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节目从2002年3月12日在重庆卫视和地面频道同时播出。播出期间收到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360多个热线传呼,全国观众踊跃对节目中报道的学生提供资助。著名影星孙俪看到该节目后,立即联系上被报道的巫溪县贫困学生向海清,直至捐助他考取上海水产大学。
2002年5月21日最后一集节目播出当晚,重庆电视台在远离主城500多公里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举行了《希望在山区——重庆电视台“多谢四方众乡亲”特别演出活动》,并进行了现场直播,当场收到社会各界捐助100多万元。宋庆龄重庆基金会还特地资助该节目报道的秀山县隘口镇莲花村小学老师杨正兰出访加拿大。
摄制组成员邱朝举(编导,主摄像)、刘畅(记者)、陈新(部分摄像)。该节目获当年重庆新闻奖系列报道特等奖。
1、序篇:为山区明天托起希望的太阳(播出日期:2002/3/11) | 概述重庆山区教育现状和贫困学生艰苦求学的感人细节。 |
2、寻访雪地村小(3/12) | 巫溪县兰英乡板壁村小学在海拔1500多米的山顶上,学校只有一间教室、两个年级、14名学生。1999年,在广东省海丰县打工的秦永华回家过春节,在父亲的挽留下,把停办了两年的村小重新办了起来。 |
3、双脚书写人生(播出日期:3/13) | 巫溪县金盆乡木耳小学二年级的刘刚洪是个不幸的孩子,先天就没有胳膊和双手。他和弟弟与婆婆、爷爷相依为命。但是,刘刚洪以坚韧的毅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灵巧的双脚学会了吃饭、烧火、嗑瓜子、穿针。九岁的时候,刘刚洪和弟弟一起走进了课堂,他又学会了用脚写字、画画,每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 |
4、抄课本的旁听生(播出日期:3/14) | 巫溪县通城中学初二年级陈福美的父亲在14年前的一次手术意外事故后丧失了劳动能力,家中全由母亲操劳。她没钱缴纳学杂费用,也没有报到注册,所以她只是旁听生。交不起学杂费也买不起课本的她,就靠抄同学的课本读书,但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她说她想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报效父老乡亲,报效我的祖国。 |
5、贫寒儿艰辛求学路(播出日期:3/15) | 巫溪县白鹿中学住读生余祥才家中有六个人吃饭,但只有两个劳动力,家里为供他和妹妹读书借了不少 |
6、学生会主席雷梅芳(播出日期:3/16) | 巫溪县城厢职中财会班高三学生雷梅芳是校学生会主席,每次考试都是班上的一二名。她父亲1999年患了 |
7:古镇悲歌谁与听(播出日期:3/17) | 15岁的李雪梅和11岁的李雪玲都是巫溪县大河中学的学生:姐姐读初二,妹妹读初一,姐妹俩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全年级一、二名。她们的家在巫溪县大宁河畔的宁厂古镇。这是一个不幸的家庭:没有住房,借居在别人家里;除了父亲享有每月104元的城市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外,全家三代六口的唯一生活来源,就是在 |
8、少年壮志不言愁(播出日期:3/18) | 15岁的杨安权是巫溪县文峰职中初一学生,班长,年级前五名。九个月的时候,妈妈被人拐卖,一岁的时候爸爸在湖北打工,被水淹死,后来就跟爷爷相依为命。小小年纪的他为了减轻爷爷的负担,自己去打工挣钱。但是,他很乐观,喜欢打篮球、喜欢吹笛子,他希望美丽的歌带走我的悲伤、带走我的孤独、带走我的忧愁、带来我的希望,带来我的幸福! |
9、男儿当自强(播出日期:3/19) | |
10:火把照亮求学路(播出日期:3/20) | 城口县巴山九年制学校五年级学生冉洪旭的家在海拔1400多米的高山上,离学校有20多里山路。两年前,冉洪旭的爸爸上山砍柴摔下悬崖不幸离开人世,使得家境越发困难,刚读完小学的姐姐也被迫辍学了。通过卖柴、挖 |
11: | |
