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特点是:强度下降快,恢复慢,持续期从几小时到几天以上,大FD幅度可达背景强度的百分之十几。在第二十太阳活动周(1964~1975年)期间所进行的空间观测表明,FD是由耀斑和冕洞中的高速流在行星际空间所造成的强磁场区引起的,与行星际激波关系密切。1963年,美国天文学家帕克提出行星际激波引起FD的概念。地球上观测到的FD的主要特点:①大FD常在大耀斑后24~60小时发生,全球可见,幅度随纬度减小而减小;②各向异性明显;③下降期能谱的形式为I∝E-r,其中γ为0.2~0.8,E为能量。恢复期强度I随时间t的变化可用福布希下降描述;④下降幅度随耀斑日面位置的分布有明显的东、西不对称性,这多半是行星际激波的东、西不对称磁场结构所造成的;⑤存在有统计意义的暴前上升现象,这就有可能为研究行星际激波和磁暴预报提供信息。此外,在FD过程中常观测到短暂的小的上升和阶梯形下降,这都与磁暴主相环电流引起的粒子刚度下降和激波结构有关。FD前后伴有广泛日地物理现象发生,如耀斑、冕洞、Ⅳ型太阳射电爆发、磁暴、电离层通讯干扰、强能暴粒子事件(ESP)以及可能的天气现象出现等。因此,它是人们研究太阳活动、行星际磁场的结构、电离层电讯条件变化等的有力手段之一。
本文发布于:2022-11-09 05:33: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570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