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僖公九年或齐僖公十六年(公元前723年或公元前716年),鲍叔牙生于齐国,是春秋时代齐国大夫鲍敬叔的儿子,管仲的好朋友。早期管仲贫困,鲍叔牙时常接济他。鲍叔牙不愿出仕,后来在管仲劝说下,鲍叔牙选择辅助公子小白。
齐襄公元年(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后,荒淫无道,随意诛杀,人人自危,纷逃国外。公子纠由管仲、召忽二人辅佐逃往鲁国;公子小白则由鲍叔牙辅佐逃往莒国。
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齐国内乱,流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想回国争当齐国国君。鲍叔牙十分着急,力劝小白快速回国,并亲自为小白驾车,日夜兼程赶往齐国边,却被埋伏的管仲一箭射中小白身上的铜制衣带钩,小白趁势诈死,骗过了管仲,麻痹了鲁军,兼程直入临淄,赖高傒等重臣的拥戴,得立为国君,是为齐桓公。鲁庄公方率鲁军护送公子纠行至乾时(今临淄区西境)地方,齐桓公亲自率军迎战,大败鲁军,并尽夺鲁国汶阳之地。
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齐桓公打败公子纠,稳定局面,开始治理齐国。这个时候他想任用一直追随自己的师傅鲍叔牙为齐相。鲍叔牙拒绝了,并推荐当年差点要了齐桓公性命的管仲为齐相,称只有管仲才能让齐国称霸,于是欺骗鲁庄公说要杀管仲,成功将管仲从鲁国救出。于是齐桓公封管仲为相国,鲍叔牙为大谏。
齐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年正月,鲍叔牙领兵侵入鲁境。鲁庄公暂时避开齐军锋芒,撤退到有利于反攻的地方——长勺(今莱芜苗山镇)。由于干时之战的胜利,鲍叔牙以下将士都轻视鲁军,认为不堪一击,结果大败。
为雪长勺之战之耻,鲍叔牙提议与宋国一起攻打鲁国,同年六月,齐军、宋军深入到郎地驻扎。公子偃说:“宋国军队纪律涣散,是能够打败的。宋军一败,齐军必定退回。请攻击宋军。”庄公不答应。公子偃私自带兵从城西门偷偷出去,让兵马披上虎皮先进攻宋军。庄公闻知,只好率大军跟随公子偃出战,在乘丘将宋国军队打得大败。鲍叔牙带领齐国军队撤回。
齐桓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64年),齐国攻打山戎,鲍叔牙随军。次年六月,伐山戎胜利。
齐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6年)春,鲍叔牙随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联军先对楚国的盟国蔡国实行军事行动;接着,齐桓公率大军联合进攻楚国。两者相持不下,通过外交谈判,楚国答应遵守诸侯的本分,恢复向周天子纳贡。于是齐桓公和各小国诸侯共同与楚国在召陵订立盟约,互相结盟,各自退兵,史称“召陵之盟”。
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将死,齐桓公想要将相国位传给鲍叔牙,但管仲认为太过他刚直容易得罪主上。所以齐桓公让公孙隰朋称相。一月后,公孙隰朋逝世,齐桓公坚持让鲍叔牙称相,鲍叔牙说称相可以,但是必须辞去易牙、开方、竖刁三人。齐桓公照做了,但一段时间过后,齐桓公想念易牙、开方、竖刁三人,又把他们征召回来。不久,鲍叔牙因此抑郁而终。鲍叔牙死后,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
1.知人善用
鲍叔牙在为齐桓公夺得王位后,拒绝了相位,并推荐了管仲,称只有管仲能让齐桓公称霸,让管仲称相,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
鲍叔牙为大谏,考察官吏当中表现好的人,委派曼子考察非官吏和种田者当中表现好的人,委派高子考察工匠和商人当中表现好的人,委派国子管理讼狱,隰朋管理东方各国的事务,宾胥无管理西方各国的事务,弗郑管理住宅。
在管仲死后,鲍叔牙坚持让齐桓公辞退竖刁、易牙、开方三个奸臣果然使齐国由盛转衰。
