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器原理,网络层的设备

更新时间:2022-11-08 06:22:34 阅读: 评论:0

概念

1、路由类型

路由的类型有:直连路由、静态路由、默认路由和动态路由。

直连路由是与路由器直接相联网络的路由,路由器有对直连网络有转发能力。

静态路由是管理员人为设置的路由,网络开支小,可以有效的改善网络状况。

默认路由是静态路由的一个特例,将路由表不能匹配的数据包送默认路由。一般在最后。

动态路由是路由协议自动建立和管理的路由,常见动态路由协议有: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IGRP(Interior Gateway Routing Protocol)、

EIGRP(Enhance Interior Gateway Routing Protocol)、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BGP(Backbone Getway Protocol)

上述路由协议称为routing protocol,而IP、IPX称为可路由的协议routed protocol。

也有一些协议是不可路由的,如NetBEUI协议。

2、路由算法

路由算法常见的有三种类型:

距离矢量D-V(Distance-Vector) 法,如:RIP、IGRP、BGP;

链路状态L-S(Link State)算法,如:OSPF、IS-IS;

混合算法,如:Cisco的EIGRP。

3、路由交换范围

路由器通过交换信息建立路由表,当网络结构变化时,路由表能自动维护。

路由表跟随网络结构变化过程称为收俭。为了减少收俭过程引起的网络动荡,要考滤

路由交换范围。

RIP协议通过network命令指定,例如:设置10.0.0.0网络的接口参与路由信息交换

router(config-router)network 10.0.0.0

ospf协议通过network命令指定,例如:设置10.65.1.1接口参与路由交换

router(config-router)network 10.65.1.1 0.0.0.0 area 0

area是网络管理员在自治系统(国际机构分配)AS(Autonomous system)内部划分的区域。

0.0.0.0是匹配码,0表示要求匹配,1表示不关心。

4、路由表

路由表(Routing Table)是路由器中路由项的集合,是路由器进行路径选择的依据,

每条路由项包括:目的网络和下一跳,还有优先级,花费等。

路由优先匹配原则:

(1)直接路由:直连的网络优先级最高。

(2)静态路由:优先级可设,一般高于动态路由。

(3)动态路由:相同花费时,长掩码的子网优先。

(4)默认路由:最后有一条默认路由,否则数据包丢弃。

RIP路由协议

1、RIP协议的认识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协议是采用D-V(Distance-Vector)算法的距离矢量

协议;

根据跳数(Hop Count)来决定最佳路径。最大跳数为16,限制了网络的范围。

单独以跳数作为距离或花费,在有些情况下是不合理的,因为跳数少不一定是最佳路径;

实际上带宽和可靠性也是重要的因素。有时需要管理员修改花费值。

RIP有两个版本,RIP-1和RIP-2。

RIP-1:采用广播方式发送报文。不支持子网路由。

RIP-2:支持多播方式、子网路由和路由的聚合。

2、路由表的维护

通过UDP协议每隔30秒发送路由交换信息,从而确定邻居的存在。

若180秒还没有收到某相邻结点路由信息,标记为此路不可达。

若再120秒后还没有收到路由信息,则删除该条路由。

当网络结构变化时,要更新路由表,这个过程称为收敛(Convergence)。

RIP标记一条路由不可达要经过3分钟,收敛过程较慢。

路由表是在内存当中的,路由器上电时初始化路由表,对每个直接网络生成一条路由。

同时复制相邻路由器的路由表,复制过程中跳数加1,且下一跳指向该路由器。

若去往某网络的下一跳是RouteA,若RouteA去该网络的路由没有了,则删除这一路由。

跳数是到达目的网络所经过的路由器数目,直接网络的跳数是0,且有最高的优先级。

3、路由环路:

矢量路由的一个弱点就是可能产生路由环路,产生路由环路的原因有两种,

一是静态路由设置的不合理,再一是动态路由定时广播产生的误会。

先看静态路由设置不合理的情况:

设两个路由器RouterA和RouterB,其路由表中各有一条去往相同目的网络的静态路由,

但下一跳彼此指向对方,形成环路。

再看动态路由造成的情况:

