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毛虫,刺蛾的幼虫

更新时间:2022-11-09 02:18:44 阅读: 评论:0

简介

刺毛虫是刺蛾的幼虫。是昆虫纲,鳞翅目,刺蛾科昆虫的统称。成虫体长10~20毫米,白天静伏,夜晚飞出活动,有趋光的习性。以树叶为食。平时生活在各种树木上,当停歇在有刺的树枝上时,双翅竖立,很象树枝上一枚棘刺。刺蛾是完全变态昆虫卵产在树叶上,卵椭圆形,孵出的幼虫就吃树叶,幼虫全身有许多刺突或刺瘤,上面有许多毒毛,这些毒毛触及人体时,皮肤立即象烫伤似的红痛并奇痒难受所以俗称作“刺毛虫、“洋辣子。幼虫身上除了有刺突和毒毛外,还有五颜六色的条形斑纹鲜艳醒目,好象一种警戒的色标,鸟类都不敢去吞食。老熟幼虫在树枝分叉处或树千基部吐丝和分泌黏液作茧,茧起先呈透明状,不久即凝结成象鸟蛋那样的石灰质硬壳茧,表面还有弯弯曲曲的花纹,我国古代曾称这种茧作“雀瓮”。有些种类在土中或石块下结茧,茧灰色。一般是以结茧化蛹越冬。

全世界已知有850种,我国常见的有十余种,其中以黄刺娥(Cnidocampa flavescens)、褐边绿刺蛾(Parasa consocia)、双齿绿刺蛾(Parasa hilarata)的分布最广,几乎遍及全国,危害多种园林树木和果树,幼虫期通常1~2个月,为害严重城市行道树上刺蛾幼虫蜕皮时,往往有大量毒毛随风飘落在行人身上使人痛痒和引起皮炎。

在刺毛虫身体背部的两边,从头到尾有八撮尖刺,那是真正的尖刺,没有长毛辣子的那样张扬,短短地,向外张开,看上去精悍许多,刺上人身,立刻就会红肿一片,会看见明显的黑点,伴随难忍的刺痛,过敏体质的人会有晕眩的感觉甚至会有生命危险,这真是“包子有肉不在褶上,尖刺有毒不在长上”。这种洋辣子因为有八撮这样的尖刺,所以它另外有个名字叫“八角辣”  。

形态

在个别地区称呼它做刺毛花、火辣子、扒架子或吧唧毛子近几年较少见。

幼虫虫全身长满带有毒性的刚毛,一旦与皮肤接触,刚毛就刺入汗毛孔,使毛孔迅速发炎,肿胀,奇痒难忍,并伴随疼痛,不敢用手触碰。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但对没有汗毛孔的皮肤(比如手指面)一般不造成伤害,所以这种虫子虽然毒性厉害,但小心地用手指拿它是可以的。

毒性

刺毛虫皮炎是由于刺毛虫的毒毛刺伤皮肤后由毒毛释出的毒液所引起的急性皮炎。在刺毛虫生长较多的地方,死去的刺毛虫刚毛在一定时间内仍具有毒性,会随风飘散到人身上,所以没接触过刺毛虫的人也会突然出现刺毛虫皮炎。

刺毛虫茧一般 以面、颈项部多见。损害常表现为水肿性红斑、风团或大片水肿,间有水疱或大疱,多单发或为一小片。自觉剧烈的痛,后期常伴瘙痒。

治疗

刺毛虫离开后的壳局部外搽止痛、止痒剂。用橡皮膏反复粘贴患处以拔去毒毛。

土法治疗:患处搽煤油少许,可减轻或消除疼痛、红肿。由于毒液呈酸性,患处可用稀释的碱水或小苏打水冲洗;用白胶布粘下来,再用风油精涂抹。

民间传说

刺毛虫[动物名称]山东民间传说刺毛虫是奸臣秦桧死后的汗毛变成的,秦桧的阴险、狠毒可见一斑,同时也反映了民间对秦桧这一历史人物的痛恨与无奈。

防治方法

一般可用两种方法。可在每年的冬季和7月中下旬剪除或挖掘虫茧(黄刺蛾和丽绿刺蛾的虫茧在树上,其余三种刺蛾的虫茧在树基表土中)。也可在6月中旬前后,喷施90%晶体敌百虫1000-1500倍液,或80%敌敌畏000-1200倍液,也可喷施青虫菌500-800倍液。许多园林部门采取菌药混用,即500克青虫菌加200克敌百虫加水500000克,混合后喷洒。

本文发布于:2022-11-09 02:18: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562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刺毛虫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