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dēng ㄉㄥˉ
登 dēng
〈动〉
登,上车也。——《说文》
登,陞也。——《尔雅》
登车则有光矣。——《礼记•玉藻》
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登席不由前。——《礼记•玉藻》。注:「升也。」
欲释阶而登天兮。——《楚辞•惜诵》。注:「上也。」
诞上登于岸。——《诗·大雅·皇矣》
登斯楼也。——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农乃登黍。——《吕氏春秋》
皆登一焉。——《左传•昭公三年》。注:「加也。」
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孟子•滕文公》
风雨时节,五谷登熟。——《淮南子•览冥》
禾稼登熟。——《越绝书•纪吴王占梦》
掌登万民之数。——《周礼•秋官·司民》
登是南邦。——《诗·大雅·崧高》
登其夫家之众寡。——《周礼•遂人》
年谷不登。——《礼记•曲礼》
蚕事既登。——《礼记•月令》
不登于器。——《左传•隐公五年》
且不登叛人也。——《左传•襄公二年》
登博学弘词科。——欧阳修《新唐书》
荆公见屋傍有个坑厕,讨一张毛纸,走去登东。——《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宝玉)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红楼梦》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唐·杜甫《石壕吏》
登 dēng
〈名〉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诗·大雅·生民》
登 dēng
〈形〉
不哀年之不登。——《国语•晋语》。注:「高也。」
涉三皇之登闳。——《汉书•扬雄传》
登 dēng
〈副〉
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卷二】【癶部】都滕切(dēng)
上车也。从癶、豆。象登车形。
?,籀文登从?。
【注释】①豆:登车的乘石。②从?(gǒng):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两手捧登车之物也。登车之物,王谓之乘石。”
上车也。
段注:引伸之凡上陞曰登。
从癶豆。象登车形。
段注:都滕切。六部。
?,籀文登。从?。
段注:按籀文省?之肉。小篆并肉?省之。
【午集中】【癶部】登·康熙笔画:12 ·部外笔画:7
古文:?、?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都腾切,等平声。《尔雅·释诂》:陞也。《玉篇》:上也。进也。《易·明夷》:初登于天。《书·尧典》:畴咨若时登庸。《左传·僖九年》:王使宰孔赐齐侯胙,下拜登受。《礼·月令》:农乃登麦。《周礼·秋官》:司民,掌登萬民之数。《前汉·食货志》:进业曰登。注:进上百工之业也。
又《尔雅·释诂》:成也。《增韵》:熟也。《书·泰誓》:以登乃辟。《诗·大雅》:诞先登于岸。《周礼·地官·小司徒》:颁比法于六乡之大夫,使各登其乡之众寡六畜车辇。注:登,成也。成犹定也。《孟子》:五谷不登。注:登,成熟也。
又尊之曰登。《礼·月令》:登龟。注:龟言登者,尊之也。
又《博雅》:登登,众也。
又筑墙用力相应声。《诗·大雅》:筑之登登。
又登闻鼓院。《宋史·职官志》:隷司谏正言,掌受文武官及士民章奏表疏。
又榻登。《释名》:施于大牀之前,小榻之上,所以登牀也。《说文》作毾㲪。
又星名。《晋书·天文志》:岁星之精流,为及登。
又凤皇朝鸣曰登晨。见《轩辕黄帝记》。
又州名。古莱子国,隋牟州,唐改登州,取文登山而名。
又姓。出南阳,蜀有关中流人,始平登定。
又《集韵》:丁邓切,等去声。履也。或作蹬。
又《字汇补》:东职切,等入声。《公羊传·隐五年》:公曷为远而观鱼,登来之也。注:登读言得。齐人名求得为得来。作登来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
又叶都笼切,音东。《前汉·宣元叙传》:元之二王,孙后大宗。昭而不穆,大命更登。
又叶都郎切,音当。《易林》:南山高冈,回隤难登。道里辽远,行者无粮。
《说文》:上车也。从癶、豆,象登车形。《集韵》:或作僜。《字汇》:登与豆豋之豋,从月从又者别。
攀登、登山、登记、登报、登录。
登峰造极、登高望远、比年不登、比岁不登、平步登天。
会意字。从“登”字的甲骨文(图2)字形来看,它的上面是两个“止“(指脚),表示上升之义,中间是个装有食品的“豆”(食器),下面是两只手(“又”),整个字形是会意双手高高地举起食器,表示进献之义。要谷物成熟、有收成才能进献新谷新米,所以“登”引申出“成熟、收成”义。向祖先、统治者进献新谷米饭食,在宗庙、祭坛或宫殿举行仪式,要一步步走上台阶,故引申出“升、由低处到高处”之义。甲骨文或省去两手的构件作图1,周金文(图4)基本沿袭甲骨文,部分字形加米作图A(姬鼎),其义十分明显。商代金文(图3)字形省去了上面的两只脚(止),突出了双手捧食器(豆)之义(《甲骨文字典》520页将此类字形释为“?”,意为进献)。小篆(图8、9)的形体又有所变化,省去了下面的两只“手”,而突出了上面的两只脚(止),而且趋向了线条化。隶书(图10-12)、楷书的形体是沿袭小篆的形体而来的。
因为“登”有上的意思。所以“登”以向高处攀升的意思比喻难度的增大、学问的加深及地位的升高等。如应试考中进士称登科,也称登第;做了官叫登仕;帝王即位称登基;演员上台叫登场。人或事上了报纸叫登报,有关事项上了表册叫登记。这里的“登”就有刊载、登录的意思。
“癶”窄“豆”宽,“癶”罩住“豆”。“癶”左右两部分分写在竖中线左右。“豆”,首笔横在横中线上方,“口”及以下各笔写在下半格,末笔横较长。
高本汉系统 | t | əŋ | |
王力系统 | 蒸 | t | əŋ |
董同龢系统 | 蒸 | t | ə̂ŋ |
周法高系统 | 蒸 | t | əŋ |
李方桂系统 | 蒸 | t | əng |
蒸 | |||
蒸 | |||
登 | əng | ||
登 | əng | ||
宋 | 登 | əŋ | |
北魏后期北齐 | 登 | əŋ | |
登 | əŋ |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t | əŋ | |
拟音/王力系统 | t | əŋ |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t | əŋ |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t | əŋ |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t | əŋ |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t | əng | |
登 | 登 | 曾 | 平声 | 下平十七登 | 端 | 开口呼 | 一等 | 全清 | 都滕切 | təŋ | |
登 | 曾 | 平声 | 下平十七登 | 端 | 开口呼 | 一等 | 全清 | 都腾切 | təŋ | ||
隥 | 曾 | 去声 | 四十八隥 | 端 | 开口呼 | 一等 | 全清 | 丁邓切 | təŋ | ||
平声 | 登 | 都腾切 | |||||||||
平声 | 登 | 都腾切 | |||||||||
登 | 阴平 | 庚青 | 端 | 开口呼 | 全清 | təŋ | |||||
平声 | 庚青 | 多稜切 | |||||||||
登 | 平声 | 十八庚 | 端 | 都 | 全清 | 都腾切 | təŋ | ||||
参考资料: |
登、蹬
这两个字都有由低向高攀登、腿和脚向下用力、踩踏等义,作为语素构成复合词时多用“登”,如:登山、登陆、登台、登攀、一步登天、捷足先登。“蹬”用于“蹬空”“蹬腿”,也可以单用,如:蹬三轮车、一只脚蹬在窗台上。
本文发布于:2022-11-08 17:33: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538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