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之间的价值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生物界由无性繁殖发展成为有性繁殖,实现了生殖活动上的自然分工,这是生物界一次重大飞跃,大大加快了生物的进化速度。对于无性繁殖的生物来说,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只能通过自身的生与死来被动地、痛苦地接受自然的选择,没有任何主动性。对于有性繁殖的生物来说,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可以通过配偶之间的优化选择来主动地筛选,从而大大提高了遗传信息的积累速度。人类在生殖活动上的自然分工是由男人完成授精生理行为,由女人完成受精、怀孕、哺乳等生理行为,这种自然分工构成了两性之间的共同利益:维持和发展人类的生命。这种共同利益反映到人的主观意识中,就形成了两性之间相互吸引的情感,这就是性欲。性欲是人在纯生理意义上对于异性的向望,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性情感形式,其客观目的在于引导人致力于人口的生产,以确保人类物种的繁衍。其它形式的性情感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离开了性欲,任何性情感都是不稳定、不长久的。人口的生产包括生育、养育和培育三个基本内容,人口的生产能力包括生育能力、养育能力和培育能力三个基本部分。一般来说,在人口素质极低的状态下,生育是人口生产的主要内容,生育能力是人口生产能力的主要部分;随着人口素质的逐渐提高,养育逐渐发展成为人口生产的主要内容,养育能力逐渐发展成为人口生产能力的主要部分;随着人口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培育逐渐发展成为人口生产的主要内容,培育能力逐渐发展成为人口生产能力的主要部分。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两性之间的合作主要体现在生殖上的交配,男人对于女人在人口生产上的帮助非常有限,女人除了要养活自己,还要生育和养育后代,女人担负着比男人更多的责任,付出比男人更多的劳动代价,因而必然占据比男人更高的社会地位,这就是形成母系制社会的重要价值原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逐渐丰富,男女之间的合作逐渐加强,女人逐渐从繁重的生产活动中解放出来,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从事人口生产,男人在生产活动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女人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并逐渐把自己及其子女的命运寄托给男人,女人的人口生产能力直接受制于男人获取社会财富的能力,男人除了要养活自己,还要养活妻子和孩子,从而担负着比女人更多的责任,付出比女人更多的劳动代价,因而必然占据比女人更高的社会地位,这就是形成父系制社会的重要价值原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财富日益丰富,人口数量受到限制,人口素质逐渐提高,人口生产中生育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养育与培育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并不断提高其社会化程度,男人可以更多地参与其中,女人也逐渐从人口生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社会财富的生产活动中,逐渐摆脱对于男人的依赖,扮演与男人相同的社会角色,分享与男人相同的社会权力,这就是父系制逐渐消失的重要价值原因。建立、维持和发展男女之间在生殖合作方面的互补利益是男女之间性情感最基础的客观目的。性情感
男女在生殖活动的分工与合作影响和制约着他们在生产活动的分工与合作,进而决定着他们在劳动能力和劳动特性上的差异。由于女人在生殖活动上承担着大部分的劳动义务,男人必然更多地承担着其它方面的劳动义务,因此女人在其它方面的劳动能力通常要低于男人。由于身体受生育活动的制约,女人不能过多地参与高强度、高速度的体力劳动,其体力劳动能力通常要低于男人;由于身体受养育活动的制约,女人不能过多地参与户外活动,从而缩小了她们的见识面,限制了她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的了解,阻碍了她们对于事物的综合反映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其脑力劳动能力通常也要低于男人。但是,女人在人口的生育、养育和培育过程中,逐渐培养了高度的细致心、耐心、爱心、高度的责任心和牺牲精神。男女在劳动能力和劳动特性上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从劳动的体力强度来看,男人善长于高强度劳动,女人则善长于低强度劳动;从劳动行为的活动性来看,男人善长于动态性劳动,女人善长于静态性劳动;从劳动行为的复杂性来看,男人善长于复杂多变性劳动,女人善长于简单重复性劳动;从劳动行为的发生特征来看,男人善长于突发性、随机性劳动,女人善长于渐变性、常规性劳动;从劳动场所来看,男人善长于室外劳动,女人善长于室内劳动;从劳动行为的运动幅度来看,男人善长于粗犷性劳动,女人善长于细致性劳动;从劳动时间的长短来看,男人善长于短时间劳动,女人善长于长时间劳动;从劳动行为的技巧性来看,男人善长于高技巧性劳动,女人善长于低技巧性劳动;从劳动行为的合作性来看,男人善长于高合作性劳动,女人善长于低合作性劳动;从劳动成果的创造性来看,男人善长于高创造性劳动,女人善长于高传统性或继承性劳动;从脑力劳动的思维特性来看,男人善长于逻辑推理性脑力劳动,女人善长于形象思维性脑力劳动。男人与女人在生产活动的分工与合作,加大了劳动的总力量,扩展了劳动的总功能,提高了生产资料、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节省了劳动时间,扩展了劳动的适用范围,提高了劳动行为的价值率。建立、维持和发展男女之间在生产合作方面的互补利益是男女之间性情感又一重要的客观目的。
