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园中华鲟园原为“长江葛洲坝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中华鲟研究所占地12公顷。是国内唯一一家保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的专业科研机构,自1982年建所以来的20年时间里,累计人工繁殖并向长江中放流多种规格的中华鲟近500万尾,有效地补充了中华鲟的种群数量,使中华鲟这一珍稀物种不因葛洲坝工程和三峡工程的建设阻断其洄游通道而灭绝。
中华鲟园在中华鲟人工繁殖保护过程中,中华鲟研究所共取得了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30项;形成了一整套关于中华鲟人工繁殖保护方面的操作技术规程,培养成了一批在中华鲟保护方面的中青年专业人才。此外,中华鲟研究所还积极探寻对长江中其它珍稀鱼类的保护,开展了对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的人工繁殖,累计繁殖放流胭脂鱼1万多尾,成熟地掌握了胭脂 鱼的人工繁殖技术。与此同时,中华鲟研究所始终坚持科研繁殖保护和宣传保护相结合,努力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与关注生态平衡的危机意识,积极地开展科普教育工作,在此基础上,1993年中华鲟研究所成立了以中华鲟为主要参观内容的旅游公司,近十年的时间里接等中外游客近200万人,创收近千万元,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中央有关部委的主要负责多次到中华鲟研究所参观视察,充分肯定中华鲟研究所在中华鲟等长江珍稀鱼类保护工作中取得的成绩。
中华鲟研究所有在岗员工56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3人(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16人)。下设科研中心、办公室、党群部、财务部、后勤保障部、质量安全保证部和宜昌中华鲟旅游开发公司。
中华鲟园中华鲟曾是和恐龙并存的古生物种,大约1亿年间,山谷夷陵,几经沧桑,恐龙灭绝了,中华鲟却以强大的生命力延续生存到了今天,成为人们研究古代地球变化的鱼类“活化石”。园中展馆陈列着中华鲟及其相关标本。从标本上看,中华鲟与白鲟的外型非常容易区分,而与长江鲟却很相似,从外观上看只是个体较小些。中华鲟个体硕长,成鱼体长可达五米,体重超过千斤,可以说是长江里的“鱼王”。中华鲟体形仿锤状,长着扫帚式的尾巴,身披五行骨板——背部一行,体侧和腹部各有二行,象不象武士的胄甲?!而白鲟的“鼻子”很长,身上没有骨板,是不是很好区分?1982年,中华鲟同大熊猫一样,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动物,誉称“水中熊猫”。
中华鲟具有自己独有的生活习性。它们繁衍生息需要往返于长江、大海之间,也就是说,中华鲟是典型的咸水、淡水都能生存的洄游性鱼类。雄性中华鲟生长到9岁以上,鲟体长1.7米,体重50公斤以上,雌性中华鲟生长到14岁以上,体长2.3米,体重120公斤以上,达到初次性成熟,就可以生儿育女了。每年夏秋,成群结队的中华鲟由生活在长江口外的浅海域回游到长江,历经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击,才回到自己的“故乡”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产后,待幼鱼长大到15cm左右,这些“游子”又携带儿女们,顺流而下,旅居海外。它们就这样世世代代在长江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长,养成了身居海外不忘故乡的习惯。正是由于这种执着的回归、寻根的习性,所以人们称它为“中华鲟”。
中华鲟(AclpenrSinensisGrdy)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远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华鲟称为王鲔鱼。中华鲟属硬骨鱼类鲟形目。鲟类最早出现于距今2亿3千万前的早三叠世,一直延续至今,生活于我国长江流域,别处未见,真可谓“活化石”。
中华鲟系中国特产鱼类,体纺锤形,体表披五行硬鳞,吻长,口腹位,歪尾。这是一种海栖性的洄游鱼类,每年9—11月间,由海口溯长江而上,到金沙江至屏山一带进行繁殖。孵出的幼仔在江中生长一段时间后,再回到长江口育肥。每年秋季,当中华鲟溯江生殖洄游时,在各江段都可捕到较大数量的中华鲟,故有“长江鱼王”之称。成体的中华鲟体大而重,雄体一般重68—106公斤,雌的130—250公斤,据称,最高的记录竟达500公斤。
