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宝会说话《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呈现的多是上古时期的陶器、青铜器等,第二季主要讲述春秋战国和秦汉文明时期的文物。到了第三季,节目的历史范围从魏晋南北朝跨越到了隋唐时期。涵盖了书法、绘画、壁画等多个门类,多维度展示了那个时代的技艺、审美、文化和生活方式。
徐欢 |
张越佳 |
汪喆(第一、三季);徐大拿(第三季) |
张宁(第一、二季);顾玉才(第一季);薛继军、关强(第三季) |
史岩;陈培军(第一季);范 |
徐欢;范伊然(第一季); |
杨明阳 |
杨玲 |
沐肆洲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 |
如果国宝会说话该片摄制组足迹遍布中国,拍摄了近百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50余处考古遗址,从3856268件文物中精选了100件国宝。
《如果国宝会说话》采用短小的分集设置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传播特征与节奏,让更多繁忙的现代人“快速充电”,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意义。
该片第一季每件文物的介绍都采用流行技术辅助制作。以“何尊”为例,由于其深埋于地下3000年,外部已被严重锈蚀,底部的铭文已经氧化黯淡,为了让观众更清晰地看到文物的细节,分集导演在摄制中采用了3D扫描技术和全息传存拓技术。
第二季在制作层面进一步加大多媒体新技术的应用,采用高精三维数字扫描、高清平面信息采集、多光影采录技术、表面微痕提取技术、数字拓片、数字线图、多光谱采集等,观众可以360度无死角地看到文物的每一个细节。
第三季创作组针对每件国宝的特点、设计专属的视觉体系。三维采集技术、微痕提取技术等,该片更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基于不同的文物,研究方法不同、认识角度各异,或者采用8K技术呈现文物的艺术细节;或者以沉浸式体验回归历史现场;或者以大数据算法模拟书法真迹,让观众成为历史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2017年10月27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2018纪录频道推介盛典”上宣布于2018年元旦推出纪录短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并首发先导片。12月25日,《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在国家博物馆首映。
2018年7月13日,《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在国家博物馆举行发布会。
2019年12月9日,《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在巴黎卢浮宫举行发布仪式。
2020年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备受期待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选择这一天向观众发送新的国宝“留言”。
第一季 | 2018年1月1日 |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 | 时代 | 每日22:00 | 中国大陆 | |
第二季 | 2018年7月23日 |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 | 时代 | 每晚22:49 | ||
第三季 | 2020年6月13日 |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 | — | 晚20:00 | ||
第四季 | 2021年 |
获奖时间 | 奖项名称 | 获奖方 | 备注 | |
2019年8月19日 | 第十五届 |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二季》 | 获奖 |
《如果国宝会说话》一改过往国宝难以接近、束之高阁的威严感,以文物传播文化、以文物梳理文明,从而实现了“构建中华文明视频索引”的价值追求。纪录片所普及的不仅是文物,也是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国艺术报》《光明日报》评)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画风虽然轻松,但态度却足够严谨、认真。如在介绍贾湖骨笛时,纪录片以带有水墨画风的仙鹤动画引出这支骨笛的诞生,而笛子演奏家吹奏出“1000年前的声音”、“最远古的声音”的片段,更让观众对这穿越数千年的笛声,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新闻晨报》评)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通过“微纪录”表达方式,让沉静的国宝“开口”讲述传奇,向观众展现了蕴藏在文物背后的深邃历史和精彩故事,是一次古代文明与时代潮流的完美结合,是文化自信的高度凝聚。(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黄振春评)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以问题驱动,以回复国宝留言为引导,融合基础学科,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唤起孩子对中华文明的感官认知;通过古老的文物激发孩子们对知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他们综合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光明日报》评)
《如果国宝会说话》开创了文物纪录片的全新形式,用更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传播方式,向更多年轻人、历史文物爱好者打开文物传奇、历史探索的大门。比起以往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制作模式大有不同,摒弃了“长篇论述”的方式,该片采用短小精悍的分集设置、精致的微纪录小视频,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传播特征与节奏,让更多繁忙的现代人“快速充电”,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意义。
十八大以来,从《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元素的文化类节目陆续火爆荧屏、网络,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引起大家的关注和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这一要求,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热爱和熟知了解。缺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就丢失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与科学认知,就谈不上创造和创新。在这个意义上,《如果国宝会说话》既是一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也完成了某种程度的创造与创新,值得学习与效仿。
本文发布于:2022-11-08 20:30: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546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