男女在生殖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分工与合作决定着他们在消费活动的分工与合作。由于女人在生殖活动上承担着大部分的劳动义务,就必须消费大量以生育、养育和培育为价值功能的生活资料,因此女人对于以生育、养育和培育为价值功能的生活资料的消费能力要高于男人,而男人对于其它生活资料的消费能力要高于女人。男女在消费能力和消费特性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根据消费速度来区分,男人重“暴饮暴食”消费,女人重“细水长流”消费;根据消费行为的活动性来区分,男人重动态性消费,女人重静态性消费;根据消费场所来区分,男人重家庭外消费,女人重家庭内消费;根据消费资料的时间特性来区分,男人重新潮性、创造性产品消费,女人重传统性产品(家具、居室、服饰除外)消费;根据消费的动机性来区分,男人重客观目的性消费,女人重主观感受性消费;根据消费资料的价值内容来区分,男人重价值内容性消费,女人重价值形式性消费;根据消费的计划性来区分,男人重计划性消费,女人重随机性消费;根据消费的价值效用来区分,男人重发展性消费,女人重生存性消费;根据消费资料的类型来区分,男人重精神性消费,女人重物质性消费(表达感情和体验情感的消费除外);根据消费资料的价值层次来区分,男人重高层次消费,女人重低层次消费;根据消费的合作伙伴来区分,男人重与朋友合作消费,女人重与亲人合作消费;根据消费主体的类型来区分,男人重集体性消费,女人重个体性消费;根据消费活动的自主性来区分,男人重独立自主性消费,女人重被动诱导性消费;根据消费资料的价值来源来区分,男人重借贷性消费,女人重贮蓄性消费;根据消费方式的差异性来区分,男人重求异消费,女人重求同消费。男女在消费活动上的分工与合作,可以确保消费活动的有效性、广泛性、深刻性和合理性,有利于正确处理生存与发展、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等矛盾,提高生活资料的利用率,提高消费活动的价值率。建立、维持和发展男女之间在消费合作方面的互补利益是男女之间性情感第三个客观目的。
无性生殖的生物只能通过基因的变异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并通过环境的选择来形成进化压力,从而只有较低的进化速度;有性生殖的生物能够将双亲的各种基因突变集合在同一个体中,在减数分裂和受精结合中重新组合,使后代出现多种多样的遗传性状,并通过两性之间的优化组合(称为内选择)和环境的优胜劣汰(称为外选择)两种方式来形成进化压力,从而大大提高了进化速度。
随着生物的不断进化,雌雄两性之间的分工与合作逐渐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发展起来,由此产生的性情感也逐渐逐渐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发展起来,这是一个既有循序渐进的量变,也有阶段性发展的质变的进化过程。与一般情感的进化过程相同,性情感的进化大致经历了五个基本阶段,分别出现了五种基本形态的性情感:
单因素性情感(或性趋性情感)生物机体的体温、气味、色彩、形状等单一物理特性或化学特性可以构成对于异性的吸引力,由此产生的对于异性的交配欲就是性趋性情感。
在这一阶段,雌雄之间的合作最简单而且最短暂,仅局限于在发情期进行交配,由雄性提供生殖活动所需要的精子,由雌性来接受精子并使之与体内的卵子结合,雄性通常不会与雌性共同担负哺育子女的责任。性趋性情感只能通过单一物理或化学特性来帮助生物识别对方的雌雄性别。
多因素性情感(或性刚性情感)是动物机体的多种物理或化学特性如体态、手势、灯语,舞语、叫声等,可以构成对于异性的吸引力,由此产生的对于异性的相伴欲就是性刚性情感。
在这一阶段,雌雄之间的合作进行了扩展,雄性除了在发情期完成交配行为外,还将在其它有限的时间内担负部分哺育子女的责任,如筑窠、觅食、看护等。性刚性情感可以通过多种物理或化学特性帮助生物识别对方的雌雄性别。
可变性情感(或性弹性情感)是动物的某些生理特性和行为特性可以构成对异性的吸引力,由此产生的对于异性的审美感就是性弹性情感。
随着生物的不断进化,生物的组织结构和生物本能日趋复杂化,生育后代(包括妊娠和哺乳)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所耗费的精力就越多,这就需要两性之间形成更多、更广泛、更持久的合作关系,彼此产生更连续、更持久、更稳定的吸引力或性情感。发情期的消失就意味着性情感朝着连续、持久和稳定的方向发展,使动物或人更多地摆脱发情期的约束,在更宽泛的时间、空间范围内从容地、灵活地、准确地选择优秀的配偶,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具体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选择标准,从而具有较高的可变性或灵活性。
在这一阶段,雌雄双方除了在任何时候完成交配行为外,还需要在其它较长时间内共同担负哺育子女的责任。性弹性情感不仅能够帮助生物识别对方的雌雄性别、能力大小和素质高低,还可灵活调整自己的选择标准以及与异性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两性之间的吸引力相对持久,使自己及后代的生存和发展能够得到配偶相对持久而有力的支持,因此它所反映的性价值将会具有较大的可变性或灵活性。性弹性情感可以通过复杂可变的物理或化学特性,一方面帮助生物识别对方的雌雄性别,另一方面还在一定程度上识别对方的能力大小或素质高低,以便在遗传基因上进行优胜劣汰,并使自己及后代的生存和发展能够得到配偶有力的支持。
多形式性情感(或性知性情感)是较高等动物的某些生理特性、行为特性和思维特性可以构成对异性的吸引力,由此引发的对于异性的爱恋感就是性知性情感。直立行走是性知性情感产生的客观标志。
从猿的爬行到人的直立行走是一个伟大的进化:一方面,直立行走解放了人的手,用以制造和运用工具,从而促进了劳动手段、劳动产品和环境条件朝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使人的两性价值关系及性情感越来越复杂化;另一方面,手与脚的分工使人可以面对面地进行性交,使人的性刺激从动物式的以嗅觉为主转变为以触觉和视觉为主,人的眼睛、唇、舌、鼻和耳等都可参与性刺激活动,产生、传递和感受着无限的性刺激信息,提高了性刺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加大了男女之间的心理感受强度,深化了男女之间情绪交流和快乐体验;第三方面,人可以在其正面逐渐建立和扩展性敏感区,在性活动(特别是爱抚行为)过程中通过感受异性的手的动作模式、力度、速度及皮肤的柔软光滑程度等,从而多方位地感受异性的生殖能力、劳动能力和消费能力等,有利于全方位地选择性伙伴;第四方面,直立行走解放了女人的双手,使她们能有效地运用双手来反抗违背自己意志的性行为,并有效地协作性伙伴完成符合自己意志的性行为,这标志着女人在性活动中开始具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意志。
