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的情况看,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有,唐兰在[中国文字
学]一书中,曾说:‘历史是文字很发展以后才能产生的。中国的上古史,目前虽已没有完整的记载遗留下来,但我们如果说距今四千年前已是有史时期,并不是过分的。卜辞里所记先公先王,一部分是在夏时;
《古本竹书纪年》,《世本》,《史记》对夏商两代的世系,年数,和史事,都有过详细的记载;春秋时铜器铭次辞积载禹的功绩,孔子称述尧,舜,禹;许多虞夏的文化,在春秋以后还保存着;这种种都可证明夏代已经是有史时期。同样,我们可以说夏时代,文字一定已很发展。
唐兰在这里分析的很透彻,很中肯,夏朝有十四代十七王的世系传下来,本身就说明夏朝已有完备的成体系的成熟的文字,夏朝已经进入了文明的时代。
而以郭沫若、徐中舒等人则持不同意见,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说:‘夏代论理只能在新石器时代,当时连文字的有无都还是疑问。
夏朝甲骨文字徐中舒则在[夏史初曙]一文中,也作出了夏朝无文字的结论:他说中虞、夏文化分布之区,原与仰韶文化为近,古代虞、夏两族从黄土高原逐渐发展到河西、河东以及伊、洛、汾、沁之间,乃受龙山文化影响而形成二里头文化,当时应当还没有文字。不然,为什么他们的后裔,如匈奴,如越,都没有文字保存下来呢?
文字滥觞于大汶口文化,后来为殷商所继承,由巫卜这个集团的人,世代相续,沿袭使用,在使用中才逐渐发展起来。由于殷王每事都要一再占卜,无日不卜,无事不占,每次占卜都要把卜兆和所卜之
夏朝甲骨文字事记录下来,以观验与不验。
文字就是在这一班巫人手中,日趋纯熟,以至完备。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已备六书条例,这是武丁以后二百七十余年的卜辞。这已是殷代晚期,文字到这个时期才能达到成熟阶段。
二里头文化遗址中没有文字出现,也是夏代没有文字的默证。”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一书中又强调了一次:‘我们根据周初的记载“唯殷先人有册有典”[周
书。多士],可以知道夏代先人无册无典。典册就是记录,夏代既无记录,则夏民族是否已经发明文字,还是一个问题。
我是赞成唐兰的观点的,夏朝已有文字,而且是成体系的成熟的文字。我不同意那种认为文字到商朝后期武丁时代才发展成熟、应用。
夏朝甲骨文字文字不是商人发明创造的,也不是夏人发明创造的,是黄帝时代的仓颉造的,有人可能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文字非一人一时所造,将造字的功劳归于仓颉一人,是不公平的,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他不过是一个整理文字、推广文字的人。
夏朝甲骨文字我认为这两种观点并没有本质区别,仓颉造字也好,整理文字也好,推广文字 也好,总之文字和他有关系,和黄帝有关系,他代表了一个时代,或被认为造字时代的一个代表。中国文字产生在黄帝时代和黄帝时代之前,是没有疑义的,我们总不能说文字是劳民造的,或说是人民造字吧。
因为这样说总有点别拗,没有时代感,还未照顾到传统提法。说仓颉造字会让人马上想到,中国文字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就已经产生了,换句话说,中国在五千年前,就已进入了文明社会,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并非妄说。
祭祀占卜,作为一个民族宗教的主要内容,在先民的生活中,很早就有了,并占有相当重要位置。
《周易·系辞下传》“古者庖牺(伏羲)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史记·太史公自序》“伏牺(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远在八千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就发现了先民用于占卜用的龟壳和石子,还有刻在龟甲上的文字符号。
在六千年至五千年的红山文化中,1981年,牛河梁遗址被发现,随着积石冢、女神庙、大型祭坛等的发掘,。祭坛、女神庙、大型方台、金字塔式巨型建筑、特点鲜明的积石冢群以及成组出土的玉质礼器,在赤峰市西郊海拔1083米的岱王山顶发现一处面积为1.5平方公里的夏家店上层文化祭祀遗
夏朝甲骨文字址。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游牧民族祖先使用的祭祀遗址
在天水境内,人们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卜骨。天水考古发掘出的傅家门遗址,据测定距今5600-6000年左右,其所发掘出的罕见祭祀坑内,出土了六件珍贵的卜骨,可以说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卜骨。祭祀往往与占卜活动同时进行,先民只要举行祭祀活动,也要同时搞占卜,以测吉凶祸福。到了虞夏时代
祭祀与占卜活动已被记录在象牙和龟甲上了。这种文化与宗教现象,在[禹王碑]上,已有明确记载:‘劳余神禋,鬯曼吉徙。’说的是平时治水之余以烟祭祀神灵,用芬芳的美酒以享神,通过占卜,神灵昭示;迁徙大吉。下面让我们看一看夏代人的占卜方式及内容情况。
有祟 若称悫贞 天师去 鹊木
寝封寝小 旨兄有祟有室 伯令
有亡人 赐木方 阳豸 赐祟
夏朝甲骨文字五木卜 若称悫贞 阳豸 赐木叔 史乃 马是各周 天子万年 王占俞
其徨 天子显 易录 鹊史
祟人 称若 木日帛
帝旦 木仁文 有六十鹿
唯燕簋 三与子 有女祖人
大贞 无今有豸 仁木
日帛卜 三与人 簋燕阜
吉作文 鹊木 女其人
祟 若仁称悫贞 令方仁下上佑 祖令兄阜
灾三女祖 儿卜 燕作三日子 七四吉贞
有亡 冻作三子兀 有又春兄帝 日
帛卜簋
公作受笔七于 吉候谷土上 唯舟上七七
鹿 鹿长
夏朝甲骨文_______夏朝文字从以上三版来看,都是古人所称的尺二神龟,在商周时期,都很少见,被世人视为宝龟。可以说,夏朝王室 的占卜活动,已很盛行。在商朝甲骨中,一般都在前辞内,先锲刻占卜时间,贞人名称,而在夏朝时期,则标明占卜的种类,如日帛卜、五木卜,几乎每版都有。
夏朝甲骨文字日帛卜,是夏朝王室为祭祀日神,设重案重帛,先卜后祭的一种做法。日为日神,币为帛,古有祭祀先卜的规定。[周礼。天宫。掌次]记载:‘朝日,祀五帝,则张大次,小次,设重帛重案。
[周礼。春官]说:‘凡卜巫,既事,则系帛以比其命,岁终则计之,其占之中否。’系帛,是指将龟卜之颂词,书写在帛上,或书写在竹简上,然后用帛把龟甲与竹简系在一起,以备到年终时,审看是否应验,这种系帛的占卜方法,是夏朝的占卜方法,到周朝时,又被姬姒一家的周人恢复。
五木卜是指夏朝王室为祭祀天地神灵,降灾避邪而进行的占卜活动。‘五’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五行也,古之圣人,知有水火木金土五者。。。。。。从二,象天地,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
[周礼。春官]载:‘凡卜巫,君占体,大夫占龟,只占墨,卜人占 圻。’体为兆象,君主以五兆言之。木为木星,又称岁星,古有五星配五行之说,夏朝王室往往以五行[即卜有五兆]来解释人间的吉凶祸福,祭拜木星神就是为了避邪驱灾,祈福于天,永保天子长寿,江山万年。
本文发布于:2022-11-07 07:41: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449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