新一页。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大同府创立中学堂,先生被大同知府刘耕云聘为国文教员。这一年先生考取了内阁中书,他热血沸腾,满怀一腔报国热诚,充满信心地走进了内阁衙门。在北京供职期间,他目睹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官场上的黑暗。对清朝政府置广大劳苦大众的疾苦于不顾,采取对外屈膝求和,对内残酷镇压革命起义的政策非常失望,先生为官清正,一心为公,不畏权贵,刚直不阿。眼看着待在内阁衙门里虚度光阴,报国无望,他认为中国要富强,不受外国列强欺凌,应该从根本做起,先把教育办好。不如自己回到家乡教书育人,以教育振兴国家。于是就毅然地辞去了官职返回了家乡,仍然回到了大同中学堂讲学。宣统元年(1909年),北京创设经科大学,向全国征聘精通经学之士,先生前往应征。行至省城,恰逢山西省设立咨议局,因众望所归,被选为山西省咨议局议员。
民国元年(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先生应山西省都督阎锡山之聘,办理文案,草拟公牍(文件)。任省民政司秘书,内务司一等科员,省议会文牍科长等职,并兼任山西大学堂教授。民国三年(1914年)大同中学堂改组,更名大朔中学校。国文一科无人教习,众人推举凤鸣先生。先生迫于桑梓之情,又应聘回到了家乡,此时他还一直为省立第一、第三中学兼课。因其劳绩卓著,曾获得八等嘉禾章。民国七年(1918年)大同成立洗心社,先生被推选为社长,并兼任晋北讲学会讲长,山西督军公署咨议。又因热心公益事业,督军奖给三等奖章。先生性格耿直,嫉恶如仇,秉公办事,从不营私舞弊。
民国八年(1919年)山西督军阎锡山排斥异己,大肆杀害进步人士。先生的同乡拳师宋士杰等几位参加过辛亥革命起义的壮士们也被闫锡山残酷杀害了。闫锡山的暴行使先生完全失去了对他的信心,他不愿再为其所用。意欲辞职回乡,又恐其不允,便不辞而别,星夜离开了省城。
先生执教三十多年,教学认真负责,因材施教,从十八岁中秀才就开始任教,先后在私塾、知府西席、平城书院、丰川书院、大同高等小学堂、大同中学堂、山西省立第一中学、第三中学、山西大学堂、晋北讲学会等各类高等、中等、初等教育的学校、机构从事教学、教育活动。他的学生遍布三晋,晋北居多,众多的史料和《大同教育志》都称道;“晋北知名之士,多出自先生的门下,邑中人才,更赖甄拔。”当时晋北地区和大同城内有成就者大都曾是先生的学生。如郝绳祖,字绍庭(山西大学堂西斋毕业,授举人衔。曾任大同五女师校长、大同市政协副主席),兰敬铭,字效汤(山西大学文科毕业。任大同市民政局局长、大同市政协副主席、民革大同市委委员),王谦,字尊光(山西法政专门学校毕业,任同蒲铁路局局长、山西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李兴义,字仪亭(日本早稻田大学高等师范毕业,任山西省立模范小学、大同五女师校长、山西省议会议员、山西省视学),常嗣明,字子鉴(北京国民大学毕业,任省立三中校长、大同市政协副主席、大同市民革负责人),刘继汉(日本东京大学政治科毕业,任山西省并州学院教务主任,代理院长),武顺,子适之(山西工业专门学校毕业任大同复兴日报社编辑室主任),吴憬,字筱山(先生长子,山西大学堂国文科毕业,清朝政府奖给优贡,任山西省政府秘书、大同市文教局局长),吴凤翰,字尽忱(先生四弟,大同府中学堂第一班毕业,清朝政府授予岁贡,任大同县立工徒学校校长)等在晋北地区知名的军政、商贸、文化、教育、领域成就突出的人士、民主人士都曾是先生的学生。吴凤鸣先生是山西教育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先生的逝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悲痛。为了表达对先生的深深敬意和怀念,也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吴凤鸣先生一生为山西省,为故乡大同的文化、教育、公益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和卓著功德以及先生高尚的人品,晋北军政、文化、教育、等各界名流和先生的学生集资在大同城西南瓦窑村通向城内的路边为先生修建了一座“德教碑”楼。遗憾的是这座碑楼在日寇侵华期间被砸毁,被遗弃。
曾著有《是亦馆诗文集》等著作。
先生娶妻(刘氏),共生有(吴憬、吴恂、吴恪、吴惇、多官儿)五子,除五儿子多官儿十岁夭亡,尚未成年。其他四个儿子虽然出身于名门望族,但是一生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事业有成。大家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在社会上很有名气。他们四兄弟后来有的担任省政府秘书、文教局长,有的成为著名商人,有的成为陆军书记官、查验局长,有的成为著名的高级工程师。先生的五个孙子吴宝兴、吴宝田、吴宝箴、吴宝璋、吴宝琦。七个孙女吴宝珠、吴宝瑜、吴宝绶、吴宝平、吴宝琇、吴宝川、吴宝兰和孙媳妇、孙女婿大都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中大多数人活跃在全国各地的教育战线上,有大学教授、副教授、中小学高级教师,也有医学专家、高级工程师、有的成为政协副主席、省、市政协委员、民主党派负责人、医院院长、省水利副副厅长等地方各级负责人,有获得两项国家专利,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专家。凤鸣先生的第四代及他们的后代中也是人才济济,他们中有博士、硕士、大学教授、副教授、中小学高级教师、医学专家、农业专家、高级工程师、艺术家、翻译、政协副主席、省、市政协委员、学术带头人、医院院长、文化局长、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关各部门的负责人、普通干部。有三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专家和获得全国、国际各类大奖的各科人才。他们现在有的移居国外发展,有的依然在国内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默默地做着贡献。
由于对军阀政权的彻底失望,加之年仅十岁的小儿子多官儿在学校玩双杠时失手坠地身亡的沉重打击使得先生痛苦不堪,心灰意冷,从此足不出户,不问世事,闲居在家。终日借酒浇愁,民国九年(1920年)先生因为嗜酒过度,终为酒所伤蜚声声三晋的一代名儒过地地撒手人寰,辞世而去了,享年仅五十一岁。
本文发布于:2022-11-09 18:59: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608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