在鲍叔牙的协助下,在齐国顺利实行了他的治国之道。使齐国迅速由乱转治,由弱变强,齐桓公也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2.官吏选拔
鲍叔牙管理大夫的选拔,对于劝勉国事,有功无过的,举为上等。从政,治绩属第二位;田野土地又多不荒废,办案严肃不骄的,属于其次。劝勉国事,有功而亦有过;从政,虽有治绩而无能力,野原又多荒废,办案骄傲轻忽,行此三者,属于下等。派曼子管理贵人之子的选拔,对于外出不邪僻,居处不奢华,能友爱青年和长辈的,举为上等;具备上述两个条件的,属于其次;具备一条的,属于下等。士,立身谦恭,敬重老人、官长,交游不失礼节,行此三者,举为上等;具备上述两个条件,属于其次;具有一条,属于下等。种田者,非常出力,顺于父兄,而且多服其劳,有此三者举为上等;有两条的,属于次等;具有一条,属于下等。派高子管理工匠、商人的选拔,顺于父兄,事长养老,接受任务能严肃对待,有此三条,举为上等;有两条的,属于次等;只有一条,属于下等。还委派国子按情节判断刑狱。三位大夫的选拔举荐工作做完以后,命令县去执行。管仲要进一步与被选拔举荐的人谈话,然后上报与国君见面,终年如此,由国君举用。
鲍叔牙的外交主张,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敬。
鲍叔牙处的时代正是列国并峙,互相征战不休。当时在黄河下游比较活跃的大国有齐、鲁、郑、宋、卫;小国有邢、遂、谭、纪、杞。大国又分两派,一派是郑、齐、鲁,一派是宋、卫。小国也附属在各个大国一边。两派的力量以郑、齐、鲁为强。由于郑国发生内乱,渐渐中衰,齐国慢慢强大,逐渐成了各国的霸主。
此时,边境的各族也都发展起来。北方的狄人开始南下,成为中原各国的严重威胁。西方的戎人也开始东进,戎国经常侵犯鲁国和曹国,北戎又侵犯郑国,山戎又进攻燕国,伊洛之戎又进攻周王室。而南方的蛮人也跃跃欲试,想要北上。鲍叔牙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统一中原势力抵抗外来民族。
关系 | 人物 |
父亲 | 鲍敬叔 |
曾孙 |
三国志12战国剧本中的画像起初,管仲和鲍叔牙合伙做买卖。管仲家里穷,出的本钱没有鲍叔牙多,可是到分红的时候,他却要多拿。鲍叔牙手下的人都很不高兴,骂管仲贪婪。鲍叔牙却解释说:“他哪里是贪这几个钱呢?他家生活困难,是我自愿让给他。”有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反而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事情办不成,不是因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不好,你别介意。”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罢免,鲍叔牙认为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管仲曾经带兵打仗,进攻的时候他躲在后面,退却的时候他却跑在最前面。手下的士兵全都瞧不起他,不愿再跟他去打仗。鲍叔牙却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亲,他保护自己是为了侍奉母亲,并不真是怕死。”鲍叔牙替管仲辩护,极力掩盖管仲的缺点,完全是为了爱惜管仲这个人才。管仲听到这些话,非常感动,叹口气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管仲和鲍叔牙就这样结成了生死之交。
鲍叔牙说人生有两大快事:“一为食盾鱼,二为饮玲珑。”这里的盾鱼就是鲍鱼,因为鲍叔牙爱吃。所以后来人们称盾鱼为鲍鱼,鲍鱼之名就是这样来的。“
公元前667年,郑国与齐国结盟,回国后,桓公、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曾在一起饮酒,饮到高兴时,桓公对鲍叔说:“为什么不给我祝酒?”鲍叔捧杯而起说:“希望您别忘记流亡在莒国的时候,希望管仲别忘记被绑在鲁国的时候,希望宁戚别忘记车下喂牛的时候。”桓公离席再拜说:“我和两位大夫能够不忘记您的忠告,国家就一定没有危险了。”
