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漂亮的女大学生徐丽莎,由于出身资产阶级家庭,被分配到某市一个小制药厂当洗瓶工。区工业科的副科长朱世一到药厂蹲点,看上了徐丽莎。朱世一是个破落世家子弟,虽具有大少爷派头,其实是个又酸又臭的吝啬鬼,年过30还找不到对象。他了解到徐丽莎的身世,就挖空心思取得她的信任,利用他的权力把徐调到实验室工作,经常关心她的生活。在世态炎凉的残酷当下,丽莎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与幸福,她享受着甜言蜜语的滋润,没有过多顾虑便投入朱世一的怀抱。然而婚后的生活并非如想象的那般幸福,小市民出身的朱世一精于算计,他的母亲更是典型的市井小民,尖酸刻薄。如同困在深井中的丽莎,渴望逃离这个令人窒息的所在,却遭遇重重阻力,不得不把自己的感情封闭起来,麻木地活着。改革后,她重新捡起了自己的专业,成为事业的强者,与此同时,也萌发出追求新的爱情生活的渴望。这种正常的人性的舒张却因其丈夫捏造桃色新闻而横遭挫折,流言蜚语不仅扼杀了她刚刚萌芽的爱情,也无情地摧毁了她事业上的一切成功与努力。更可怕的是,这一切压力都是无形的,她无从对质,也无处投诉,只得投向深井。
第一章 | 信息中心的信息 |
第二章 | 爱情不长眼睛 |
第三章 | 一连串的琐碎 |
第四章 | 红色的窗帘 |
第五章 | 吃了回春药 |
第六章 | 嫉妒的魔鬼 |
第七章 | |
第八章 | 阴云四起 |
第九章 | 风雨满天 |
第十章 | 苹果上有烂疤 |
第十一章 | 哪里有春天 |
第十二章 | 信息中心的转移 |
《井》原是应《小说家》杂志1984年举办的同题中篇小说大赛而写的,因为错过截稿期,转而被将于次年元旦创刊的《中国作家》预约在第一期刊登。而作者在创作中颇费斟酌,几经返工,写作进展缓慢。比如徐丽莎跳井,本是很短的一个情节,可是,让她跳,还是不让她跳,陆文夫整整推敲了三天。因此,《井》最终发表于《中国作家》第三期上。
就在陆文夫写作《井》的过程中,1984年12月中国作协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这次代表大会纠正了“左”的偏向和保证创作自由与评论自由,大会所作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在阔步前进》的长篇报告为新时期文学的发展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井》是陆文夫参加代表大会后写成的第一篇作品,被认为是思想解放的产儿,是珍惜创作自由而充分发挥现实主义威力的结晶。在作品中,作家通过细小的人与事来建立一个文学的法庭,对历史、现实进行审视,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
徐丽莎
徐丽莎出身大资本家家庭,刚出生,母亲即死于产褥热,父亲出国留学后再无音信,事实上抛弃了她。由女仆养大的徐丽莎,没有受到过怜爱、同情与关切。她外表出众、心地善良、好学向上,立志献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只因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大学毕业时,“留校没有资格,科研单位也不能去”,只好被分配到一个区属制药厂工作。在失落中,不谙世事而又渴望感情慰藉的她被居心不良的朱世一哄骗到手。结婚后,徐丽莎对朱世一真情付出,孝顺婆婆,与邻里相处融洽。但是,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丈夫、婆婆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挟制她,极左思想、封建思想严重的领导也成为“帮凶”,家庭生活很不如意,她不得不把自己的感情冰冻起来,成为“冰冻美人鱼”。