12、根在大巴山(播出日期:3/22) | 侯健是城口县巴山九年制学校四年级的班主任,以前是重庆一家煤矿子弟校的老师。1998年,他作为重庆市首批青年志愿者之一,来到大巴山深腹地带的 |
13、书声响彻愚人村(播出日期:3/23) | 城口县龙田乡仓房村过去被称做愚人村。这里80%的土地是五六十度以上的陡坡,幅员辽阔,还有人因为人际交流太少而不会说话,四十年来全村只出了两个高中生,20来个初中生。重庆成为直辖市以后,愚人村作为城口县委、县人民政府扶贫的重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家长们不希望下一代还是愚人,纷纷把孩子送进学校,琅琅书声响彻“愚人村”。 |
14、村主任的助学情(播出日期:3/24) | |
15、她就像我的亲妈妈(播出日期:3/25) | 陈华兰是城口县饮食服务公司的下岗工人。她的儿子汪磊在城口中学念高三,汪磊的同学袁诗建家在农村,家境十分困难,他俩都在城口中学的尖子生。从高三起,汪磊的爸爸、妈妈就把袁诗建接到自己家里,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给袁诗建以父母般的关怀。 |
16、 | 王显安、王显勇兄弟俩都是城口县巴山九年制学校学生,哥哥王显安,刚满15岁,是 |
17、北极村小的女教师(播出日期:3/27) | 城口县左岚乡齐心村小学是我市最北端的学校,因此被人们形象地称做北极村小。杨红俊,2001年7月毕业于开县师范学校,她没有去组织上安排的左岚乡中心校任教,而是去了离中心校14里、而且经济落后、条件艰苦的齐心村小学当老师。她说,她的爷爷和爸爸在齐心村当过20多年的村小老师,她对这里的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情感。 |
18、祖孙情缘(播出日期:3/28) | 86岁的王大爷和他的11岁孙女王升菊住在城口县北屏乡海拔1600多米的高寒山区。王升菊的妈妈在她四岁的时候,就被人贩子拐卖;四年前,她的父亲到河南打工,至今杳无音讯。从此,王升菊就跟着爷爷相依为命。为了爷孙俩的生活,王大爷自己种地;王升菊9岁那年,王大爷用卖草药、卖女儿送的猪腿积攒的50元钱把孙女送进了北屏乡中心校。 |
19、殷殷继父情(播出日期:3/29) | 13岁的刘文琴是城口县坪坝中学初一学生,2000年,她的妈妈生病去世,就剩下她与跛脚的继父刘尚涛相依为命,父女俩住在一处只有三面墙的狭窄屋子里。刘尚涛因为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为了解决父女俩的吃饭问题,他仍然拖着残疾的身体耕种土地;刘尚涛没有什么技能,他贷款买来补鞋机,在坪坝镇街上补鞋为女儿筹集学费。他说“虽说我是个继父呢,我不养就不说了,养就要把她养成人。” |
20、烂阁楼出来的尖子生(,播出日期:3/30) | 覃纯超是城口中学高三年级理科班的尖子生。他们一家四口就住在城口县城河街的破烂阁楼里,阁楼是他大姑的。覃纯超的弟弟正读初三,成绩优异,他的父母都没有工作,父亲会木匠手艺,但是已经年过六旬,只能做些木匠杂活,家里就靠父亲做木匠活,一家人给葛城诊所和 |
21、22化缘只为修村小(上、下)(播出日期:3/31,4/1) | 王康东是巫山县官阳镇后乡村小的 |
23、24在村小代课的高中生(上)(播出日期:4/2,4/3) | 秦中华今年19岁,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三星乡下寨村,他是村小里的代课老师;同时,他保留了 |
25、浪迹天涯好儿郎(4/4) | 19岁的周人是孤儿,现在是石柱县西沱中学高三年级的尖子生。他没有上过小学,初中也只读了一年多时间,命运多舛的他曾经浪迹天涯,尝尽了人间的苦辣辛酸。在流浪中,他认识到“要想改变自己,必须奋起读书,忍受世界上任何人不能忍受的痛苦,我才能走到世界上任何人不能成功的地步。”如今,他和妹妹都即将参加高考,他一边刻苦学习,一边拼命打工挣钱供妹妹和自己读书。 |
26、校园兼职清洁工(播出日期:4/5) | 在石柱县西沱中学,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既是成绩优异的学生,也是学校里的清洁工,每天除了完成学习任务外,他们还要负责打扫教学楼的楼道卫生,以获取学校的勤工俭学金,解决生活费用。 |
