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龙,闽浙地区板凳龙

更新时间:2022-11-09 00:33:37 阅读: 评论:0

由来传说

板凳龙板凳龙,是一种舞龙舞蹈,相传源于汉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相传,在很久以前,遇上了大旱,东海的一条水龙不顾一切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但水龙由于违反了天条,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人们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人们称之为板凳龙),人们不分昼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也由此产生。龙舞还有干龙、湿龙之分,干龙多为娱乐,湿龙 则为求雨。龙到之处,百姓必泼水助威,舞者一身透湿。

制作工艺

板凳龙大田板凳龙,其实就是在长板凳上扎上透明的精美塑料面纸,装饰上各种彩花,并在内部安置两个蜡烛槽,两端分别钻上直径5厘米左右的圆孔,再用长约70厘米左右,直径同上的硬木棒将其串联起来,点上蜡烛在街上围着村子巡游。其历史之悠久已逾千年,灯龙何以,制作精巧,集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 与扎、制、编、糊等工艺于一体,融体育、杂技、舞蹈于一炉。

制作龙头骨架的时候,在长条木板上用竹篾大体扎成框架,然后再用更细一点的竹篾制作出细节。竹篾与竹篾之间早年是用毛边纸制作的纸绳缠住,如今为了方便用细铁丝捆绑。

骨架制作完成后,再用彩纸、透明纸、塑料纸等糊于外层。外层的纸糊好后,再用彩纸剪出龙鳞、鳞纹和其他的装饰,并贴在龙身上,而这些活儿则由村里的心灵手巧的妇女完成。最后,在龙节接头处,用彩笔写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吉语,整个龙头的制作算是完成了。

舞龙特点

板凳龙舞板凳龙较其他龙舞,技术性很强,难度更大。因板凳不长,又不能打弯。表演节奏宜紧凑,动作须快速方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欢快感。故而,要求舞龙者身手灵活,脚腿敏捷,意志集中,配合得当。除云龙飞舞(跑圆场,跑花道)、龙戏水(左、右、上、下摆舞)、龙戏珠(追逐跳跃)外;苍龙翻身、蛟龙出海等表演,更须过硬的功夫,娴熟的技巧。比如,苍龙翻身(又叫老龙打滚),三人举板凳要翻身掏花,即龙翻身,人要随之龙头起落、翻身的动作,先后由板凳下边钻过。边跑边翻不停,脚手变换疾速;有时连续翻几十次,龙人翻为一团,使龙舞达到高潮,引起围观者阵阵掌声。引龙者,用二头等动作,相互配合,竞显技艺。锣鼓伴敲起脚虎跳轻、重、缓如苍龙翻身,动作疾速急。如也是配合的人感到眼花缭绕,气氛热烈,欢快非常。

各地习俗

活动地区

板凳龙福建大田县、福建永安青水畲族乡、福清市(高山镇、三山镇、沙浦镇)、尤溪梅仙镇和江西上饶地区、玉山县、浙江金华婺城区金东区、东阳市、浦江县、武义县、永康市、义乌市、兰溪市、磐安县、温州市永嘉县、乐清市、丽水市松阳县、云和县、缙云县、台州市仙居县、重庆市的巴县、郴州市的桂东县、南昌市石岗镇、丰城市隍城镇等也有舞板凳龙的习俗。

浦江板凳龙

是一种传统民俗舞蹈。就是一条条用一块块凳板串联而成的游动的龙灯,盛行于浦江县乡村,广泛流传于江南沿海各省。不仅保留了中国尤其是浙中和江南沿海一带的传统文化,同时,又保留了书画、剪纸等民间艺术的原生形态。浦江板凳龙是地道的百姓文化,广场性、广泛性、惊险性为其主要特征,其参加人数之多、活动场地之大,在同类形式中实属罕见。2006年,浦江板凳龙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尤溪梅仙板凳龙

尤溪梅仙的板凳龙,又称板龙、龙灯,是当地人迎神、祈福的一项民俗活动,蕴含着深厚的地域文化。村民们把一节节的板凳钻孔链接,一户一节,组成板凳长龙,可达两百多米长,非常壮观。尤溪板凳龙从清嘉庆元年至今已200多年,一直延续下来,成为远近闻名传统习俗。

吉尼斯记录

2003年2月18日,东阳市花园村曾经组织长达1788桥的龙灯,创下吉尼斯纪录。2009年2月12日,他们再次挑战极限。经东阳市公证处人员公证,这项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申请手续已经寄到英国总部。扛这条龙的包括替补队员有5000多人,观看的则有20多万人。

本文发布于:2022-11-09 00:33: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558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板凳龙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