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项政策逐步落实,徐丽莎也如同“吃了回春药”一样,不仅个人境遇有所改善,科研工作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可是就在这时,她的丈夫为了继续控制她,散布她有什么“男女关系问题”,妒忌她的成就的围观者们推波助澜,弄得沸沸扬扬。而由于出身原因,她养成了软弱的心理,与科学打交道时十分顽强,与人打交道时便轻视自己,而且把这种轻视和谦让、体谅等等的美德混合在一起,因此对于封建思想和极左思想的双压迫,毫无反抗的能力。虽然在助手高莎莎的鼓励下,一度燃起追求爱情、重新开始生活的希望,却最终归于失败。在求告无门的情况下,她不得不投入那口黑咕隆冬的深井。
朱世一
朱世一生于没落的封建世家,解放前夕已坐吃山空,由于历史的误会,解放初期划成分时被定为“城市贫民”,他本人则被定为“工人”。正是靠着这个“响当当”的家庭出身,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朱世一被当作依靠对象,一路飞黄腾达,入了党、当了干部,很是表演了一番。朱世一为人刁钻好滑,又酸又臭,满脑子封建思想,找老婆的标准是“既要能当小姐看,又要能当丫环使”,完全把对方看成自己的附属物。论人品、学识和其他条件,他和徐丽莎都不可同日而语,二人的结合是在彼此的价值被颠倒了的情况下进行的,既缺乏必要的爱清基础,两人的思想、旨趣又大相径庭,为了徐丽莎俯首听命,只要她稍有反抗时,朱世一就抓住她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这一把柄,要“改造”她,声称“家庭里也有阶级斗争”,还动用社会力量来整她。粉碎“四人帮”以后,徐丽莎和朱世一的社会地位发生逆转,但是被失意和嫉妒激怒了的朱世一仍利用婚姻关系从精神上折磨她,妄图重新控制她。
何同礼
徐丽莎所在制药厂的厂长,农民出身,虽然早就入了党,当上了干部,但却没有能脱离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因而思想上也就很难同封建意识划清界限。他见物不见人,眼睛只习惯于泥土和机器,没有人的合理要求,看到职工打扮得漂亮点就认为是“修正主义”。当徐丽莎因忍受不了朱世一的压迫,用自己劳动所得购了一件花格子呢短大衣,他就本能地反感,不假思索地同意朱世一的无理要求,把徐丽莎当作“倒头光”处理,扣发她的工资,还在公开场合下不指名地进行批评,号召“消灭资本主义死角”,含沙射影,给徐丽莎精神上造成极大的压力。拨乱反正以后,徐丽莎在工作上做出了成绩,受到上级的表扬,有人对他过去这些做法提出批评,他怨气冲天,思想上一百个不通。“录音带事件”发生后,在沈进先召开的座谈会上,他带头大说“野话”,发泄其心中的不满,把矛头指向徐丽莎,完全迎合了朱世一的需要。
沈进先
徐丽莎所在制药厂的党总支副书记。作为新时期刚被推上领导岗位的新干部,他的文化水平高些,眼界也略为开阔,对徐丽莎不像何同礼那样简单粗暴。但是,沈进先看似稳重谨慎,实则保守圆滑,脑子里残存的封建意识也不少。在处理徐丽莎的问题时,缺乏应有的调查研究,轻信了朱世一炮制的录音带。他采取的三个措施(调走徐的男助手;拒绝给徐分房,使其不通与朱世一分居;阻止徐出国实习),初衷是为了保护徐丽莎这个先进典型,但实质上却给了她更沉重的打击。而且,在执行三个措施前,他为了推卸责任,召开座谈会,搞得以讹传讹,流言满天飞。
《井》通过小巷深处一个普通女性数十年的人生悲剧,揭示了仍残存在人们思想中的封建意识和“极左”思潮对女性的摧残。
小说中没有惊天动地的生死搏斗,甚至也没有流血事件的发生,但徐丽莎的不幸遭遇却与整理个社会现实有着重要的联系。徐丽莎之死是畸形的政治、封建家族伦理观念以及市井流言秽语等多重力量合谋的结果。在作品中作家突破了一般的社会批评层面而进入到文化批判层面,表现出市井社会中“井文化”所象征的封闭、保守、狭隘、愚昧、阴冷、自私以及依然残存的封建宗法制度、家长制、世俗观念等对正常人性的戕害。