27、28、石柱中学的贫困生(之一,谭启发)(播出日期:4/6,4/7) | 谭启发是石柱中学高二年级理科班的尖子生。他的家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沙子乡,家里只有他和父亲,体弱多病的父亲既当爹又当妈,靠卖粮食和借贷供他读书。从2000年十月读高中开始,谭启发就利用周末和星期天到县城一家小食店打工,一来解决了两天的吃饭问题,二来每个月获得几十元钱报酬,减轻父亲的负担。 |
29、石柱中学的贫困生(之二)(殷林权)(播出日期:4/8) | 殷林权是石柱中学高一尖子班的学生。她有两个姐姐,大姐去年中专毕业却没能找到工作,二姐学习成绩优异没钱读书已经辍学。妈妈在3年前去世,父亲因为大女儿中专毕业一直没有找到工作,不想再送殷林权读书,几次去学校叫女儿回家,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资助下,酷爱读书的殷林权坚持到了今天。 |
30、石柱中学的贫困生(之三)(汪小清)(播出日期:4/9) | 汪小清是石柱中学高二年级理科班学生,成绩是班上第一、年级第四。他的家在石柱县临溪乡的一个偏远小山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无钱供他读书。从初二开始,汪小清就开始打各种小工,挣力气钱解决自己的生活费。 |
31、擦鞋童圆了读书梦(播出日期:4/10) | 14岁的江涛是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县城南宾镇人人皆知的擦鞋童。他从小与婆婆相依为命。年过六旬的婆婆无职无业,靠给人带孩子、捡破烂,挣点散碎银子维持婆孙俩的生活。7岁的时候,因为婆婆没钱他进不了学堂,江涛就开始去街头擦皮鞋,希望能够挣钱读书。两年后,在南宾镇政府和石柱师范附小的帮助下,江涛终于迈进了学校的大门,如今,他是石柱师范附小四年级的优秀学生和班长。 |
32、捉 | 14岁的杨瑛是 |
33、 |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龙塘乡凉风村地处海拔1500多米的七曜山顶。在这个气候恶劣、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大山深处,有一位教书育人已经26年、并且获得过全国首届烛光奖的村小教师陈修齐。26年里,陈老师自己出钱、自己动手修学校;在教室成为危房后,他把学校办在了自己家里,搭建了被称做“帐篷学校”的教室;他发动学生勤工俭学:种洋芋、采药材,他甚至还上山打猎,将所得收入用于学校开支和资助贫困生。 |
34、三朵金花(播出日期:4/13) |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沿溪小学的三朵金花,是既让人喜爱又让人同情的三胞胎姐妹。三姐妹今年11岁,大姐叫谭金花、二妹叫谭银花,三妹叫谭桂花,刚出生,母亲就离家出走,抛弃了三姐妹和她们的哥哥,留下父亲一人照料四个年幼的孩子。因为家境贫穷,靠社会各界的资助,三姐妹才得以上学,现在,老大、老二读三年级,老三读一年级,三姐妹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
35、秀才施工队(播出日期:4/14) | 石柱县六塘乡三汇小学以前是一所破烂不堪的学校,下雨天,学生、老师经常摔跤。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学校想方设法筹集资金,但是因为钱太少,没有施工队愿意干,于是一支由学校本部和下属7个村小的老师共21人组成的秀才施工队,在三汇小学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教学环境改造工程。 |
36、弟弟,你得读书(播出日期:4/15) | 10岁的刘松是石柱县三益乡寨上村小三年级的优秀学生,父母一直体弱多病,为了让他读书,他的哥哥刘毅在读四年级的时候,不得不辍学回家,帮助父母亲干农活。去年10月,父亲去世,家里顿时陷入困境,刘松打算辍学回家帮忙干活,但是年仅14岁的哥哥不同意,坚决要弟弟回学校读书。他说为了弟弟,也为了这个贫穷的家,他必须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