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齐桓公打败公子纠,稳定局面,开始治理齐国。这个时候他想任用一直追随自己的师傅鲍叔牙为齐相。对此,鲍叔牙做了两件事,一为将管仲从鲁国手里救出来;二是婉拒齐相之位,反而推荐当年差点要了齐桓公性命的管仲为齐相。鲍叔牙深怕鲁国因向齐国谢罪而杀害管仲,便暗地送信给鲁国说:“管仲是齐国国君的死仇,齐国国君必要亲手杀死他。”鲁国新败,只得囚送管仲回齐国。小白做了国君,念念不忘一箭之仇,日夜想杀管仲。鲍叔牙先去见桓公贺喜说:“管仲天下奇才,齐国得到他,岂不可贺。”桓公切齿道:“我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焉能用他!”叔牙正色劝说道:“难得的是臣下忠于其主啊,如果你重用了管仲,以他的加倍忠心和才能,可以替你射得天下,岂射钩可比呢?”桓公点点头说:“好吧,我暂且听你的话,先不杀他”。
齐桓公欲拜叔牙为相,鲍叔牙诚恳地辞谢说:“主公如果只想管理好齐国,有高傒和我就够了。如想建树王霸天下的不世功业,那非用管仲不可!”齐桓公问:“为什么一定要用他做宰相呢?”鲍叔牙说:“以我与管仲相比,我有五点是不如他的:宽厚仁慈,能安抚百姓,这我不如他;治理国家,能抓住根本,我不如他;忠信可结于诸侯,我不如他;能给国家制定规范和礼仪,我不如他;能站在军门前指挥练武,使将士勇气倍增,我更不如他。管仲有了这五个强项,所以要是他当宰相的话,一定可以使齐国很快强盛起来。”桓公沉吟说:“那我得先试探一下他的学问再说。”叔牙摇摇头,进言说:“非常的人,必须以非常的礼节相待才行,天下的人知道主公尊贤礼士,不计私怨,会有更多的人来齐国效忠尽智!”齐桓公恍然大喜,即命人择定吉日良辰,用“郊迎”的大礼,亲自迎接管仲并同车进城。桓公与管仲一连谈论三日三夜,句句投机,即拜管仲为相国,且尊称为“仲父”。
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了,齐桓公去慰问,说:“仲父你老的病不好说啦。我不能再瞒着你老啦,就直说吧。如果病情继续恶化,我该找谁接你的班,掌管国务?”管仲说:“你打算交给谁?”齐桓公说出了鲍叔牙的名字。管仲说:“不行。鲍叔牙为人廉洁,做清官可以,做宰相不行。能力比他低的,他不放在眼里,谁犯错误,他知道了,终身不忘。他掌管国务,不当和事佬,上不讨好君心,下不迎合民意。这样下去,要不了多久,就会得罪你啦!”并让齐桓公远离易牙、开方、竖刁三人。鲍叔牙听后笑说管仲说得正确,他这样是为国不对朋友有私心。后来管仲逝世,齐桓公听从他的遗言,让公孙隰朋称相。一月后,公孙隰朋逝世,齐桓公坚持让鲍叔牙称相,鲍叔牙说称相可以,但是必须辞去易牙、开方、竖刁三人。齐桓公照做了,但一段时间过后,齐桓公想念易牙、开方、竖刁三人,又把他们征召回来。不久,鲍叔牙因此抑郁而终。
《左传》
《史记·管晏列传》
《庄子·杂篇·徐无鬼》
《列子·力命》
《管子·匡君小匡》
墓址
鲍叔牙墓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济钢新村内,是济南市政府于1995年12月20日公布的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鲍叔牙墓共有两层,均用采自鲍山的山石铺砌地面。第一层东侧立一石碑,上书“鲍叔牙墓”。墓上下两层之间的台阶正中间,有一“双龙戏珠”石雕。圆形封土堆位于该墓第二层正中,直径约10余米,高约4.5米,长满了杂草。墓前有石碑一尊,上书“齐大夫鲍叔牙墓”。碑前有石供桌,左右各自分立一只石刻狻猊。石碑的背面有关鲍叔牙的简介说明。
鲍叔牙推荐管仲做了齐国的相国,自己甘心情愿地在他的领导下为官做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享受国家棒禄,后世有十余代在齐国有封邑、任大夫之职。鲍叔牙能够识才荐贤不妒,谦和爱国忠君。
管仲: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孔子:“齐有鲍叔.……知贤,智也;推贤,仁也;引贤,义也。有此三者,又何加焉?”