在这一阶段,男女双方除了完成交配行为外,还将长期共同担负哺育子女的责任,并且在劳动过程中建立相对稳定的分工与合作关系。性知性情感可以帮助人从多方位来识别异性的生殖能力、劳动能力和消费能力,有利于建立连续、持久而稳定的两性合作关系,使自己及后代的生存和发展能够得到配偶连续、持久、稳定而有力的支持,因此它所反映的性价值具有较强的多样性。
多层次性情感(或性理性情感)是人的生理、行为和思维特性可以构成对于异性的吸引力,由此产生的对于异性的融合感就是性理性情感。语言的出现是性理性情感产生的客观标志。
语言的产生使人类的性情感朝更高的层次发展。一方面,人运用语言可以准确地描述各种两性价值事物及其变化规律,准确表达自己对于异性的需要、愿望、尊敬和向望,并向异性表现自己的文化素质、身体状态、精神状态和道德修养,使异性对于自己有一个全面、准确而深刻的了解,并在与异性实施生殖、劳动和消费合作时协调彼此的关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连续的、持久而稳定的婚姻关系,“谈恋爱”就是主要运用语言手段向异性表达爱慕,并激发异性对于自己的爱慕的过程。另一方面,人借助语言可以对两性关系进行深层次的价值抽象、价值判断和价值思维,正确认识各个两性关系价值层次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使自己的性情感具有更高的自主意识和目的意识,并接受意志的严格控制,有利于培养高尚的性情感。
在这一阶段,男女之间的合作关系是全方位的,既要完成交配行为,又要长期共同担负哺育子女的责任,还要在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中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分工与合作。性理性情感可以帮助人建立和发展高尚的爱情,使两性之间形成强烈而牢固的吸引力,以建立、维持和发展美满的婚姻关系,因此它所反映的性价值具有较高的层次性。
与一般价值的层次结构完全相同,性价值相应地分为性温饱类、性健康与性安全类、性爱与性尊重、性自我发展与性自我实现类价值四个基本层次,它们的主观反映形式也相应地分为性欲求、性美感、性爱恋、性爱情四个层次。
以建立、维持和发展异性之间在肉体接触或其它感官接触、以完成性行为或生殖行为为主要目的的性情感称为性欲求(或性欲)。性欲求是最基础的性情感,是维持和发展两性合作关系最原始、最强大的驱动力,其它层次的性情感必须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性行为的原始目的是执行生殖功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日益受到严格限制,性行为的生殖功能日益退化,性行为的其它生理、心理和精神功能日益发展,特别是精神功能在性行为的整体功能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性饥渴是由于人长期没有得到异性在肉体上或其它感官上的接触而产生的负向性情感。
以建立、维持和发展异性的生殖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性情感称为性美感(或性感)。女人的生殖能力主要由产卵能力、排卵能力、受精能力、受精卵着床能力、怀孕能力和哺乳能力等组成,其外部特征通常表现为曲线的身材、光滑而柔软的皮肤、甜润的嗓音、清秀的面容等,具有这种外部特征的女人往往会让男人产生强烈的性美感;男人的生殖能力主要由产精能力与授精能力组成,其外部特征通常表现为发达的肌肉、粗壮的骨骼、粗犷的嗓音等,具有这种外部特征的男人往往会让女人产生强烈的性美感。当然,人的生殖能力与其外部特征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关系,有时甚至是完全颠倒的关系,有些人虽然从外表看起来很“性感”,但其实际的生殖能力却很低下。
以建立、维持和发展异性在生殖能力、劳动能力和消费能力的互补性或合作性为主要目的的性情感称为性爱恋(或性爱)。男女之间在生殖能力、劳动能力和消费能力上的互补性越强,彼此所产生的吸引力就越大,就越是能相互依赖、相互爱恋、相互尊重。如果有一对男女,尽管他们各自的生殖能力、劳动能力和消费能力都较高,但彼此的互补性并不强,就难以进行有效的合作,彼此就难以产生强烈的爱恋。爱恋异性是人主动选择异性的过程,是人对于异性的能力及其互补性的承认与肯定;被异性所爱恋则是人接受异性选择的过程,是异性对于他人的能力及其互补性的承认与肯定。
以无私帮助自己所钟爱的异性提高其生殖能力、劳动能力和消费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性情感称为性爱情(或爱情)。爱情是异性之间所产生的相对稳定和相对深刻的、以建立和发展家庭关系或婚姻关系为核心内容的性情感,它反映了男女之间在生殖能力、劳动能力和消费能力相互帮助、相互选择的倾向性,它加速了人类优胜劣汰的种族优化过程。爱情通常是建立在一定的性欲、性感和性爱基础之上,人总是爱那些生殖能力、劳动能力和消费能力强而且具有较高互补性的异性,并选择他作为自己的配偶以组成家庭,使自己的后代既有良好的遗传素质,又有良好的生长发育所需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其结果是劳动能力强的人通常与另一个劳动能力强的异性相结合;劳动能力弱的人通常只能与另一个劳动能力弱的异性相结合,从而形成两极分化:劳动能力越强的人,其后代的劳动能力将会越强,而且还会在更良好的环境条件下成长;劳动能力越弱的人,其后代的劳动能力将会越弱,而且还会在更恶劣的环境条件下生存。
一、是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性情感必然与其它情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性情感的变化必然或多或少地引起其它情感的变化,其它情感的变化也会或多或少地引起性情感的变化。例如,当人的情绪不好时,性欲就难以产生;当人的性欲得不到满足时,人的情绪往往低落。
