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杨恒明的一封“退学声明”,引起了轩然大波。杨恒明称,北京大学微处理开发中心副教授佟冬以人未到实验室参加所谓“科研”工作为名,不允许其毕业。
杨恒明声明称,“如果这样毫无意义的苦力劳动也好意思号称‘科研’,本人的确没有参加也不可能参加。”杨恒明表示,实验室的工作“就是把工程文件修改修改格式从一个软件流到另一个软件,这种工作对于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北大的硕士研究生,几近于一种侮辱。”
虽然杨恒明后来一再表示,希望得到缓解,或许是为了自身的前途以及学校的荣誉,但是,他说出的“苦力科研”的确指出了当前一些科研工作中的怪象,也正因如此,所以,才会引起轩然大波。
实践中,很多高校研究生做的工作只是在为导师打工,他们付出的很多,得到的却很少,因为导师卡着他们能否顺利毕业的咽喉,所以,在无奈中成了“科研苦力”。这个苦,苦的是学生的生存,苦的是学生只能默默无闻地研究,不能在研究中脱颖而出,打造自己的天地。
科研工作应该是和谐的,应该是互相激发的,什么叫导师,导师就是引导学生做科研工作,应该让学生独立做出自己的科研成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爱导师,导师才能更好地引导,才能形成一种和谐的科研关系。
如果学生只是一种“科研苦力”,那么,只能压抑学生创新科研的积极性,不利于科研工作的开拓进取,当然,也不利于导师自己的创新,因为他会懒惰起来。 “苦力科研”不是哪个学校的个别现象,而是当前的一种普遍现象。
本文发布于:2022-11-07 11:45: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460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