中华鲟园中华鲟产卵量也很大,一条母鲟一次可产百万粒鱼子,只是成活率不高,最后成鱼的仍为少数。因为长江水流较急,在动荡的水浪中进行受精,自然受精不完全,这就淘汰了一批鱼卵。受精卵在孵化过程中,或遇上食肉鱼类和其它敌害,或“惊涛拍岸”,又要损失一大批。即便孵成了小鱼,“大鱼吃小鱼”,还会有一定的损失。如此“三下五去二”,下的鱼子虽多,能“成鱼长大”而传宗接代的却不多。实际上,这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生殖适应的结果。凡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幼子损失大的种类,下子则多;反之,则少。这不是“上帝”的安排,而是那些下子少、损失又大的种类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淘汰了。
中华鲟虽然个体庞大,但却摄食“斯文”,只以浮游生物、植物碎屑为主食,偶尔吞食小鱼、小虾。据统计,长江上游每年可产中华鲟2、3万公斤。由于捕捞过多,加之此鱼繁殖率低、成熟期长(10年左右),其种群数量已日趋减少。为使这种中国特产的“活化石”免遭灭顶之灾,有关部门已把中华鲟列为保护对象。但有些具体问题仍有待解决。譬如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切断了中华鲟由海口上溯金沙江生殖洄游的通道,以致那些大腹便便的母鲟,被阻于坝下而丧身。如何解决坝区的鱼道问题,已迫在眉睫。可喜的是,据悉,有关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和放流工作已试验成功。如若通过具体实践,使中华鲟能在淡水中定居并繁衍后代,那就更有现实意义了。
中华鲟由于它们自身所具有的一系列原始特征,表现出它们既是介于软骨鱼类(鲨鱼等)与硬骨鱼类之间的类群,又是硬骨鱼类中较原始的类群,在鱼类演化史中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更由于它们的个体较大,肉、卵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本草纲目》记载:“其肝主治疮疥,其肉补虚益气,浴血淋,其鼻肉作脯补虚下气,其籽如小豆,食之健美,杀腹内小虫。”鲟鱼和骨髓有抗癌因子,素有“鲨鱼翅,鲟鱼骨,食之延年益寿,滋阴壮阳”之说。
中华鲟在国内外水产品中商品价值也极高,又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皮可制革;鳔称为“鳇鱼肚”,含有丰富的胶质,可配制上等漆料,并可入药;肉味道鲜美;脊椎骨、鼻骨等均为上等佳肴,素有“鲨鱼翅,鲟鱼骨,食之延年益寿,滋阴壮阳”之说;体表由硬磷形成的骨板是制作工艺品的材料;尤以鱼卵最为名贵,用鲟鱼卵制成的“鱼子酱”,含脂量极高,被视为世界三大珍味之一。另据报导,中华鲟所含的抗癌因子是主药源鲨鱼的15至20倍。可以说中华鲟浑身是宝,确属难得的特有经济鱼类,在分布区其自古就为最要的渔业对象。因此,积极研究开发中华鲟的增养殖,并在大量增养殖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将大有作为。
正是由于中华鲟具有这些优点,才造成了它们被大肆捕捞破坏,从而导致中华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为保护和拯救中华鲟,国家不得不采取了严厉的保护措施,尤其是禁止捕杀上市流通。但正是这样,才造成了关于中华鲟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矛盾。
在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修建前,中华鲟的产卵场位于长江上游干流和金沙江的下段,由于葛洲坝枢纽的阻隔,不能溯游到上游产卵场的中华鲟,在紧接葛洲坝下的宜昌长航船厂至万寿桥附近约7公里江段上,形成了新的产卵场,面积大约330公顷。为了补偿葛洲坝工程对中华鲟的不利影响,成立了宜昌中华鲟研究所,从1983年起每年向长江放流人工繁殖的幼鲟,但由于培育技术和养殖规模的限制,每年只能培育出长度为8~10厘米、重3~5克的达到设计规格的幼鲟1万尾左右。因此,中华鲟种群的补充,主要依靠在宜昌产卵场自然繁殖的幼鲟。
中华鲟园