二、是高层次的性情感通常建立在低层次性情感的基础之上,爱情通常建立在性爱、性感和性欲的基础之上。爱情如果没有低层次的性爱、性感和性欲作基础,就不容易持久、稳定和深刻;低层次的性爱、性感和性欲如果没有爱情作主导,就是低级、盲目和肤浅的。
三、是性欲主要受生理因素的强大制约,深刻地影响着两性之间的合作关系;性感主要由心理因素来决定,它对性欲有强大的诱导和控制作用;性爱和爱情主要由精神因素来决定,它对性欲和性感有强大的诱导和控制作用。
四、是各层次的性情感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虽然爱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性爱、性感和性欲而存在,性爱、性感和性欲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爱情而存在,但完整的性情感应该是多个层次的,如果只停留在低层次上,仅凭感官愉悦来负荷两性关系的全部重量,它会逐渐变得令人生厌和反感;如果只停留在高层次上,没有低层次性情感作为基础和依托,也不可能持久。
五、是性情感的层次越高,受主观意志的控制就越显著,其主观随意性就越明显,其运动与变化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就越大。
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等四个不同的人类历史时期,占据主流地位的两性关系有着四种不同性质的价值内涵,体现着不同的时代特征,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功能作用,反映到人的主观意识中就形成了为四种不同性质的性情感:性崇拜、性神秘、性禁锢和性解放。
人对于“未知的、可能产生巨大正向”的两性价值的自然力量或社会力量,将会产生性崇拜心理,并且无条件地服从它的驱使。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既要提高物质财富的生产能力,又要提高人口的生育能力。生育能力的提高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加强两性之间的交往,以增加性接触的机会;第二,提高性交的次数,以增加受孕的机会;第三,维护和鼓励生育,以提高人口的出生率和成活率。然而,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强大的自然压力,生育能力的提高受到极大的制约:一是由于人口稀少,两性之间的交往并不多;二是由于人的绝大部分精力必须用来谋求食物,性交行为的次数受到严重制约;三是由于怀孕和生育活动严重影响和威胁女性自身的生存,因而必然受到来自女性内部的强大阻力。这一时期,绝大部分两性之间的交往行为、性交行为和生育行为都将有利于提高人类的生育能力,都会产生巨大的正向价值,于是,人类就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性情感:性崇拜,其客观作用在于刺激和鼓励两性之间的合作,加强人们对于异性生殖器、性交行为和生育行为的向望和痴迷,促使个体无条件地服从群体生命繁衍的需要。性崇拜所产生的社会现象就是两性之间的合作实行群婚制。性崇拜包括生殖器崇拜、性交崇拜和生殖崇拜。生殖器崇拜:原始人不懂得人体内性生殖器的构造和机能,认为长在人身上的生殖器阴茎和阴户是一种完全独立的东西,它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决定和控制着人的性行为和生殖行为。人们只能顺从它,才有欢乐,抗拒它就会伤害身体,从而形成了生殖器崇拜。人们虔诚地祭祀生殖器偶像,不但要举行各种朝拜、祈求、谢恩的隆重仪式,还要用最珍贵的东西来供奉,从食物到杀人血祭。性交崇拜:人在性交达到高潮时,会产生一种如醉如痴的心理状态,原始人就认为这是神灵赋予的某种魔力,性交是人和神相通的唯一渠道,因此对性交大加崇拜。许多原始音乐伴随着性交中的身体动作、节奏和心理感受的变化,形成相应的旋律和力度;许多原始舞蹈,如著名的野牛舞,都是模仿兴奋、性交、高潮、松弛的全过程。生殖崇拜:原始人由于不懂得人类生殖的原理,见到从妇女腹中能生出一个新生命,总认为这里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同时,在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时期,人口稀少,生育能力低下,生殖是关系到氏族存亡的大问题,人们对生殖十分重视,因而形成了生殖崇拜。女性分娩虽然对本人不利,但是群体为了生产和战争,必须保持和扩大人口,生殖就成为群体对个人的强制性要求,成为个人绝对要履行的义务。
人对于“未知的、既可能产生巨大正向又可能产生巨大负向”的两性价值的自然力量或社会力量,将会产生性神秘心理,并且有区别地服从或逃避它的驱使,同时关切地、紧张地、惶惶不安地注视着它所产生的后果。人类到了奴隶社会,各种社会关系如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逐渐发展起来,两性之间不仅在生殖行为上而且在劳动和消费行为上进行了具体的、持久的、广泛的合作。由于所有社会关系都是在家庭关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家庭关系又是以两性关系为基础,因此两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制约着社会关系,混乱无序的两性关系将会在根本上动摇和破坏社会关系的有序性,进而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两性关系进行一些约束。这一时期,两性之间的交往行为、性交行为和生育行为既可能产生巨大的正向价值,也可能会产生巨大的负向价值,人因而不再一味地崇拜、追求和痴迷于与任一异性的合作,而是有选择地、谨慎地、惶惶不安地与进行两性合作,于是就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第二种特殊的性情感:性神秘,其客观作用一方面在于刺激和鼓励两性之间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在于约束和控制两性之间的合作关系,促使两性关系有选择地、相对地服从于社会关系的需要。性神秘所产生的社会现象就是两性之间的合作实行偶婚制或伙婚制。性神秘感分为:躯体神秘感、性交神秘感、生殖神秘感,它使人既向望又恐惧与异性进行躯体接触、性交和生殖,从而有利于社会群体通过特定的制度、仪式或习俗(如群体游戏、集体舞蹈、宗教仪式等)来有效地引导和控制异性之间的合作,使之相对地符合社会关系或伦理道德的要求。