假设某路由器RouterA通过RouterB至网络neta,

但RouteB到neta不可达了,且RouterB的广播路由比RouterA先来到,

RouterB去neta不可达,但RouterA中有去往neta路由,且下一跳是RouterB,

这时RouteB就会从RouterA那里学习该路由,将去往neta的指向RouterA,跳数加1。

去neta的路由原本是RouterB传给RouterA的,现RouterB却从RouterA学习该路由,

显然是不对的,但这一现象还会继续,

RouterA去neta网络的下一路是RouterB,当RouterB的跳数加1的时候,RouterA将再加1。

周而复反形成环路,直至路由达到最大值16。

4、解决路由环路的办法

(1)规定最大跳数

RIP规定了最大跳数为16,跳数等于16时视为不可达,从而阻止环跳进行。

(2)水平分割

水平分割是过滤掉发送给原发者的路由信息。具体路由信息单向传送。

(3)毒性逆转

水平分割的改进,收到原是自己发出的路由信息时,将这条信息跳数置成16,即毒化。

(4)触发方式

一旦发现网络变化,不等呼叫,立即发送更新信息,迅速通知相邻路由器,防止误传。

(5)抑制时间

在收到路由变化信息后,启动抑制时间,此时间内变化项被冻结,防止被错误地覆盖。

OSPF路由协议

1、OSPF的特点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

使用L-S(Link State)算法的链路状态路由协议,路由算法复杂,适合大型网络,

网络拓扑结构变化时,采用触发方式,组播更新,收敛快,要求更高的内存和CPU资源。

LSA(Link State Advertiment)链路状态通告是以本路由器为根的最小路径优先树。

LSDB(Link State DataBa)链路状态数据库,这是各个路由器的LSA的集合。

每个路由器的LSA是不同的,但他们的集合LSDB是相同的。

D-V算法只考虑下一跳,没有全局的概念,交给下一跳就完成任务,所以容易产生环路。

L-S算法每个路由器可以根据网络整体结构决定路径,所以不会产生环。

2、指定路由器与路由器标识

指定路由器DR(Dezignated Router)是ospf路由交换的中心,数据通过DR进行交换。

在路由器群组中优先级(Router Priority)值最高的为DR,次高的为备份指定路由器BDR。

管理员可以通过设置优先级指定DB和BDR。优先级相同时,比较router id。

如果没有设置Router id,则以回环接口loopback ip值高的为DR,

如果loopback ip没有设置,取接口的IP地址中最高的为DR。

3、建立路由表

(1)Hello报文

Hello报文用于发现新邻居问候老邻居,选举指定路由器DR和BDR。

(2)DD报文(Databa Description Packet)

DD报文用LSA头head信息表示LSA的变化情况,将其发送给DR,DR再发给其它路由器。

(3)LSR报文(Link State Request Packet)

LSR是请求更新包,当LSDB需要更新时,将其发送给DR,点对点连接时直接同步LSDB。

(4)LSU报文(Link State Update Packet)

DR用多播Multicast地址224.0.0.6收,224.0.0.5发,同步整个区域的LSDB。

(5)确认后计算路由:

LSDB同步后,计算cost花费,考虑跳数、带宽、可靠性等综合因素求解最佳路径。

4、单区域OSPF配置

单区域OSPF配置是指运行OSPF协议的路由器在同一个区域area n,

对于只有一个区域的网络,区域号是任意的,一般设置为0。

单区域OSPF有三种连接情况:

点对点的连接(Point to point)、

广播方式的连接(Broadcast Multi Access Network)、

非广播方式多点连接(Non Multi Access Network)。

点对点连接结构最简单,可靠性高,工作稳定;

以太网连接是典型的广播方式的连接;

帧中继连接是属于的非广播方式多点连接类型。

5、多区域OSPF的设置

多区域中要求有一个是骨干区域area 0,边界路由器跨接两个区域。

多区域的区域内部按单区域设置,多区域间通过边界路由器的连接。

stub是末节区域,末节区域不接收ospf以外的路由信息,

如果路由器想去往区域以外网络,要使用默认路由。

只有多区域中才存在末节区域。末节区域要设置在边界路由器上。

作为企业可以将分支区域设置为末节区域,

分支区域不需要知道总部网络的细节,却能够通过缺省路由到达那里。

访问控制列表

1、访问控制列表类型与作用

访问控制列表是对通过路由器的数据包进行过滤。

过滤是根据IP数据包的5个要素:

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协议号、源端口、目的进行的。

访问控制列表有两类,标准访问控制例表和扩展的访问控制列表。

标准访问列表:

标准访问列表的列表号为1~99,只对源IP地址进行访问控制。

扩展访问列表:

扩展访问列表的列表号为100~199,可以对源和目的地址、协议、端口号进行访问控制。

2、访问控制列表的结构

分三步:

定义一个ACL:access-listu003cnumberu003eu003cpermit|denyu003e u003csourceIP wild|anyu003e

进入指定接口:interfaceu003cinterfaceu003e

绑定指定ACL:ip access-groupu003cnumberu003e[in|out]