37、不能忘却的故事(播出日期:4/16) | 这一集主要讲述了两个贫困生:江红梅、卢园春和向书怀的故事。我们这次的节目只报道了一部分自强不息的优秀学生。但是在贫困山区,还有很大一批学生,他们家境贫寒,品学兼优,靠自己的努力在求学路上艰难前行,他们需要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
38、二十九岁的小学生(播出日期:4月20) | 徐兴群今年29岁,是彭水县龙塘坝乡黄金村小学三年级学生,她的女儿蒋露今年6岁,是小学一年级学生。1997年9月,目不识丁的徐兴群去福建泉州一家鞋厂打工,吃尽了没文化的苦头;而在福建泉州一家鞋厂打工并且当了个车间小头目的丈夫,也嫌弃她没有文化,跟一个女人同居并且已经有了孩子。自尊心很强的徐兴群从福建回到了彭水老家,发奋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一个懂知识有文化的新女性。2000年春季,27岁的她第一次踏进教室发蒙读书。 |
39、小保尔的故事(播出日期:(4/22) | 冉承霖今年14岁,是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保家中学初一学生,在全年级605名学生中,他的成绩遥遥领先,老师和同学们都叫他小“保尔”。他自小患有患 |
40、学校食堂的小帮工(播出日期:4/22) | 15岁的谢中生是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普子中学初三学生,成绩在年级前三名。他的家在普子镇双旗村,离学校有12公里。自从爸爸去世、妈妈改嫁后,谢中生就一直与年过六旬的爷爷、婆婆相依为命。每天吃饭的时候,谢中生就去学校食堂帮忙,酬劳就是吃饭不要钱,以此解决在学校的生活问题。 |
41、老师今年17岁(播出日期:4/23) | 黔江区黎水乡皇后寨村在海拔1300多米的高山上,四周都是悬崖。二十来户人家、八九十人个村民孤零零地散落在方圆10多平方公里的大山中,即使是去最近的学校读书,孩子们也要走两三个小时。因为不放心孩子去山下读书,村民们请了刚刚初中毕业、今年17岁的陈军当老师。于是,一脸稚气的陈军就带领着五个学生,在皇后寨演绎起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故事。 |
42、43 |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庙溪乡中心校六年级学生倪小芳,去年春季因为无钱缴纳学杂费用,被迫辍学回家。为了继续她的读书梦,小芳自己上山采摘苦丁茶、 |
44、孪生兄弟:追逐梦想(播出日期:4/26) | 冉俊、冉杰是孪生兄弟,家住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泔溪乡光地村李家寨。5年前,一场大火把他家仅有的两间瓦房化为灰烬,从此,全家6口只好借居在别人家中。父亲打工摔断了腿,现在还在福建打工糊口;患有心脏病的母亲去年10月也到江苏打工去了。兄弟俩现在是酉阳县泔溪乡中心校初三学生,成绩都很优秀,大双是班长,小双是学习委员;12岁的妹妹冉英,也在泔溪乡中心校读小学四年级。1998年,兄弟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麻旺区中学,因为家里没钱只好停学。兄弟俩在父亲外出打工的情况下,用稚嫩的肩膀挑起全家的 |
45、兄弟鸭司令(播出日期:4/28日) | 酉阳县麻旺镇12岁的土家族小孩宋杨波和11岁的弟弟宋杨飞相依为命,他们的妈妈8年前到广东打工,一去不归;父亲在2000年五月去世。父亲死后,哥哥宋杨波作出了一个艰难的选择:放弃五年学业,保证弟弟读书。他的爸爸去世的时候,家里喂了8只小鸭,失学后的宋杨波就开始当起了鸭司令,弟弟宋杨飞,现在是酉阳县麻旺镇平旦小学4年级班长,放学回家也去田间照看自家的鸭子。宋杨波说弟弟的学费就全靠这群鸭子;他自己也梦想回到课堂。不知道这群鸭子能不能实现他的梦想? |
46:12岁的哥哥当了家(播出日期:4/29) |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大溪镇沙滩中心校五年级学生雷茂淋虽然已经12岁,个子却只有1米左右,严重的营养不良,加上饱一顿饿一顿的生活,他经常晕倒在课堂上,有时一天要晕倒七八次。但是他读书却很用功,成绩中上。他的爸爸去年去世,妈妈几年前疯疯癫癫,跑得不知去向,家里还有一个7岁的妹妹,读学前班。学校给他俩免去了所有学习费用。兄妹俩的吃穿都是寨子里的邻居送的。回到家里,他就得去背水,洗 |