人对于“未知的、可能产生巨大负向”的两性价值的自然力量或社会力量,将会产生性禁锢心理,并且极力逃避它的驱使,同时恐惧地注视着它所产生的后果。人类进入封建社会后,自给自足的社会经济是以不可移动的土地为主要生产条件,各种社会关系都牢固地建立在家庭关系的基础之上,两性关系的任何微小变化必然导致社会关系产生更剧烈、更深刻的动荡与变化,使社会生产力遭受巨大的破坏,因此必须对两性关系进行非常严格的约束和控制。在这一时期,只有极少数特定的、单一的两性之间的交往行为、性交行为和生育行为合作符合严格的伦理规范,并产生正向价值,绝大多数两性之间的合作行为都将违背严格的伦理规范,都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产生巨大的负向价值,于是,人类就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第三种特殊的性情感:性禁锢,其客观作用在于限制和阻碍两性之间的合作关系,促使两性关系无条件地服从社会关系的需要。性禁锢所产生的社会现象就是两性之间的合作实行一夫一妻制。由于男性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女性的社会关系从属于男性的社会关系,女性甚至成为男性的一种私有财产,成为延续后代的生育工具,维护男性社会关系的稳定性就成为两性关系的基本准则,配偶的唯一性和稳定性就成为社会对于女性提出的强烈的、苛刻的客观要求,丈夫对妻子的贞操要求也严格得无以复加,女性自己的性禁锢情感也根深蒂固。然而,男性如果与多个没有强大社会关系的女性建立合作关系,其社会关系不会发生太大的动荡和混乱,配偶的唯一性和稳定性就不会对男性构成太大的约束力,男性的性禁锢情感往往非常微弱,因此封建社会里存在着大量一夫多妻的社会现象。性禁锢的实际作用就是在两性之间筑起一道道森严的壁垒,这些壁垒包括四种具体类型:衣装壁垒:要求把女人的身体裹得严严实实,不能穿诱发男人情欲的衣装,甚至要求妇女把脖子以下、脚踝以上的身体完全罩住。行为壁垒:要求“男女不同席,不共食”、“男女授受不亲”、“男女有别,长幼有序”、“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男女不杂坐”等。观念壁垒:要求把性行为看作一种十分邪恶、淫猥的事情;不能在公开场合谈论性的问题,要对它避而远之;要牢守贞操、节烈观念,要求女子从一而终,夫死不嫁;不提倡离婚或丧偶再嫁;主张“万恶淫为首”,奸淫者要堕入“万劫不复之地”,许多“奸妇”因此被捆上石头并沉入河底。生理壁垒:切除能诱发女人性欲的性器官,如阴蒂,阴唇等。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时期,人类无限制地进行群婚交杂,基本上不存在性禁锢,以后才逐渐对两性合作关系进行限制。婚姻制度就是用以限制两性合作关系的制度,它经历了群婚制、伙婚制、普那鲁亚制、对偶制、一夫一妻制等发展过程:伙婚制排除了父母辈与子女辈之间的性交;普那鲁亚制排除了兄弟姐妹之间的性交;对偶家庭排除了不同年龄层次男女之间的性交;一夫一妻制排除了婚外性行为,确保了两性合作关系的单一性和稳定性。乱伦禁锢是一种非常普遍、非常重要的性禁锢,它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全过程,人类之所以要禁止乱伦,一是为了使后代广泛地吸收优秀的遗传信息,以避免因近亲繁殖所造成的遗传基因的退化;二是为了结成广泛的社会关系,以加强社会合作;三是避免家庭辈份组织结构和社会等级结构的破坏,以维护家庭关系的秩序性和稳定性。
人对于“已经充分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的、可能产生巨大正向”的两性价值的自然力量或社会力量,将会产生性解放心理或性自由心理,并极力能动地、自觉地利用这一自然力量或社会力量为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服务。当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社会分工高度细化,社会产品越来越朝精神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传统产业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社会财富的创造活动越来越相对地脱离土地和自然环境而开展,经济关系以及其它社会关系越来越摆脱自然的封闭环境而走向开放,社会关系不再依附于家庭关系,不再牢固地建立在两性关系的基础之上,社会关系的稳定性不再在根本上取决于、受制于两性关系的稳定性,两性关系的微小变化不再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大动荡和混乱。这时,两性关系的发展与变化不再受到其它社会关系的严重干扰和约束,不再承受巨大的外部压力和内部阻力,人们对于性的认识也越来越真实、全面和准确,并且能够越来越自觉地、自由地、明智地建立和发展两性关系。此时,大部分两性之间的交往行为、性交行为和生育行为都不会对社会的秩序性和稳定性产生严重影响,都不会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于是人类就产生了第四种特殊的性情感:性解放,其客观作用在于自由而自觉地发展两性之间的合作关系,促进两性关系的开放,并服务于社会关系的开放。性解放所产生的社会现象就是两性之间的合作实行相对松散的一夫一妻制。性解放是对性禁锢的否定,是人们在充分了解两性关系的客观本质的基础上产生的性情感或性观念,它已经不同于原始社会的性崇拜,前者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主动的,后者是无意识的、盲目的、被动的;它也不同于道德堕落的性放纵,前者是把权力、责任与义务辩证地结合起来,后者只强调自己的权力而不顾及自己所应承担的义务,只顾及眼前利益而不顾及长远利益,只顾及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对他人和社会所产生的危害。