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莎河,位于加拿大卑诗省的河流

更新时间:2022-11-07 19:34:04 阅读: 评论:0

正文

菲莎河也被称为BC省的母亲河。水源来自洛基山千年的积雪,其集水区涵盖BC省四分之一的土地,提供本省80%的生产值,三分之一的人们的居住所,灌溉养育着河流两岸的人们。

菲莎河下游河谷地势平坦肥沃,加之气候温和,非常适宜农业,物产丰富,带动温哥华及周边城市迅速发展。

菲莎河是以19世纪美国著名探险家、商人西门·菲莎(Simon Frar)命名。为了拓展打通贸易路线,西门·菲莎于1808年带领23个人从菲莎河上游的乔治要塞,即现在的乔治王子城(Prince Georger)出发,顺流而下,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一直到入海口。不过那时候还没有温哥华,入海口处只是一片原始森林和沼泽。

早就听说,温哥华一年一度的三文鱼大回流世界著称,而菲莎河是全世界鲑鱼回游则是第一次听说。菲莎河无论在加拿大的发展历史上,还是在现代的经济开发和人们的生活、文化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菲莎河之于温哥华,如同塞纳河之于巴黎,黄浦江之于上海,都是城市中流淌着的血液,更是历尽沧桑的历史见证人。

一、淘金之路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加拿大一些重要建设如:加拿大太平洋铁路(Canadian Pacific Railway)的建成,大大促进了当地的发展,也因而吸引了大批中国工人前来。当年华人劳工从美国来到加拿大,为殖民者淘金,缔造了温哥华的辉煌,大多数却过着饥寒交迫的贫穷生活。少部分人经历千辛万苦后,有了一点积蓄,将中国的妻子儿女接来,做着最低端的服务业,洗衣,扫地,直到下一代,孩子读书后,生活方有所改善,但溶进加拿大主流社会的总是凤毛麟角,像温哥华的女议员刘劳林(占温哥华人口比例达35%以上的亚裔,议员只有4个)。大多数劳工在河流遄急,工作条件凶险的条件下淘金,死伤无数,有些被大水冲走,至今鬼魂不能归乡。

温哥华的辉煌中有华人多少血和泪,今天已无从考证!

淘金时代的故事,在时空变幻中迅速流去,穿梭于往昔和今天,就像这菲莎河。

一个世纪之后,为庆祝该市建城百周年,温哥华举办了1986年世界博览会。现在,多元化的城市居民可说是温哥华独具都会魅力的原因。您可在此看到原住民、英裔、华裔、日裔、德裔、印巴民族、法裔、意大利裔、荷兰裔、北欧民族、乌克兰裔、菲律宾裔、犹太裔、希腊裔及其它各国人士。

中国人是在19世纪中叶作为淘金和修铁路的劳工,首先从温哥华进入加拿大的。他们为建设横跨北美大陆的铁路,为加拿大的运输事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温哥华地区现有华人约40多万,占该地区人口的五分之一。法语为当地第二大官方语言,汉语只是当地的非官方语言。

温哥华的“唐人街”规模不大,比起纽约和东南亚的唐人街,显得陈旧、凌乱、没有主题。

1974年11月,中国在温哥华市设立总领馆,就在我们找不到“杏花村”的那条街上。

1985年广州市与温哥华市结为友好城市,广东人依然是温哥华最大的华裔一族。

二、鲑鱼回流

四年一度鲑鱼群大回流发生在10月下旬,比三文鱼早一个月左右。约200至1000万条的鲑鱼回游数而达到3400万条的洄游量,非常壮观.

四年前,从亚当斯河(Adams River)来的鲑鱼群,在这个时间从太平洋海域,开始进入加拿大菲莎河在温哥华区4个出海口,便不再进食,在17——18天内,以每天平均速度27——30公里的速度,游回到485公里远的亚当斯河出生地,进行寻偶,产卵,护卵後耗尽体力而死亡。四年后,长大的下一代鲑鱼群重蹈覆辙,沿着父辈曾经走过的路游回菲莎河,接受大自然的淘汰,生出更加健壮的下一代。

年复一年,优胜劣汰。

三、渔人码头

菲莎河的尽头是史帝文斯顿(Steveston )渔人码头。

与旧金山的渔人码头不同,温哥华的渔人码头不像一个外地游客旅游的商贸城,更像一个当地居民打渔、卖鱼的交易市场,妹妹每次经过这里,最喜欢上船买一条新鲜的鲑鱼,价格比超市优惠不少,物美价廉。

一艘艘满载着新鲜鱼货的渔船,停泊在码头旁,渔夫们会将捕获的鱼、虾、螃蟹等,堆放在渔船上,任君挑选。许多温哥华居民会特地开车来此采购鱼货。

除了看看当地渔人码头的交易特色外,码头海天一片的美景,也吸引许多人周末携家带眷来此悠悠哉哉地散散步、享受午后沁凉的海风。

本文发布于:2022-11-07 19:34: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481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菲莎河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