47:人们叫她苦菜花(播出日期:4/29) | 被人们称做苦菜花的黄翠兰的家,在离酉阳县城80多公里的腴地乡上腴村一个叫杨家坳的山寨里边。黄翠兰很小的时候,就死了妈妈;年过半百的父亲体弱多病,而且大字不识一个;无父无母的堂姐现在也与他们住在一起。为了筹集学费,她想了许多办法,甚至在山上采摘 |
48、 | 16岁的毛建芬是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腰界中学初一一班班长。她小学毕业的时候,为了让大哥去读大学,她放弃了学业,到广东打工。因为打工吃了不少没有文化的苦,毛建芬决定还是回来读书,2001年秋季,她重返课堂,成为酉阳县南腰界中学初一学生。 |
49、 | 八面山背子岩,海拔1414米,离酉阳县城120公里。这里也是重庆、湖南的交界处。在八面山背子岩下的酉阳县新溪乡下寨村,49岁的 |
50、 | 这是一集轻松、好看的节目。用导游和木叶琴交替的方式,介绍了重庆市10大历史文化古镇之首的龚滩古镇和独具特色的木叶琴。吹奏者倪敏是龚滩中学老师,他参加过多次比赛,并且在2001年10月给回乡省亲的李鹏委员长演奏过。本节目主题就是他在组织学生采风时所言--“同学们:你们是未来山区建设的主力军。山区的希望就寄托在你们身上。所以,你们既要担负起改变贫困山区面貌的重任,也要履行好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你们说,对不对呀?” |
51、打工回来的“大”学生(播出日期:5/3) | 19岁的土家族青年郭飞,现在是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兴隆中学初二学生,年级第一名。他8岁时随父母迁到广东,12岁小学毕业后,因为家境困难,他辍学打工。打工过程中他认识到“不应该为了挣这点钱就把我整个一生就浪费掉了,应该还是再多学点知识来充实自己”。于是,2000年8月他回到酉阳,成为兴隆中学的初一学生。 |
52、边境村小的孩子们(播出日期:5/5日) | 下大溪小学在是秀山边境上一个偏僻山寨里的一所普通村小。该节目从早到晚,真实记录了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情景,感人至深。对城市里的孩子有着极为深刻的教育意义。 |
53、苗汉双语学校见闻(播出日期:5/6日) | 秀山县梅江镇民族村小学是全市唯一一所用 |
54、放牛郎圆了读书梦(播出日期:5/6日) | 秀山县梅江镇三角村11岁的杨超是个苦命的孩子:他7个月大的时候死了妈妈;3岁时,爸爸外出打工,8年来没有任何音讯;6岁时死了爷爷;9岁时,他身边最后一位亲人--婆婆也离开了人间。面对一连串的不幸,小杨超没有被命运所屈服:他立志要读书。他的一位隔房伯妈,看着孤单年幼的侄子实在可怜,在2000年夏天卖掉了自己的一头耕牛,给他缴纳了学费,使他重新跨进学堂。现在杨超读二年级,放学后他就帮人放牛,每天能挣3毛钱。放牛时他就做家庭作业,温习功课;晚上回到家,自己烧火煮饭。 |
55、残疾裁缝:一切为了儿女(播出日期:5/7) | 秀山县梅江镇寨纳村双腿残疾的土家族青年杨德昌,4年前死了妻子,现在家里有80高龄的母亲和两个年幼的孩子:7岁的女儿杨美和5岁的儿子。杨德昌几乎每天清晨,都要请人背过河,然后一瘸一拐地翻过一道山梁,到乡场去摆缝纫摊,短短几里的路程,他来回就要花五六个小时,每个月只能挣二三十元钱的收入;并且晚上给渝怀铁路工地守护 |
56、57苗胞三兄妹艰辛求学路(上,下)(播出日期:5/9,5/10) | 12岁的龙武华和他的弟弟妹妹,从生下来就几乎没有过安稳的日子:9年前,也就是老三生下来不久,他们的妈妈就被拐卖到外省,至今音讯杳无;爸爸三年前只身外出打工,也一直没有音讯;爷爷在14年前下地干活时,摔断腿,丧失了劳动力;婆婆是个瞎子,患有 |
58、小小船老板(5/10日) | 秀山县石堤镇高桥村13岁的小姑娘徐仙云,家有5口人:婆婆,78岁;妈妈因脑膜炎后遗症,生活就不能自理;爸爸46岁,双手残疾,除了划船以外,别无技能;弟弟徐发国,以前在邻近的湖南省舅舅那里读书。2000年,舅舅在河南省打工时不幸死亡,弟弟只好回到秀山老家。一贫如洗的家庭无力供养两个孩子读书,所以,徐仙云只能辍学回家。辍学后她主动提出,去渡口划船挣钱,保证弟弟读书,也分担家庭负担。于是,小姑娘风里来,雨里去,当起了船老板。 |
