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济南“五三”惨案以后,省立山东大学改为国立青岛大学。1930年6月,杨振声先生出任青大校长。
作为教育家,杨校长深知要办好一所大学的为政之要。作为校长,杨先生在任期间一直致力于他的“教育四重法”,为学校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谓的“四重法”,即重师资、重设备、重质量、重人才。重师资,就是效法北大“各派兼容并包,学术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打破门户之见,广聘专家学者来校任职任教。当时闻一多、梁实秋、黄敬思、游国恩、老舍、沈从文、王淦昌等许许多多专家学者云集山大,盛及一时,令世人瞩目。重质量,就是坚持“学生在好不在多”的培养原则,注重学生的全面塑造。杨校长曾给学生作过这样的“定位”:“不在图书馆,就在科学馆,不在科学馆,就在体育场”,告诫学生要以学为主,并强健体魄。同时,推出的“淘汰制”,作为对学习质量的检验。重人才,就是重视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杨校长甘做“人梯”,善当“伯乐”,任人唯贤,而从不循私情。在杨校长的精心培养下,山大可谓“后浪推前浪”。重设备,就是重视教学设备的配置。杨校长从实际出发,用节省经费的办法来补充设备。杨校长始终坚持“行政上多花一文是虚耗,基础上多花一文是建设”的理财原则,全力支持学校的设备建设。杨校长还把公家为校长提供的较好住房让给教职员工住,自己出钱另租房屋,这种心系教育的精神,值得今人学习。
(图)杨振声杨振声(1890-1956),字今甫,亦作金甫,笔名希声,山东蓬莱(今蓬莱市)水城村人。现代著名教育家、作家。教授,曾任国立青岛大学(今中国海洋大学)校长。
杨振声少时在家乡读书,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1918年与进步同学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杂志,任编辑部书记。1919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专攻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获博士学位,又入哈佛大学攻读教育心理学。1924年回到祖国,投身于教育事业,历任武昌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清华大学教务长、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教授。1930年任青岛大学校长,任职期间,民主办学,广罗人才,结合中国的历史传统和实际情况,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一时间学者名流云集,人才济济,灿若群星,迎来青岛大学第一个黄金时代。他不辞劳苦,亲自开设“小说作法”课。1933年,杨振声受教育部委托,主编《高小实验国语教科书》和《中学国文教科书》;同时与沈从文合作编辑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1938年任西南联合大学常务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文系教授,后任西南联大叙永分校主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负责北京大学北迁筹备工作,并任教。同年与沈从文、冯至合作编辑《现代文录》,主编《经世日报·文艺周刊》。新中国成立后,杨振声仍于北京大学任教,兼任北京市文联创作部部长。1952年调任长春东北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国文学史教研室主任,当选为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长春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长春分社委员。1956年,病逝于北京,终年66岁。临终,唯一的遗嘱是将其全部藏书(2379册)捐给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图书馆。
济南“五三”惨案 素质教育科举制度高考山东大学
中华典故网 www.zhdgw/
本文发布于:2022-11-09 01:38: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560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