性解放的主要特征是:女性的衣装越来越多样、随意、松散,躯体的外露越来越明显;两性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公开、自由、放松;离婚率逐渐提高,离婚不再承受强大的外部压力而变得自然起来;两性关系的隐蔽性越来越淡化,人们可以在公开场合下谈论性知识、性文化、性经验、性现象等。性解放的正向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两性之间在更大的时间、空间和层次范围内进行更充分、更自由、更合理的双向选择,而不是“一锤定音”,使男女之间的婚姻配合更加优化,并大大降低男女之间进行重新配合的阻力;家庭关系对妇女的约束力越来越弱,更多的妇女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充分地挖掘和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妇女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丈夫不再把妻子当作私有财产、佣人和生育工具;妇女的性禁锢逐渐打破,大大降低了妇女在性方面的心理压力,妇女的性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满足,自卑心理、自我封闭心理逐渐消除;婚姻关系打破了“终身制”、“铁饭碗”,加深了夫妻双方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使夫妻双方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社会关系的开放促进了男女关系的开放,同时,男女关系的开放又反过来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开放。性解放所产生负向作用也是巨大的:降低了婚姻关系的稳定性,淡化了亲缘情感;增加了婚姻关系的复杂性,从而加大了社会控制的难度;威胁和危害子女的身心健康,从而增加了社会负担;加速了传染性皮肤病和性病的蔓延;提高了社会犯罪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性解放到底属于伦理道德的进步,还是属于伦理道德的沦丧,其判断标准是价值论标准而不是认识论标准,不能以任何形式的逻辑推理、思想信仰、传统观念等进行判断,只能根据它所产生的实际的社会价值效应进行判断。对于个人来说,两性关系的开放如果有利于维持和发展个人的劳动能力,就是性解放,反之就是性放纵;对于社会来说,两性关系的开放如果有利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性解放,反之就是性放纵。
综上所述,性崇拜、性神秘、性禁锢和性解放分别是人对于正向不确定、正负两向不确定、负向不确定和正向确定的两性价值关系所产生的主观反映,其客观目的都是用以调节和控制人的两性价值关系。由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人类在同一社会历史时期经常拥有多种价值内涵的两性关系,因而经常拥有这四种不同性质的性情感。例如,性禁锢即使在实行群婚杂交的原始社会也是存在的,如在进行大规模的渔猎活动时就严禁一切性行为的发生;在封建社会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性解放;乱伦禁锢则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全过程。
男女之间从恋爱、到结婚、再生子的发展过程,在主观上讲是男女之间性情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但在客观上讲却是男女之间建立、维持和发展互补性价值关系的运动过程。虽然,这个过程会因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而存在巨大的差异,但必然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表现出某些共同的特征。
男女的结合通常可以实现双方在生产、消费和生殖活动上的优势互补,使这个结合体(即家庭)的本质力量大于男女单个本质力量之和,这个差值(或盈余值)就是男女结合并组成家庭的客观价值。男女恋爱的价值目的在于使这个差值达到最大值,为此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尽量使双方各自具有最大的个体劳动能力。由于人的外部形象、社会地位、文化素质、劳动技能、道德水平、财产状态和家庭背景等可以模糊地、概率地反映其劳动能力或扩展劳动能力(即借助于前人、亲人或他人所体现出的劳动能力),因此人总是追求那些漂亮的、聪明的、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有较多财富的、有较高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有较好家庭背景的异性。二是尽量使双方的个体劳动能力具有最大的互补性。男女在个体劳动能力的互补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双方所适应的生产条件或生产环境的互补性,譬如男性适宜于进行户外作业,女性适宜于进行室内作业;二是,双方所适宜的劳动环境、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的互补性,譬如男性适宜于作用于高技巧性、创造性、复杂性的劳动对象,女性适宜于作用于低技巧性、传统性、简单重复性的劳动对象;三是,双方所具有的在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上的动力特点的互补性,譬如男性适宜于进行高强度、高速度、短时间的体力劳动,女性适宜于进行低强度、低速度、长时间的体力劳动。三是尽量使双方具有最大的利益相关性。较高的个体劳动能力和较高的互补性并不能确保两性关系的统一体达到最大的本质力量,如果双方没有更多共同的志趣、相近的生活空间、相关的工作联系、密切的社会关系,就维以建立较密切的利益联系,就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各自的优势条件进行有效的合作。