中国几千年封建意识笼罩着生活的各个方面面。它具有隐秘性,不知不觉地制约着人的行为准则,具有欺骗性,堂而皇之地披着道德伪装来害人。在《井》中,封建的夫权专制像一把铁钳子控制徐丽莎的命运。朱世一公开宣布对她的占有,严格限制她的行动和社交自由。朱母更是虚伪的封建大家长,幕后策划儿子的追求计划,大功告成后立即摆出家长的架子,要求媳妇三从四德,早请示,晚汇报,对她百般挑剔。东胡家巷展示了中国的像汪洋大海一般的市井阶层的面影。井边的人们起初认为徐丽莎是资产阶级,对她怀有敌意,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对她的印象改观,并同情她的遭遇,以马阿姨为首的女人们甚至为她出谋划策。但正是马阿姨等人“女人嫁错了就得服”之类的封建思想无形中影响了徐。文革后,徐受到重用,上了电视。她的风光却引起井周围人的不满和妒忌,说她“风流”“不规矩”。人们不仅嫉妒徐丽莎的成就,而且赏玩她的痛苦。封建的残留意识犹如杀人不见血的刀子,毁灭了一条有价值的生命。读者可以感到《祝福》中的柳妈和闲人还活着,而徐丽莎不过是大学毕业的祥林嫂。
“一只手是卡不死人的,要两只手才能卡死她。”徐丽莎的死是出自封建思想和“左”倾思想的合谋。由于极左思想唯出身论的影响,世家子弟——大少爷朱世一的家庭出身被划成城市贫民,本人成分却变成了工人,飞黄腾达;被家庭遗弃、由女仆领大的徐丽莎却是“十足”的资产阶级大小姐,这种“胎记”使一个成了勋爵,一个成了脸刺金印的囚徒。满脑子极左思想的领导不信任知识分子,对她采取“蹲苗”措施,结果将徐丽莎顺顺当当地推进了朱世一的怀抱;又是由封建思想和极左思潮的勾结,将徐丽莎当“倒头光”处理,剥夺了她的经济自主权。这封建思想和“极左”思潮的联袂,就像张开口的井。
小说悲剧性的结尾,是在陆文夫式的糖醋现实主义中必要地搀和了些辣椒。即使是改革的春风吹“活”了徐丽莎,使“冰冻的美人鱼”解了冻,但封建思想和极左思潮的魔风还能卡住一个善良正直的知识分子的喉咙。在某些角落里气温还在零度以下,是春天里的冬天,充满夫权思想的朱世一用了“文革”中的鬼蜮伎俩往徐丽莎身上泼脏水;“好心”的组织又将这些脏水搅成浑水。作家在走笔行文中让读者懂得,封建思想与极左思潮有时是同盟军,有时却是“一家人”——极左思潮往往又是封建思想的变种。
结构特色
《井》是写主人公半生命运,徐丽莎的“死”了又“活”,“活”了又“死”,直至投井自戕的命运多舛的生命过程——分配到制药厂,接受蹲苗是“死”,找到了体贴关怀备至的朱世一是“活”,结了婚迫不得已钻进婆婆和丈夫的戒规是“死”,粉碎“四人帮”后的埋头实干,春风得意是“大活”,直到丈夫造谣、组织的干预才“真死”。当然其中还有高莉莉的点燃“爱的烈火”,是徐丽莎的“想活”,而童少山的“儒怯”的“不敢去爱”,又是徐丽莎的“心死”。形成了以主人公命运发展的曲折为主干、“多层次逐浪高”的单线结构形式。
作品中的小巷、井台、小楼、家庭组成了徐丽莎生存的完整空间,这个空间始终与她的命运变迁联系在一起,既是小说情节展开的中心,又是人物活动的见证,更是推动人物命运变化的潜在的文化力量。小说中的“井”作为故事叙述线索和推动情节发展的内在精神线索贯穿于作品始终,支撑着整篇作品的结构框架。从井的角度出发分头叙述,以人们在井边所见,所议展开情节,全篇有十二个片断,每个片断都从井边写起,各个片断在时间和内容上有所联系,又有相对的叙述中心和独立性。“井”作为故事的见证人和目击者,结构故事的脉络,井边的活动牵引出一出出生活画面,最后拼成一幅人物命运图。小说中“井”是古老的封建意识深层积淀的象征物,这口井“古老而又难以干涸”,隐喻着前现代文明封建文化的僵而不死,不断侵袭着社会、国家、思想健康的肌体。
表现手法
