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比利时布鲁塞尔:通过竞争获得和平
地点:比利时布鲁塞尔(Place:Belgium Bruxelles)
会期:150天(Duration:150 Days )
名称:布鲁塞尔万国博览会
主题:通过竞争获得和平
类别:综合类(Category:Universal Exhibition )
1935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的标志是一个肩负地图的人,造型比较写实,标志显示出不同民族的参展国对和平的共同期望。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曾经四度举办世博会,而1935年的这一届,吸引了两千万参观者。在许多人看来,从没有哪一届世博会像1935年布鲁塞尔世博会那样,如此迫切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需要,它被认为是世界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次盛会。
1935年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在展示新技术的同时,表达了参展国对和平的期望。此后,人与人的关系和新技术同步成为世界博览会所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1935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为综合类世博会,主题为“通过竞争获取和平”,共吸引了两千万参观者。展品主要有科学仪器与艺术作品、能源、民用工程、公共建筑、服装与配饰、旅游与体育这几大类,其中大部分展品具有相当的实用价值。这届博览会上丰富的布展设计让人眼前一亮,在有限的独立展示空间里,展出方更加注重展品陈列的位置关系,力图通过巧妙的展台搭建,营造出富有层次感的视觉效果。在服装与配饰部分更是出现了大面积的橱窗展示,人们看到的似乎就是现代商业展示的雏型。橱窗秀的出现为世博会增添了活泼的情趣,也显露出商业文化的勃勃生机。
(图)1935年布鲁塞尔世博会1935年布鲁塞尔世博会主旨均具有时境性,同当时的社会环境与体制有直接的内在联系,可视为社会历史遗产的象征和民族文化精神的代表。1935年布鲁塞尔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旨具有鲜明的时境性和现代内核。城市问题是当今各个国家和人民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本届世博会从未用城市作为主题,从而具有独创性。
世博文化是在不同民族国家、不同地区之间不断交流与融合中形成的,体现出世博文化的开放性。首先,世界博览会展示的是一个庞大的多源的组合性文化体系;其次,世界博览会是一个保持对外和对内相互交流与联系并能实现自我更新的文化体系;再次,世界博览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文化体系。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上海世博会将更加充分地体现世博文化的开放性。
935年布鲁塞尔世博会是思想观念的阐释者和文化观念的演绎者,世博会遗留的精神财富能够得到传承,物质财富能够以某种方式得到后续利用,是评估一届世博会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世博主旨也要体现时代感和独创性,否则会被塞进一个模子。
1935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的作用一直是双重的:一方面以政治邦交为主要目的,另一方面促进贸易发展和经济进步。进入20世纪世博会才有了“社会责任感”。二战时期的博览会和20世纪的博览会的观念虽然不同,但它们所蕴含的方法论取向却是一致的,意在追求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1935年布鲁塞尔世博会主旨的系统研究,发现世博会的最大共性就是世博理念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图)1935年布鲁塞尔世博会1935年的布鲁塞尔,刚从资本主义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中缓过神,举目东眺,却发觉希特勒在两年不到的时间里将德国变成了一个法西斯国家。当年3月,德国撕毁《凡尔赛条约》 ,正式宣布重整军备,全面扩充军事实力,走上复仇的道路。历史仿佛走了一个轮回,二十多年前“一战”的惨烈景象还未从人们的脑海中消散,欧洲又将再次被拖入新一轮的军备竞赛,这让伦敦、巴黎、布鲁塞尔不寒而栗。与上次的舍命相搏不同,这一次竟无人敢接希特勒发来的凌厉杀招,一时之间,一股和平主义的思潮在西欧各国间蔓延,人们呼吁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
在布鲁塞尔举办的世博会,也就顺理成章地肩负起了争取和平的使命。此次世博会提出“通过竞争获取和平”的主题,主办方希望各国能以世博会为平台展开技术竞争、经济竞争,来取代传统的军备竞赛,实现欧洲的永久和平。凝神屏息间,一场世界博览会将世人的目光暂时拉回到了技术、艺术、经济发展下的日常生活,布鲁塞尔争取和平的呼声通过世博会主题传播开来,给了骚动的世界一个思考的机会。
1935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的会徽是一个肩负地图的人,造型比较写实,当时欧洲即将爆发二战,笼罩在一片战争乌云中,会徽显示出不同民族的参展国对和平的共同期望,这也是第一个将人与人的关系提升到与科技同等重要地位的世博会。
(图)1935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美国学者阿尔弗雷德·海勒在《世博会与走向进步》一书中这样描述1935年世博会:“与1939年世博会及之前的1933年世博会相比,这届博览会显得退步和凌乱,世博会的建筑物似乎更适合于25年前的那一届(1910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好像是在拒绝承认萧条的光景与日益升级的战争阴影。”现在看来,这也许是世博会抗拒战争的一种方式,却也是世博会现场氛围和建筑特色给人们的真实感受。世博会在建筑设计上选择了永久性建筑的设计方案,怀旧特色浓郁的纪念馆与艺术馆作为主题建筑,风格都趋于折中而缺乏现代感。在公众活动方面,主办方专门开辟了新的游乐公园、人工湖,并建造出一座可容纳75,000人的露天体育场用于展览期间的体育运动,足球比赛是当时最具号召力的项目。
世博会浓浓的怀旧气氛,使人们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展品本身。
1935年的展品主要分为这几大类:科学仪器与艺术作品、农业土壤与底土、转化技术、能源、民用工程、公共建筑、服装与配饰、旅游与体育。其中大部分展品具有相当的实用价值,展览区域分明,有条不紊,少有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那般的喧腾与热闹。1935年布鲁塞尔世博会似乎在对过去的尊重与怀念中,阐释其渴望保持世界和平的希冀。即便如此,博览会仍然渗透着那个时代的色彩,敏锐的社会观察家们更是从中嗅到了时尚的元素。
艺术展示虽然延续着以往的风格,将古典艺术作为展示主角,但艺术馆中已有将近一半的展位给当代艺术提供了空间。博览会期间,主办方特地组织了一场名为“5个世纪的艺术1400—1900”的大型展览,集中展示古代艺术作品。观众的目光,却更多地被以法国艺术为代表的当代艺术呈现出的活跃气息所吸引。
(图)1935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博览会上丰富的布展设计也让人眼前一亮。这届世博会上有较多企业参展,在有限的独立展示空间里,出展方更加注重展品陈列的位置关系,力图通过巧妙的展台搭建,营造出富有层次感的视觉效果,以求在同类展示中更具吸引力。醒目的立体标牌、独特的宣传海报、多样的造型、温馨的格调。在服装与配饰部分更是出现了大面积的橱窗展示,人们看到的似乎就是现代商业展示的雏型。与这届世博会上传统的建筑和沉闷的氛围相比,橱窗秀的出现为世博会增添了活泼的情趣,也显露出商业文化的勃勃生机。
1935年布鲁塞尔世博会怀揣着和平的希冀,展示了那个年代经济、技术、艺术的方方面面。现在看来,其主题是鲜明的,展览是富有特色的,但和平的美好憧憬却只能成为主办方的一厢情愿,那届世博会成为列强炫耀国力的舞台,竞争有余,合作不足,无法通过交流来消除列强之间经济技术的不平衡,更不能解决因经济技术发展的不平衡而引发的贸易争端和政治纷争。结果是盛会之后,鸿沟依旧。不出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此时,“通过竞争获取和平”已成为一个无法企及的梦想。
本文发布于:2022-11-09 02:42: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563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