男女之间从最初的吸引到最后的信任通常需要经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是一个逐渐试探对方态度、逐渐加强亲密关系的过程。性接触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先后顺序等会因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有些阶段可以同时进行,有些阶段可以一带而过。通常情况下,任何一方如果要想跳跃某个阶段或加速某一进程,将需要较大的勇气和机敏,同时会冒较大失败和陷入尴尬境地的危险。如果性接触的进程太快会给人以轻佻、浅薄的感觉,如果进程太慢会给人以拘谨、呆滞的感觉。男女的性接触之所以要严密遵守循序渐进的基本程序,是因为性接触是男女利益联系的基本纽带,它深刻和深远地影响着人的其它利益联系,容不得半点失误和马虎,否则会悔恨终身。在没有充分深入了解对方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性关系或婚姻关系,往往是脆弱和不稳定的,不容易实现理想的配合。性接触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异性之间利益关系的不断扩展和深化的过程。人只有循序渐进的发展与异性的性接触关系,才能搜寻足够的对方信息,争取足够的思考和判断时间,留有足够的回旋余地,灵活而及时地调整彼此的利益联系,使自己不至于陷入难以脱身、受骗上当或未婚先孕的困境,同时避免出现被人拒绝或嘲笑的尴尬局面。
恋爱是男女之间的双向选择过程,它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着明确的价值目的,并且自觉不自觉地遵守着两条基本原则:一是自然特性互补性原则。恋爱双方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年龄、气质、仪态、皮肤、身高、身材等自然特性上追求一定的互补性或差异性,从而可以相互吸引、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人的劳动能力通常可以通过一系列自然的生理特征来概率地、模糊地表现出来,因此劳动能力的互补性通常表现为人的某些自然的生理特征的差异性。例如,皮肤细腻的人通常适合于从事低强度、低速度和高细致性工作,皮肤粗糙的人通常适合于从事高强度、高速度和低细致性工作;身材瘦小的人适合于从事低强度、高灵活性工作,身材粗壮的人适合于从事高强度、低灵活性工作。保持男女在自然的生理特征上的适当差异有利于提高劳动能力的互补性和共同生活的和谐性,因此:年长的男子通常爱恋年少的女子,稍胖者倾向于选择苗条、纤巧者,身材高大的男子通常喜欢低于中等身材的女子,“巨人”往往把“袖珍”的女子理想化,而矮小的女子往往喜欢高身材的男子,中等身材的男子倾向于中等身材的女子,身材不高的男子往往喜欢身材高大的女子,南方黝黑色皮肤的男子和女子在北方引人注目,南方人对北方型的男子和女子“评价”也很高,性情急躁的人愿意和性情温和的异性相处,等等。不过,男女在自然的生理特征上的差异并不是越大越好,当这种差异大到一定程度时,男女之间的互补性将会下降,矛盾性将会上升。二是社会特性对等性原则。恋爱双方总是力求在世界观、价值观、宗教信仰、理想追求、审美情趣、社会地位、家庭背景、文化修养、道德标准、生活习俗等社会特性上保持一致或相近,以相互认同、相互信任、相互联系、亲密和谐,从而确保双方在人生道路上步伐一致。社会特性对等性原则意味着:恋爱双方在世界观与价值观上讲究“基本接近”,在理想与信仰上讲究“志同道合”,在审美情趣上讲究“气味相投”,在社会地位上讲究“基本匹配”,在家庭背景上讲究“门当户对”,在文化修养上讲究“旗鼓相当”,在道德标准上讲究“求大同,存小异”,在生活习俗上讲究“步调一致”。社会特性对等性原则也是由劳动能力的互补性来决定的。由于任何事物的互补性都必须建立在确定的时空区域、环境条件、假设前提、共同基础之上,劳动能力的互补性也必须建立在劳动者共同的生活空间、共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共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之上,劳动者必须首先认可、适应和能动地运用这些共同的基础条件,然后才能确立各自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由于男女的结合必然导致两个社会关系网的联结,如果不遵循“门当户对”法则,双方都不容易顺利地被对方的社会关系网所接纳,就不可能在这个新联结的社会关系网内和谐相处,而且还会造成社会等级秩序和组织结构的混乱;男女双方生活在共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必须遵守共同的生活习俗、道德标准和观念体系,否则,其社会角色将得不到社会的允许与宽容,其情感与思想将受到社会的排斥,其劳动行为将得不到社会的支持与配合,其劳动成果将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从而无法生存下去,更谈不上发展。社会特性对等性原则还是由男女的双向选择来决定的。男女都希望找一个劳动能力较强的异性作为自己的配偶,双向选择的结果实现了劳动能力的匹配与对等:劳动能力强的男性与劳动能力强的女性相匹配,劳动能力弱的男性与劳动能力弱的女性相匹配。由于人的价值观、理想追求、审美情趣、社会地位、家庭背景、文化修养、道德水平等社会特性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其劳动能力的高低,因此恋爱所追求的双方社会特性的基本对等也是劳动能力对等原则的具体体现。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在一定意义是就是两性关系或婚姻关系的演变史。婚姻关系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最普遍、最深刻的社会关系,其发展也必然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进化过程,在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1、生理分工促成“多夫多妻”制的形成
最原始的社会关系是家庭关系,最原始的家庭关系是两性之间的生理合作关系。生物从无性繁殖发展成为有性繁殖,实现了从体内的生理分工走向体外的生理分工的一次大飞跃,从而形成了两性之间的生理合作关系。在低等的有性生物中,生物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物本能比较简单,其发育成熟只需要较宽松的机体内环境和外环境,也只需要较短的时间,胎儿在母体内的停留时间和婴儿的喂养时间都比较短,母亲可以相对独立地完成整个生殖活动,此时两性之间的合作往往局限于简单而短暂的纯生殖意义上的性交活动,通常只发生在交配季节,且可以在几乎所有异性之间进行。这种两性关系是一种短暂的、不稳定的“多夫多妻”制。
