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前小集

更新时间:2022-11-09 12:20:03 阅读: 评论:0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中缔》;《山水之间》;《郑州之行》;《西安印象》;《敦煌·莫高窟》;《三峡情缘》;《青岛芳踪》;《西行漫记》;《桥的那边有一棵黄果树》;《辛卯清明,武汉赏樱》;《在阳朔,聆听一首山水田园的牧歌》;《华北的天空之情迷白洋淀》;《“土里土气”的太原》……《窗前小集》是作者谭支华十多年来零零散散所写的文字汇编成集。

作者简介

谭支华,广东阳江人,教师一枚,毕业于韩山师范学院美术系,喜欢阅读、旅行,偶遇闲暇,信手随笔,将自己的心情和思考付诸笔端。

图书目录

序(林伦伦)

一本集子一些故事(自序)

上编求学时光

韩师记

与主事者书

泉林山庄记

回乡散记

初为人师的随想

关于“家”的断想

龙舟情

民生在勤——谈谈我的“守时”观

习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说到底还是习惯问题

师者,任重道远——听戚业国教授报告有感

九四春秋化星辰——纪念我的奶奶

一种精神一种爱——写给广州美术学院“大功课”团队首届插画展览

《跬步集》自序

想起了一些人,想起了一些事

令人激动的画,更令人感动的是爱

水仙

一庭春雨,满架秋风

那一抹青葱

中编山水之间

郑州之行

西安印象

敦煌·莫高窟

三峡情缘

青岛芳踪

西行漫记

桥的那边有一棵黄果树

辛卯清明,武汉赏樱

在阳朔,聆听一首山水田园的牧歌

华北的天空之情迷白洋淀

“土里土气”的太原

下编读书札记

笔法禅境,书道春秋——从《陈其铨教授论文选》说起

喜向笔墨觅小诗——读《陈钠山水画集》有感

读《另一种回忆录》,敬悼季羡林先生

名“鸦”实“雅”——读《任洋鸦集》有感

今朝风日好,最近读董桥

原来作者是陈之藩

小人物里的大世界之情欲与良心——读《战争与和平》有感

四壁书香妆陋室,半帘蕉影话南窗——与支华君韩园交往散记(张玉金)

后记

后记

《窗前小集》这本小书能够顺利出版,离不开热心人的帮助,循例,更是由衷地,我要向那些给予我关心和帮助的人致以真诚的感谢。

感谢我的母校韩山师范学院林伦伦校长惠赠序言。林教授长期致力于粤地语言研究,著述甚丰,能在百忙之中为小集作序,而且写得那么热情、那么殷切,让一本如铺路石子集起来的小书顿时有了玉璞般的闪光。我非常喜欢这篇流露着真诚与热情的序言,也非常珍惜这份荣幸,更感恩于这种热情的鼓励和殷切的期望。感谢美术系张玉金副教授寄来的《四壁书香妆陋室,半帘蕉影话南窗——与支华君韩园交往散记》,其文质朴平和。读来仿佛又回到了七年前在韩园求学的时光。

感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黄良伟老师的授业与资助。黄老师是我走上美术学习的引路人,自从高中跟他学习绘画以来,他就一直给予我关心和帮助。拙作成书,离不开业师的一路支持。

衷心感谢小榄镇教育事务指导中心为拙作的出版给予的鼓励和支持。感谢中山市小榄中学美术科组,正是因为身处一团和气的工作团队,有了同事们的分担与协助,我才有时间胡思乱想,信笔由缰写自己的文字。

小集的出版,离不开暨南大学出版社武艳飞编辑的认真负责,她的敬业与耐性让我印象深刻。

最后,借此机会,也向我的家人致以感恩,顽童阿华从此立品。

谭支华

2013年6月写于小榄

序言

我与谭支华不认识,直到我写这篇序的时候,也还只是文字之交。我们的缘分,是校友,是有110周年办学历史的韩山师范学院把我们连在了一起。小谭2002年考进韩师美术系,而我,2010年奉命来到韩师工作。美术系的张玉金老师向我推荐了小谭的这本《窗前小集》,让我为其作序。我看了作者自序和目录之后,答应了。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小谭是一位对韩师饱含深情的优秀毕业生!