59、“南极”学校见闻(播出日期:5/12) | 秀山县兰桥小学地处重庆最南端,跟贵州省接壤,有南极小学之称。奇怪的是重庆市境内树木得 |
60:白婆婆和她的四个孙(播出日期:5/13) | 白婆婆家住在秀山县大溪乡大联村的一个山沟里。1998年,在外打工的小儿子不幸死在煤矿井下,2001年9月,刚开学没几天,媳妇就将四个孩子狠心扔给婆婆,自己远走他乡。四他乡子他乡个正在读书,他们不仅从此失学,甚至连基本生活都成了问题。白婆婆的四个孙女、孙儿虽然只有几岁、十来岁,却十分懂事:自己做饭,上山打柴,尽量为婆婆分忧。砍柴回家的路上要经过村小,她们天天趴在教室外边的窗户上,眼巴巴地望着小伙伴们上课。白婆婆是个能干的苗家妇女,她自己喂了一头过年猪。她说,自己虽然辛苦一点,但是解决了四个孙子和孙女的吃肉问题。令我们担心的是,白婆婆现在虽说身体争气,但毕竟是年已古稀的老人,要是有个三长两短,这四个孙子怎么办呢? |
61、62烛光照亮莲花山(上,下)(播出日期:5/13,5/14) |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隘口镇小沱村在海拔1480米的莲花山上,土生土长的杨正兰和老伴雷富桃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几个初中生之一。1988年,杨老师把自己的房屋腾出来义务办村小,他的妻子和女儿都相继在这所村小担任过民办教师。去年一月,就在他女儿出嫁、学校面临停办的关头,在福建省厦门火车站当了11年装卸工的杨老师,提前终止聘用合同,放弃一两千元的高薪,回到这偏僻贫穷的大山,当起了只有240元月薪的民办教师。小坨村是由村里自己发电,常常需要用电的时候灯泡却像一朵 |
63、64我要读书(上,下)(播出日期:5/15) | 秀山县平凯镇的贾海艳今年13岁。她五年前死了爸爸,三年前死了爷爷,家里还有身体严重残疾的妈妈和一个年幼的弟弟。每天,贾海艳除了读书外,还要做家务、照顾妈妈和弟弟的生活以及喂猪、干农活,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全家的大梁。家里因为贫穷,加上没有劳力,所以妈妈曾经打算让她辍学。她以绝食相威胁,并且自己想办法挣钱读书。她还骑着破旧的三轮车,到10多公里外的县城去,向有关单位反映自己读书的迫切愿望,终于得到团县委和民政局的救助。团县委书记被她的精神所感动,到一些县级机关联系,把废报纸送给她,以此挣得称盐打油钱,保证了自己的学业。 |
65、悲情两姊妹(播出日期:5/17日) | 13岁的杨桥丰6岁死爸爸,7岁死妈妈,9岁死哥哥,15岁的姐姐去年五月辍学去县城当保姆后,家里就只有她一个人。5年前哥哥死后,无依无靠的姊妹俩一边读书,一边给人放牛,割 |
66、爱洒边城小姑娘(播出日期:5/18日) | 15岁的小姑娘胡容是秀山县雅江镇雅江村人,住在古老的雅江街上一个只有三面墙壁的破房子里。她父亲在11年前去世;母亲先天性痴呆,父亲死后也改嫁;哥哥去年外出打工,至今没有一点音讯,家里的土地也随之荒芜了。胡容成了真正的孤儿。没有生活来源的她就东讨一点,西拣一点,饱一顿饿一餐地捱过了一天又一天。她很想读书,常常去镇中心校去看小伙伴上课。三年前,镇中心校领导减免了她的全部学杂费,实现了她读书的梦想。她学习刻苦,成绩也很优秀。课余时间,小小年纪的她,给邻居洗衣服,换一口饭吃;捡破烂,拾蝉蜕,积攒油盐柴米钱。爱心撒在弱小小姑娘身上,让她感受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温暖。 |
67、孙甚林:播洒爱的绿荫(播出日期:5/20) | 本集介绍社会各界对希望工程、对山区教育的关心。主要讲述:重庆市南方集团老总孙甚林一共投资1300多万元,在九龙坡区、秀山县、石柱县、彭水县、黔江区等地兴修了8座“森林希望小学”。 |
68、不能忘却的故事(播出日期:5/21) | 希望工程十年,成就辉煌,援建了很多学校,资助了不少学生。值此之时,我们来听听山区基层教育工作者们想对“希望工程”说些什么。 |
、
本文发布于:2022-11-08 02:19: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499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