2、劳动分工促成“多夫多妻”制向“一夫一妻”制的转化
随着生物的不断进化,生物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物本能日趋复杂化,其发育和成长需要越来越苛刻的机体内环境和外环境,需要越来越长的孕育和培育时间,这就要求不断延长胎儿在母体内的停留时间,并且不断增长母亲与父亲对婴儿的喂养和看护时间,需要两性之间形成持久的、稳定的、合理的劳动分工来共同承担生育、养育和培育后代的重担,男女因此结为夫妻并组成稳定的家庭,其中,丈夫主要负责从外界获取生活资料和担负安全保护的责任,妻子则主要负责生育、养育和培育后代,并进行一些辅助性的家务劳动,婚姻关系逐渐从“多夫多妻”制转化为“一夫一妻”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家庭手工业开始出现,家庭内部夫妻之间的劳动分工继续扩大和深化,男女之间的利益相关性继续增长,家庭的稳定性继续加强,“一夫一妻”制越来越走向超稳定状态。
3、职业分工促成“一夫一妻”制向“多夫多妻”制的转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新的生产领域不断出现,家庭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开始快速增长,需要吸收大量外来职员,各种各样的家庭手工业在自由竞争过程中相互兼并、相互联合,并进行资产和人员的重组,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特定社会职能的社会组织,其人员组成、生产形式和管理方式逐渐脱离了家庭的色彩,人与人的主要合作关系不再建立在家庭内部夫妻之间的劳动分工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家庭外部人与人之间的职业分工基础之上。具有不同社会职能的社会组织之间的分工与合作逐渐取代了男女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具有不同技术特长的个人之间的分工与合作逐渐取代了夫妻之间的分工与合作,这时男女之间的利益相关性逐渐削弱,家庭的稳定性逐渐下降,家庭的职能逐渐从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退出,具体表现为: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庭、走出家乡到外面打工,把越来越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用于影剧院、娱乐城、旅馆、酒家等具有特定消费职能的场所,家庭对于子女的培养教育职能逐渐由各种全托、半托式的学校、幼儿园来帮助完成,家务劳动逐渐由各种职能的家政服务公司或钟点工来帮助完成,住房公寓化趋势迅速发展。男女之间利益相关性的下降,必然导致家庭稳定性的下降;经济关系的开放必然推动着整个社会关系的开放,进而推动着两性关系的开放,因此婚姻关系又将逐渐从“一夫一妻”制转化为“多夫多妻”制。
4、生育分工促成“多夫多妻”制向“无夫无妻”制的转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寿命不断延长,特别是随着疾病(特别是癌症、心脑疾病等)医疗技术、营养保健技术、冷冻冬眠技术、基因修复技术、人体衰老延缓技术、情感机器人技术(即人机融合技术)等的发展,人的寿命将会大幅度地延长,社会对于人口数量和质量的控制将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多的人将逐渐被迫丧失或主动放弃人口生育的权力,人口生育和养育将会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化生产的一部分,成为部分女人和男人的终身职业,从而形成新的社会分工——生育分工。此时,人类的婚姻关系将走向无性繁殖的“无夫无妻”制,具体表现为:一是,人的生殖系统逐渐退化,精子与卵子的生命力不断下降,怀孕给妇女所带来的痛苦越来越强烈,妇女的哺乳能力逐渐衰退,能够并且愿意自然顺产的妇女越来越少;二是,随着妇女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的上升,妇女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扩展,并不断向男性垄断的行业渗透,男女之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上的能力差异不断缩小,必然导致男女生理特征上的差异不断缩小,“奶油书生”和“大脚女人”不断增多,即男性化的女性和女性化的男性越来越多,男女在性格和气质上的差异性不断缩小;三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寿命不断延长,人口增长将受到越来越严格的控制,为确保人口的少生和优生,越来越多的人将被迫失去生育的权力,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妇女不愿意为生育而失去工作和事业,不愿意为生育而失去身材和容貌,从而主动放弃生育的权力,人口生育将可能成为部分女人和男人的终身职业;四是,基因工程、生物化学、克隆技术等生命科学的发展,最终将促使人的生殖系统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总之,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结果是人的生殖系统将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人类的繁衍将必然会重新回到无性繁殖的“轨道”上来,到那时,“性”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纯“娱乐节目”,而完全丧失和远离生殖的原始意义。人类的婚姻关系最早来源于无性繁殖的“无夫无妻”制,最终又将走向无性繁殖的“无夫无妻”制。
本文发布于:2022-11-08 19:31: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544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