《井》延续了陆文夫小说中借鉴于评弹“说表”的艺术表现手法,说中有表,表中带评,作家像说话人一样,站在一旁插话,表达某种社会见解。例如介绍徐丽莎的先进事迹时,作家插话道:“这好像是一种惯例,能做出成绩的知识分子都是不吃、不睡、不看病,不死也得脱层皮,死了倒又很可惜。”在讲到老阿姨们还要加点润滑剂,说徐丽莎不规矩时,作家又发感慨:“在中国的社会中,所谓不规矩的是对女人最致命的打击,因为这规矩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谁不规矩就要遭到普遍的反对和轻蔑,而这不规矩的含义又很广泛,从言行不慎,喜爱交际,到乱搞男女关系等等都包括在内。”
语言特点
《井》的叙事语言富于地方色彩,反映了苏州人的性格、待人接物。《井》中的朱老太叫儿媳徐丽莎去买菜:“你去看看有没有小鲫鱼,鲫鱼不能大,大的肉老,价钱也贵,三四两一条的买一对,别忘了买葱姜和料酒……不能到老头那里去买葱买姜,他是二道贩子,死要钱!别弄错了,要拷料酒,料酒是黄酒的下脚,价钱便宜,再买二棵青菜,拣小的,要剥去皮边和黄叶,浸过水的青菜不能要,份量重,烧不烂。”这一大段话将苏州人精打细算的性格表现得非常精确。另外,小说的人物语言充分个性化,朱世一、童少山和徐丽莎在小木楼对话的情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这种对人们在日常世俗化生活中的性格、心态的表现,又构成作品的潜在文化层面。
幽默风格
虽然《井》的结局是悲剧性的,但作家采用了幽默讽刺的笔法,尽理避免大场面、大冲突,在几乎无事的事件中来进行讽刺。如“东胡家巷里的人虽然嘴杂,对这种流传了千百年的道德观念还是严格遵守的,这观念翻成了一句俗话,那就叫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平静的叙述中包含着讽刺和讥嘲。历尽艰辛的徐丽莎却死在她事业成功、生命的春天重新到来之时,几乎荒诞的情节不仅增加了讽刺的力度,也使得荒谬带了含泪的悲哀。
1986年,《井》名列《中篇小说选刊》评选的“1985年度十佳中篇小说”。
小说尚未完稿,就引起峨嵋电影制片厂注意,确定改编成电影。1987年,由作家张弦编剧、李亚林导演的电影《井》完成,潘虹因在该片中扮演徐丽莎而获得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第18届意大利陶尔米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苏州一位同样姓徐的女读者在因婚姻不幸而苦闷的时候,经人推荐读了《井》,受到启发,毅然挣脱婚姻的枷锁。
《井》的思想是深邃的。……光是这样一种悲剧性的结尾,在陆文夫过去的作品中就是绝无仅有的。——文学评论家范伯群
井[陆文夫创作的中篇小说]陆文夫(1928—2005),江苏泰兴人。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1956年出版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荣誉》,同年又发表短篇小说《小巷深处》,颇受好评。1977年重返文坛后,在创作上不断探求和突破,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小巷文学”作品。已出版小说集《荣誉》、《二遇周泰》、《小巷深处》、《特别法庭》、《小巷人物志》(一、二集)及四卷本《陆文夫选集》。
陆文夫注重发挥小说的批判功能,但总是带着微笑针砭积弊;坚持从日常生活中取材,将平凡的人和事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上去描写,追求意蕴丰厚和“多主题的统一”。小说精于构思,有意借鉴话本和苏州评弹的表现方法,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味,就像一个个构筑精巧的“苏州园林”,艳丽别致。在中国当代小说中独树一帜。
本文发布于:2022-11-08 15:55: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534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