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与意识,即存在与思维,它是形成世界各种现象的主要因素,如何看待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一切哲学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精神领域的各种现象,它是感觉器官与意识的具体反映。物质的形成与湮灭,它是物质运动的必然规律。两者虽有联系,实质是有区别的。
物质世界是无限多样的,在自然界中,我们能够看得见的东西,是数不完的,看不见的微观世界,更是复杂多样。精神世界也是如此,通过眼、耳、鼻、舌、身、意的感觉和思维功能,与客观事物接触,产生喜、怒、哀、乐情绪,产生你、我、他的假相,产生各种意识概念,造出各种善恶行为。
物质是运动的,它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物质有保持原有平衡状态的属性(即惯性),运动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又时刻破坏着平衡,惯性维护平衡与作用造成变化成了物质最基本属性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推动着物质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到多分子体系的转化,推动着物质从多分子体系到原始生命的演化,推动着物质从原始生命到动植物到人类的进化。“万物如此,皆因其本。”惯性维护平衡与作用造成变化这一矛盾是其他所有的有意义事物的存在条件,它是一切意义的来源,人类活动与它发生着关联,并产生着价值。
怎样看待佛学上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呢?
佛学认为物质属“相”,精神属“性”。相有 形形色色,千差万别,各有其属性。性遍及一切,永恒不灭。相刹那变异,生灭相续。性以七、八两种心识为主体,性与相的关系是相资相成的。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来说,性是内在的因,相是外在的缘,两者互相联系,不是彼此孤立的。物质
科学比喻: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植物体内的同化和异化,也离不开阳光和雨露。整个自然界,从巨大的天体,到原子核内部“基本”粒子,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能量转化到守恒定律,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有内在的因和外在的缘,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主要在内因。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豆不能得瓜,种瓜也不能得豆。由于内在的根据不同,鸡蛋在适当的温度下,孵出小鸡,温度不能使石卵孵出小鸡,因为内在的根据不同。同时,外缘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阳光和水分,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促使植物生长。总之,在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缘,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科学解释: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大至星体,小至粒子,时时刻刻都是前后相续、刹那变异的;时时刻刻都是大小相通、生灭相续的。这种万物流行不息的现象,其有精神存在的,称为生命之源,没有精神存在的,称为物质运动。佛教认为这无始无终的大流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因缘和合大集合所生,只不过佛教的因缘和合是一个集合于三世业力的概念,科学的因果律是独立演化交织而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科学与宗教的解释是对立反向的。
宇宙因缘所生法,即缘生法,如属于精神方面,则以过去行为因,现在为果;现在行为因,将来为果。因果重重,相续无尽。思想意识如波浪一样运动,起善念,做好事,起恶念,做坏事,时起时伏,相续不断。
在科学中,物质方面则以运动的形式体现出来。世界上的事物,形形色色,都是物质不断运动变化的结果,它是物质运动互相转化的表现。从低级生物,到高级植物、动物,自身内部都在进行新陈代谢。没有运动的物质与没有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可想象的。物质也有相对静止,如房屋、树木等,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处于一种不显着的变动状态,而不是根本不运动,这种相对的静止,叫做“渐变”。
佛经上把一切法(精神的与物质的)总称有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五种。五蕴法如五种材料,山河大地,万物形相,甚至四圣六凡,均由此形成。
一。色法
色,及物质。色法有三种:
1.可见可对色,如山河大地,房屋身体,及一切有形色之物,对之即见,此属色尘。
2.可对不可见色,即声、香、味、触,只能感觉,不能目见。
3.不可对不可见色,此属法尘。由色、声、香、味、触的作用,产生思维的功能与印象,这是不可对,看不见的。
二。识法
佛学把精神方面的识分为八种: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前五识只能了知现前的东西。第六意识能够和前五识同起作用,分辨好丑是非,故叫五俱意识。意识有时离开前五识单独起思维作用,叫独头意识,此又分散位独头、梦中独头、定中独头三种。现今心理学所讲的,只有前六种识。
根据佛法,还有第七、八两识。第七末那识是第六意识的根。意识(思维)有时会间断,末那识是不间断的,它经常执定自我念头。
意识末那识所执当做自我的就是第八阿赖耶识。此识是前七种识的根本,它是 一切业力所寄托的地方。“阿赖耶”译作“无没”,虽流转生死,却不坏灭,又译作“藏识”,因一切善恶种子(因),都藏在它里面,成为潜在的势力。我们身、口、意的所作所为,或善或恶,都能影响藏识,等到机缘成熟,便发现于外,成为善恶行为。现行再影响藏识,成为种子。如是辗转相生,生生死死,循环不绝,佛教认为这就是生命起源的基本原理。“业识”是生命的源泉,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六道轮回旋转,随业投生。业识的轮转具有身相阶段,经历着生、老、病、死现象,相续不断,这就是佛经所说的“迁流不停”。
任何一道众生,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上,如遇机缘成熟,能根据佛经指示的各种修习方法,勤修戒、定、慧,破除贪、瞋、痴就能悟证真如实性,跳出这个生死大圈,证得涅槃。
释迦牟尼佛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位大彻大悟的觉者。他得道究竟解脱,并说出无量妙法,劝导众生,脱离物质精神的苦海。依照佛法正道,精进修持,对于束缚身心的各种烦恼,一定可以得到彻底解脱。
本文发布于:2022-11-08 10:12: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519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