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潘漠华所作诗歌

更新时间:2022-11-09 01:22:32 阅读: 评论:0

作品原文

离家

我底衫袖破了,

我母亲坐着替我补缀。

伊针针引着纱线,

却将伊底悲苦也缝了进去。

我底头发太散乱了,姊姊说这样出外去不大好看,

也要惹人家底讨厌;

伊拿了头梳来替我梳理,

后来却也将伊底悲苦梳了进去。

我们离家上了旅路,

走到夕阳傍山红的时候,

哥哥说我走得太迟迟了,

将要走不尽预定的行程;

他伸手牵着我走。

但他的悲苦,

又从他微微颤跳的手掌心传给我了。

现在,就是碧草红云的现在呵!

离家已有六百多里路。

母亲底悲苦,从衣缝里出来;

姊姊底悲苦,从头发里出来;

哥哥底悲苦,从手掌心里出来:

他们结成一个缜密的悲苦的网,

将我整个网着在那儿了!

创作背景

潘漠华于1920年离开家乡到杭州读书。这首诗写于1922年3月,是作者回忆了这次离家赴杭之后,为表达当时的悲苦心情而创作的一首新诗。

作品鉴赏

赏析

离愁别绪是古今中外文人笔下常见的题材。这首诗写离家的悲苦。在自然朴实的语言中饱含了作者哀婉的幽思和深切的情意。

人的感情是难以捉摸的抽象物,但作者通过离家前后的几个动人事件:一是母亲穿针引线替我补缀衫袖;二是姊姊为我梳理头发;三是哥哥牵手引路。将本无内在联系的三件事用“悲苦”把它们有序地贯串起来。经过情感的统摄、过滤,以形写神。犹如诗人用一条情绪的丝线把生活中的碎珠精心地连缀一起,让它们由散而聚,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而且寓深情于细节描写之中,使诗里凝聚的情与爱具体可见。母亲将悲苦“缝”进“我”的衫袖,姐姐将悲苦“梳”进“我”的头发,哥哥将悲苦“传”给“我”的手掌:三个动词,更是将无形的悲苦化为有质感的具象,使悲苦清澈地流出了诗行。

作者以极为平凡的日常生活琐事的叙写表现母子、姊弟、兄弟之间的绵绵情意。潘漠华家境贫寒。据作者密友冯雪峰回忆,他幼年丧父,母亲孱弱,姊姊被夫家拒斥,备受歧视,哥哥只因和心爱的女人说了几句话,被恶徒们捆绑到戏台上示众,受尽凌辱。这首诗最后两句,诗人把被笼罩在悲苦之中的心境比喻为“网”。这张“缜密的悲苦的网”不仅笼罩着这首诗的气氛,也成为他早期诗作的基调。一首诗,无论什么题材,只要是从实际生活中汲取来的自然会有真情实感。诗人既有生活的真情实感,又具有较好的艺术匠心,所以题材尽管如此细小平凡,同样能激动人心。事细而情笃,正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评价

现代诗人吴奔星《现代抒情诗选讲》:“这一首《离家》,选取的是传统题材,表现的是人之常情,但它不靠外在景物的映衬,也不是直抒胸臆把内心的悲苦向读者告白,而是在平凡琐屑的述说中,让人感受到诗人的一片真情。”

文学研究家和批评家任孚先《现代诗歌百首赏析》:“《离家》是一首写实成分很重的叙事抒情诗,而不是靠自由想象的故装悲苦之作。”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罗振亚《扯不断的血脉》:“这首诗事细情笃,言近旨远,词浅意长。”

作者简介

潘漠华(1902~1934年),作家、革命烈士。原名潘训,浙江宣平人。1920年就读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同时开始诗歌创作。1

潘漠华922年与冯雪峰、应修人、汪静之成立湖畔诗社,出版四人诗合集《湖畔》。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大革命时期参加北伐军。大革命失败后被捕。出狱后在中共浙江省委工作,参与领导家乡农民起义。失败后在厦门、开封、北京等地教书,参加北方左联。1933年任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因从事革命活动被捕。为抗议当局残酷虐待,绝食牺牲。除诗歌外,还出版有短篇小说集《雨点集》。八十年代有诗、小说合集《汉华集》。

本文发布于:2022-11-09 01:22: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560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离家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