墨子: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句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夏侯湛:鲍子愔愔,式昭德音,绸缪敬叔,二人同心,厥芳犹兰,其坚如金,遥遥景迹,君子攸钦。
陶渊明:知人未易,相知实难。谈美初交,利乘岁寒。管生称心,鲍叔必安。奇情双亮,令名俱完。
李白:鲍生荐夷吾,一举置齐相。斯人无良朋,岂有青云望。临财不苟取,推分固辞让。后人称其贤,英风邈难尚。
杜甫: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高适:丈夫结交须结贫,贫者结交交始亲。世人不解结交者,唯重黄金不重人。黄金虽多有尽时,结交一成无竭期。君不见管仲与鲍叔,至今留名名不移。
元稹:荣辱身沉影与身,世情谁是旧雷陈。唯应鲍叔犹怜我,自保曾参不杀人。
周敦颐:言理不可求,吾将讯苍苍。草木被春华,随风散芳香。才高未为福,名大或不祥。煌煌太史公,逸气横八方。瑞麟出非时,巷伯终见戕。晏婴不可作,鲍叔遥相望。发愤著春秋,掩夺日月光。文章诚可传,毁辱庸何伤。
司马光: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
曾巩:云中一点鲍山青,东望能令两眼明。若道人心是矛朝,山前哪得叔牙城。
叶适:鲍叔,管仲友也,鲍卑而管贵,美在叔也。
冯梦龙:夷吾负大器,鲍子早相知。初释堂阜缚,便为齐国基。铺张政就日,羽翼霸成时。一举三贤萃,桓公大可奇。
司马迁: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少鲍叔能知人也。
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是发生在中国春秋时代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年)的长勺(今山东省莱芜)。此次战役是继干时之战后齐、鲁另一次重要战役。鲁国在此次战役取得胜利,间接促成数年后齐鲁息兵言和。
鲍子:鲍叔牙,又称鲍叔。
《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后以“鲍子知我”谓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谊深切。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卷二:“平远丁文诚公,清风亮节,冠绝一时,平生赋性鲠直,不谙世故,持节二十年,与连圻诸将帅有公义而无私交,独与合肥兄弟,深鲍子知我之感。”
进:推荐,引进。进荐举用贤能之士。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初,齐襄公无道,国内大乱。为了避祸,管仲与召忽傅公子纠流亡鲁国,鲍叔牙傅公子小白流亡莒国。公元前685年,齐襄公及公孙无知被杀,国内无君,于是齐国国、高二氏阴召小白由莒回国,鲁亦发兵护送公子纠回齐抢夺君位,管仲带兵挡住莒国通往齐都的道路,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佯死以误管仲,疾驰回国抡登君位,是为齐桓公。“桓公之立,发兵攻鲁,心欲杀管仲。鲍叔牙曰:‘臣幸得从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管仲名夷吾字仲)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于是桓公从之。”又《史记·管晏列传》:“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后因以“进贤用能”、“进贤任能”、“进贤进能”作为推荐举用贤能之士之典。《东观汉记·明帝纪》:“进贤用能,各得其所。”《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回:“治兵训武,进贤任能,以公族屈完为贤,使为大夫。”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将器》:“进贤进能,日慎一日,诚信宽大,闲于理乱,此十万人之将。”
管:指春秋时颍上人管仲,春秋齐国卿相,佐齐桓公称霸诸侯。鲍:指春秋时今山东新泰人鲍叔牙,春秋齐国大夫,帮齐桓公取得君位。
据《吕氏春秋》、《史记·管晏列传》记载,春秋时,管仲与鲍叔牙二人相交至深,后称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为“管鲍之交”。宋刘克庄《谢仁府启》:“已处皋夔之任,未忘管鲍之交。”明陈汝元《金莲记·诗案》:“前与苏子瞻山河订誓,本为管鲍之交,名位相顾,顿起孙庞之隙。”也作“管鲍之谊”。《东周列国志》八九回:“相国不忘夙昔之好,举齐桓故事,以衣裳易兵车,安秦魏之民,明管鲍之谊,此卬志也。”
成语出处编辑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编辑
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成语典故编辑
鲁庄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召见他。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进宫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又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明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接着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一起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刚上战场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鼓三次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结果,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然后又登上车,手扶车前横木观望齐军的队形。仔细观察一番后,他说:“现在可以追击了。”于是,庄公命令军队追击齐军。
最终,鲁国的军队战胜了齐军,鲁庄公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擂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擂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就会减弱。等到第三次擂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他们。
齐国是大国,难以摸清他们的情况。我察看他们的车辙,观察他们的队形,担心的是他们有埋伏。经过观察后,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迫击他们。”
春秋时期,战争不断。公元前684年,齐国出兵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兵前去长勺,决定与齐军决一死战。齐军先声夺人,擂起战鼓准备进攻。鲁庄公刚要率兵应战,却被同来的的曹刿劝住了。他认为时机不到,劝鲁庄公再等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动静,又一次擂响战鼓,可曹刿还认为时机不到。齐军见鲁军还是按兵不动,又第三次敲响鼓向他们挑衅。曹刿当机立断,劝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随着雨点般的战鼓声响起,早已摩拳擦掌的鲁军奋勇而上。齐军三次进攻未果,早已士气大减,疲惫不堪,有的人甚至已经坐下休息。鲁军的突然出击使他们猝不及防,顿时溃不成军。战争胜利后,鲁庄公问曹刿说:“为什么要等齐军擂三次鼓后,才能出击呢?”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军队的士气。敲第一遍鼓时,士气最旺;第二遍鼓时,士兵的勇气就已经减退了;第三遍敲鼓,勇气已经耗尽。这时我军趁机擂鼓而上,士气旺盛之军攻打松懈疲乏之军哪有不胜的道理?”鲁庄公听了曹刿的这番话,不禁称赞道:“将军真是精通战事的奇才啊!”
本文发布于:2022-11-07 07:13: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448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