中华鲟是溯河洄游性鱼类,一生主要生活在海洋中,产卵洄游时进入长江,上溯数千公里抵达长江上游进行产卵繁殖,其生物学特性决定了中华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将不易恢复。由于水土流失、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农药残留物等造成的水污染;航运业对其的威胁和渔业捕捞的严重过度;尤其是葛洲坝截流阻断了洄游路线,三峡工程位于葛洲坝上游,不再存在阻隔中华鲟洄游路线问题。
但三峡工程在每年10月份开始蓄水,将使下泄流量比天然流量有所减少,这就有可能干扰中华鲟在葛洲坝工程下游的栖息和产卵活动。造成长江中中华鲟的数量急剧下降,导致中华鲟已成为濒危物种。中华鲟有一亿多年的悠久历史,如此古老鱼类已经不多。如不采取坚决果断的保护措施。不出50年,中华鲟将有可能灭绝。
中华鲟的险恶生存处境引起了中国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长江的中华鲟已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动物,在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I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中被列为易危种。为了保护中华鲟资源,国家有关部门在湖北省荆州和宜昌先后成立了长江水产研究所及葛洲坝集团中华鲸研究所,并进行了一系列艰苦的工作。人工投精繁殖幼鲟取得成功,增殖放流成效显著。为保护这一珍贵动物,采取多项同步措施的工作正在进行中。
数量少
葛洲坝截流后出生和放流的中华鲟洄游产卵繁殖的数量极少。
效果不明显
中华鲟放流的规模和规格过小,中华鲟增殖放流实际效果不明显。
水位低
一旦三峡大坝截流,葛洲坝下的产卵场水位将降低,可能给中华鲟造成致命的威胁。
自1981年长江葛洲坝截流以后,农业部采取了果断措施
(1)实行全江禁捕和限制科研用鱼
中华鲟园将中华鲟的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国家先后投资支持湖北省、四川省在长江沿岸建立渔政站,并帮助渔民转产转业;1983年全面禁止对中华鲟的捕捞,并严格限制科研用鱼;1988年《野生动物保护法》出台,中华鲟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名录。严格执行了全江禁捕,从而保护了亲鲟和幼鲟洄游,最大限度的保存了产卵种群。
(2)开展中华鲟科研
进行人工增殖放流活动。1983年,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省水产局、宜昌市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中华鲟人工繁殖协作组取得了葛洲坝下中华鲟人工孵化的成功,此后不久便开始向长江增殖放流中华鲟苗和幼苗。据统计,1983-1998年,共增殖放流各种规格中华鲟苗近600万尾。1999年12月投放10万尾10CM以上大规格中华鲟苗,超过15年来同种规格鲟苗的总量。
(3)开展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集中全社会力量来保护中华鲟。在沿江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社会保护中华鲟的意识日益提高,沿江渔民误捕中华鲟后均能自觉放生,发现不法分子偷捕能举报,市场上经营利用中华鲟的行为已绝迹。
研究表明,由于对中华鲟采取了全面保护的对策,从而延缓了中华鲟资源衰退的进程,基本保全了溯河产卵亲体,为中华鲟自然繁殖、研究和增殖放流打下了基础,中华鲟物种数量已开始回升。
1、在宜昌市夷陵广场乘100路、101路公交车到中华鲟研究所下车,过桥即到中华鲟园。
2、宜昌市区乘4路公共汽车到鲟鱼研究所下。
武汉至宜昌:
1、从起点出发,在武汉市城区行驶12.7公里,稍向右转进入汉阳大道
2、沿汉阳大道行驶3.7公里,右转进入建园路
3、沿建园路行驶393米,左转进入金色一路
4、沿金色一路一直向前行驶2.8公里,从汉蔡高速/仙桃/宜昌/郑州/北京出口离开,进入汉蔡高速/S15
5、一直向前行驶290.7公里,从伍家岗/宜昌东站出口离开(经伍家岗收费站),朝宜昌东站/当阳方向,进入S107
6、进入伍家岗区城区行驶10.8公里,到达终点。
景区开放时间:8:00-17:30
2013年门票价格
普通48元,网上预订38元。
特殊人群预订标准:
A、免费政策:身高1.2米以下儿童免票;70岁以上老人、凭证免费
B、优惠政策:60—70岁老人、学生凭证购票半价;
本文发布于:2022-11-07 20:00: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483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