3、访问控制列表匹配原则

访问控制列表默认的是deny any。

一般是逐行匹配,也可以设置深度匹配。

所以写访问控制列表一般是从小的范围向大的范围,成为梯形结构。

一般在访问控制表的最后一行要写permit any。

4、命名方式的访问控制列表

命名方式是用名称代替列表号,便于记忆,扩展了条目数量,可以是基本型或扩展型。

命令方式ACL语法有些变化,支持删除一个列表中的某个语句。

命名语法格式:

router(config)#ip access-list{standard|extended}name

router(config std nacl)#{deny|permit}]u003cS_ipu003eu003cS_Wildu003e

router(config ext nacl)#

{deny|permit}[protocol]u003cS_ipu003eu003cS_Wildu003eu003cD_ipu003eu003cD_Wildu003e[op]

第一行是定义命名方式访问控制列表类型:标准或扩展。

第二行是标准命名方式的访问控制列表的语法格式。

第三行是扩展命令方式的访问控制列表的语法格式。

地址转换NAT

1、NAT的认识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e)是地址转换操作。

NAT可以将局网中的私有IP转换成公有IP,解决了内部网络访问internet的问题。

NAT可以做负载均衡,将内部多个服务器对外映射成一台服务器。

定义:

Inside local address:内部网的私有IP。

Inside global address:内部网的公有IP。

Outside global address:互联网中的公有IP。

Outside local address:互联网中的公有IP对应的私有IP。

NAT可分为原地址变换SNAT和目的地址变换DNAT。

按工作方式划分,可分为静态NAT和动态NAT。

SNAT命令中使用source参数,DNAT命令中使用destination参数。

(对已连接的返回包可自动对应)

2、静态NAT

静态NAT是在指定接口上,对数据包的原IP或目的IP进行一对一的转换。

常用于将某个私有IP固定的映射成为一个公有IP。

语法:

Router(config)#ip nat inside source staticu003cipau003eu003cipbu003e

在指定接口inside中对数据包的原地址进行变换,一般ipa是私网IP,ipb是公网IP。

3、动态NAT

动态NAT一般用于将局域网中的多个私有IP从公有IP地址池中提取公有IP对外访问。

设内部局域网是:10.66.0.0,公网IP地址池为:60.1.1.1~60.1.1.8

当内部网络要访问internet时,从公网IP地址池中提取公网IP对外访问。

语法:

定义地址池p1:

Router(config)#ip nat pool p1 60.1.1.1 60.1.1.8 netmask 255.255.255.0

定义访问控制列表1:

Router(config)#access-list 1 permit 10.66.0.0 0.0.255.255

将访问控制列表1的源地址,动态的从公网IP地址池p1的提取公网IP:

Router(config)#ip nat inside source list 1 pool p1

4、PAT

PAT(Port Address Translate)是端口地址转换,将私有IP转换到公网IP的不同端口上。

PAT是原将动态nat地址池pool改为用接口,并使用参数overload。属于动态NAT。

语法:

Router(config)#access-list 2 permit 10.66.0.0 0.0.255.255

Router(config)#ip nat inside source list 2 interface s0/0 overload

5、基于NAT的负载均衡

NAT可以实现负载均衡。

一般的NAT都是将内部私有IP转换为公网IP,连接方向从内部向外。

而对于负载均衡是将一个公网IP翻译成多个内部私有IP,连接访问从外向内。

例如:

内部的www服务负载过重,可将多台同样的服务器,但对外映射成一个IP地址,

内部的多台服务器成为捆绑在一起构成虚拟服务器,外部访问这个虚拟服务器时,

路由器轮流指向各台服务器,从而达到负载均衡。

语法:

定义地址池p2,使用rotary参数轮循。

ra(config)#ip nat pool p2 10.1.1.2 10.1.1.4 netmask 255.255.255.0 type rotary

ra(config)#access-list 1 permit 60.1.1.1

ra(config)#ip nat inside destination list 1 pool p2

在指定接口inside中建立list 2与pool p2的对应关系。Destination表示转换目的地址。

6、基于服务的NAT

基于服务的NAT配置,细化了NAT的应用,转换可以具体到协议和端口,即指定的服务上。

例如:

对内网的虚拟服务器(使用一个公网IP)的访问:

当访问TCP 20端口时就将它转到内部ftp服务上。

当访问TCP 21端口时也将它转到内部ftp服务上。

当访问TCP 80端口时就将它转换到内部的www服务器上。

语法:

Router(config)#ip nat inside source static tcp 10.65.1.2 20 60.1.1.1 20

Router(config)#ip nat inside source static tcp 10.65.1.2 21 60.1.1.1 21

Router(config)#ip nat inside source static tcp 10.65.1.3 80 60.1.1.1 80

本文发布于:2022-11-08 06:22: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510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路由器原理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