作为韩师的校长,推介自己学校的毕业生是一种义务。也为自己学校毕业生的“出彩”而感到无比的自豪。2012年5月,我为地理与旅游管理系的应届毕业生徐雪伟的文集写过序。今年4月份,他发来了一篇叫做《筑梦》的散文给我,我才知道,他是凭着这本集子和他优秀的实习业绩,战胜了来自华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的毕业生,走进了汕头市潮阳区第一中学这所名校。像小谭和小徐这样的优秀毕业生。以自己出色的能力和表现,为他们自己,也为母校争了光,我为他们的成就感到欢欣鼓舞。虽然杂务纷纭。但花些时间读读学生的作品,为他们写点文字,值!

小谭是粤西阳江人,但与位于粤东的韩师“前世有缘”。报考志愿的时候他力排众议,包括家长和师友的劝告,填报了韩师的志愿,并如愿以偿成为了韩师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亲友之言,似有偏颇,然亦是好意。吾亦深虑之而志不改。余以此为明智之举,其因有三:其一,韩师历史久矣;其二,学费不高,于吾类极当;其三,虽远省府,然亦避丝竹之惑耳,不失为治学修身之佳境。天遂人愿。是年金秋,吾为韩师一员也。”(《窗前小集·韩师记》)韩园四年的学习生活,也证实了小谭选择之不谬。“韩师虽然偏居一隅,但我这四年时光里并不感到孤独,相反,我觉得百年韩师很有人情味,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情愫会愈来愈浓重。现今,每当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困惑,工作中碰到某些委屈,只要回想起在母校韩园遇到的人和事,那感觉像极了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投入了母亲的怀抱。我是毕业之后才体会到‘母校’一词的含义,镌刻于西校门背面的校训‘勤教力学,为人师表’,我会践行一生,因为在我看来,那是母亲的叮咛。”(《窗前小集·想起了一些人,想起了一些事》)小谭对母校韩师,对教育事业的这种执着深情,令只有三年多校龄的我感动不已,甚至成为鼓励我克服困难、努力做好韩师工作的一种动力。我想,如果每一个韩师人,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对母校有着这样一种无怨无悔的情愫的话。何愁韩师不能办好?在小谭的身上,我看到了杰出校友陈伟南、陈其铨、陈复礼、林进华、陈汉士等先生的魁梧身影。这些前辈校友们在韩师读书的时间也就是短短的两年,有的甚至中途辍学。但与母校的情结,这一辈子是愈系愈紧了。在小谭身上,我也看到了后来者的矫健身影。小谭的师弟、2012届的毕业生徐雪伟说:“离开母校时,我的书箧里,放着一把采自巍巍韩山的芹草,翠色如玉,隐隐有香。我把它带回了故乡,种在了东山上。而潮阳的最高学府,潮阳第一中学,就位于东山山麓。”(徐雪伟《筑梦》)于是,我想,这是什么?这是一种精神,在一代代韩师人中凝练而成并不断传承发展的韩师精神。它就像一根无形的红线,连着韩师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连着一代代的韩师人!从小谭的“昔韩师如陈酿之杜康,醇香透脾;今之韩师,比之尤甚。如初升旭日,穿殛透雾,光芒万丈”(《窗前小集·韩师记》)到小徐的“我坚信,冥冥之中,会有感应。这种感应,来自于学院某一林遮树隐的山居,来自于文祠内徐徐缭绕的烟气,来自于埋头书海字潮之中的那种期待的眼神。在更为宏观的层面上,这种感应,将延伸到云天之间,到山水之际”(《筑梦》),描写的都是这种无形而有质的韩师精神。

当然,我喜欢小谭的文章,还因为他跟我很“投缘”。从小谭的《窗前小集》中知道,他“幼喜师道。钦羡传道授业解惑之高节”。而我也“好为人师”,考进中山大学中文系之后就立志当老师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硕士研究生本可以很容易地选择前程锦绣的仕途,但我毅然决然地走进了学校。而今教龄已近卅载。一点儿都没有后悔,仍然乐在其中。因而,小谭文集中的许多关于“教书”的文章,我很容易读懂,也为这位青年才俊的研究精神和文章的精彩而击节赞赏。他的《徐悲鸿素描体系与契捷恰科夫素描体系的比较研究》是读大三的时候就发表于国家核心期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上的。徐悲鸿研究专家顾平教授当时就对他赞不绝口:“作为一名尚未毕业的本科生,可以把自己的学术文章同名校教授的文章同期发表,其学术素养与文字表达能力可见一斑。”我相信。其他同行也会有同感,会喜欢小谭的这类文章的。

小谭的另外一个“癖好”,就是“好读书”。尽管,他小时候喜欢读书,只是因为读书就可以“不用干农活”,可以偷闲;后来还知道可以“吃国家粮”,因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我很喜欢他在文集自序里写的这段话:“罗曼·罗兰说过:‘与书籍生活在一起,生活是不会叹息的。’说得真好。我一路走来的步履,多么像是这句话的脚注。不敢想象,我这样一个农村孩子的成长,如果没有书籍的营养,今天的我又将是如何一番模样。古希腊人是有知识的,但他们更相信命运,智慧之神雅典娜亦复如是。我自称是悲观宿命论者,不敢说知识真的改变了人的命运,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无论时光怎么转变,只要有书籍为伴,就永远都有继续前行的力量。”其实,不管你是什么出身,农村孩子也好,城市孩子也好,缺少书籍的精神食粮,你的人格就一定会发育不健全!我也是个嗜书如命的人,家里环墙书架,四壁芸签。是书籍,是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不然,我就不可能从离小谭家不远的雷州半岛密林里走出来,走上大学讲堂;是书籍,是知识,像粮食一样养育了我们,健全了我们的精神人格;是书籍,是知识,像清泉一样荡涤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的灵魂得到慰藉和升华!而因为书读得多,所以知识积累丰富,写起文章来就能够“东拉西扯”。游刃有余。看小谭的文章,尤其是其中一些涉及古代文献和古典美学的文章,如《笔法禅境,书道春秋》、《喜向笔墨觅小诗》等文章,可见其读书之多,功力之深。如果不是有其个人的经历介绍的话,我还以为这些文章的作者是中老年人。因为读书是一种积累,积累丰厚而后才能应用自如,信手拈来,皆成文章。

小谭还喜欢远足,“向往旅行”,(《窗前小集·自序》),边走边读边写。这也与我的爱好不谋而合。我一生爱书、爱读书,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家中的客厅因为四壁皆书,貌似书房,我便命其名为“行读斋”,虽然真正的书房至今还不见踪影。所谓“行读”者,乃“边行边读,边读边行”也。毛泽东曾经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这里我篡改为:“读书是学习,旅行也是一种学习,边行边读边写是一种更重要的学习。”回首我近一甲子的人生旅途,有半个世纪是在读书(包括行读)、写书、教书。今天算是又遇上知音了,因为小谭也好读书,爱旅行。也正因为如此,我对小谭文集里《敦煌·莫高窟》、《西安印象》等篇什,读之甚有同感。因为在那些地方,我都徜徉过、发呆过。像敦煌,我已经去了三次了,还想再去。因为,敦煌本身,像小谭说的,就是一本厚厚的历史书,任你去多少次,也读不完它。其中之精神营养,就像是一口无底的深井,任多少代人也汲取不完!

我喜欢读画家的散文,吴冠中、黄永玉、林墉等大师的随笔和散文集都是我的至爱,位列书架的显眼之处。画家们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情趣,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超强,文笔俏皮流畅而极具形象美感,读之令人浮想联翩。小谭也是学美术的,他的散文也有此特点,虽然文笔还不算老练,但也新鲜可爱。其写韩师旧校区教工宿舍的一段,可圈可点:“(西区学一楼的单间宿舍)房间在二楼,与韩文公祠仅一墙之隔,每天清早,外语系的同学们总会在那里读书。我最欣赏的是午后阳光照射阳台走廊的光景,尤其是夏日午后。破旧的学一楼掩映在高大乔木的蓊郁之中,强烈的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把伸向阳台的树叶影子投射在地板上,斑驳淋漓,像极了印象派大师雷诺-阿的作品——透亮而富有诗意。”(《想起了一些人,想起了一些事》)我办公室所在的才林楼就在学~楼的旁边,窗外的风景也像小谭描述的那般美好。案牍劳形之暇,我也常常望望窗外的植物、阳光,休养眼神,但就没有体会到小谭这种审美感受,“身在美中不知美,只缘心中没美学”啊!现在读着小谭这段美文,我就有一种向在西校区办公和学习的师生们推荐的冲动:“亲爱的老师同学们,你们可是生活在印象派大师雷诺·阿的作品之中哦。”

哦,我信马由缰地不知道写到哪里了,看来已经离“序”太远了,还是收紧缰绳吧。总之,由于一种校友的缘分。一种人生梦想和生活习惯的投缘。一种文学灵感的冲动,我写下了上面这些文字,妄图作为小谭《窗前小集》的序,还不知道小谭喜欢不喜欢呢!

林伦伦

癸巳龙舟竞渡声中

写于110周年校庆的韩师

本文发布于:2022-11-09 12:20: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589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核桃仁儿
标签:窗前小集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