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凤林,大国工匠2018年度人物

更新时间:2022-11-07 04:21:28 阅读: 评论:0

人物经历

1978年至1980年,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211厂技工学校焊接专业学生。

1980年至1982年,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211厂14车间工人。

1982年至1988年,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211厂14车间工人。

1988年至1993年,航空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211厂14车间工人(1991年10月技师)(其间:1988年至1992年首都联合大学机械制造与工艺专业学习)。

1993年至1999年,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14车间工人(1997年9月高级技师)。

1999年至2005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14车间工人(2000年12月航天特级技师)(其间:2000年至2003年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

2005年至2012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14车间高凤林班组组长。

2012年至2017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14车间高凤林班组组长,第一研究院首席技能专家。

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14车间高凤林班组组长,第一研究院首席技能专家。

2018年10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14车间高凤林班组组长,第一研究院首席技能专家,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主要成就

人物贡献

在长二捆运载火箭研制生产中,高达80多米的全箭振动试验塔是“长二捆”研制中的关键,而塔中用于支撑火箭振动大梁的焊接是关键的关键,该材料特殊,要求一级焊缝。高凤林经过反复试验,提出了多层快速连续堆焊加机械导热等一系列保证工艺性能的工艺方法,出色地完成了振动大梁的焊接攻关,保证了振动塔的按时竣工和长二捆火箭的如期试验,保证了澳星的成功发射,该工程获得部级项目一等奖。目前,在载人航天工程升级测试中振动大梁焊接质量依然良好,承力从360吨提高到420吨,大梁安然无恙。

大国工匠高凤林

为长三甲、长三乙、长三丙运载火箭设计的新型大推力氢氧发动机,由于使用了新技术新材料给焊接加工带来诸多难题,尤其在发动机大喷管的大、小端焊接中,超厚与超薄材质在复杂结构下的对接焊,多次泄漏,高凤林经过反复分析和摸索,终于找出了以高强脉冲焊,配以打眼补焊的最佳工艺措施,攻克了难关。在首台发动机大喷管将被判死刑的关键时刻,高凤林化险为夷,将第一台大喷管推上了试车台,保证了长三甲等型号火箭的研制进度。后连续生产多台,气密试验均一次通过,作为主要完成人,该喷管的制造工艺荣获航天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长三甲、长三乙已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三号,菲律宾马部海等大型通讯卫星,并即将成为探月工程的主力火箭。

在国家某重点型号任务研制中,高凤林多次受命攻克难关,保证了我国重点型号武器的顺利研制;在国家某特种车的研制中,高凤林充分运用焊接系统控制理论,出色的攻克了一系列部组件的生产工艺难关,保证了国防急需,其中后梁和起竖臂分获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阶段成果二等奖。某型号发动机试车多次失败,头部生产试验中断,生产无法继续进行,高凤林应邀参加,以气保护双面成型和局部自由收缩焊接等措施终于解决了难关,将试验压力由130个压力提高到180个压力,满足了使用要求,试车得以成功。某型号发动机隔板焊接后易出现裂缝、堵塞等缺陷,有时100%返修。针对这种情况,高凤林大胆提出工艺改进措施,焊出的产品1994至1996三年X光透视合格率连续达到100%,该技术获厂、院科技进步奖,特别是在某型号引射筒的焊接攻关中,在公司总经理的亲自授命下大胆改进,突破难关,使有关单位近一年没有解决的难题得以解决,且大幅度提高了效率和质量,仅三天就生产出6件一次合格率100%的工艺试件,156件产品的生产也只用了一个半月,100%一次合格,保证了近一亿产值的产品交付。

在国家863 攻关项目50吨大氢氧发动机系统研制中,高凤林大胆采用新的工艺措施,突破了理论禁区,创造性的运用b值、s值在多种高低温合金混合焊接接头结构中的应用,解决了有关科技人员久攻不下的难关,多次获奖,为部、院确定的三转一把火作出了突出贡献。并为某型号任务国家立项奠定了基础。不断地改进工艺措施,不断地创造新工艺方法,不断地攻克一个个难关,锻炼了高凤林,他练就出一手卓尔不群的焊接技艺,积累了系统解决实际焊接问题的经验与方法。他在型号攻关中的事例不胜枚举。他多次在关键时刻为型号总师、厂、院领导提供技术依据,使长三乙遥二箭(故障处理方案被刘纪原总经理亲率的总公司专家组采纳)、某产品得以顺利发射,也被传为佳话。他运用精湛技艺还修复多台长三甲大喷管,多种型号的焊接工艺改进,及长三、长三甲发动机生产工艺的革新,修复苏制图154飞机发动机,共计节约或避免经济损失一千五百多万元。

在公司民用产品真空炉的生产中,高凤林提出的新焊接工艺比原方法提高工效5倍多,节约原材料50%,实现系统批量化生产。仅此一项(节约原材料和提高效率),多年来就为国家节约资金400多万元(该产品也是填补国内空白的项目,已销往美国、波兰、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在承接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东北哈汽轮机厂大型机车换热器生产中,技术人员一年多未攻克的熔焊难关,高凤林凭着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反复摸索,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使压了生产单位一年多的两组18台产品顺利交付。经试验换热率达75%,达到了设计要求,为我国新型节能机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钛合金自行车架焊接是国内一项技术空白,兄弟单位组织技术攻关仍未找到解决办法。临时授命的高凤林经过大量实验,按期焊出了样车,振动实验达20多万次,大大超过了设计振动2万次的要求,填补了该技术国内空白(前航天总公司副总经理夏国洪亲临视察并在航天报头版登载)。此产品多次参加法国、意大利、德国、美国、中国上海、马来西亚等自行车博览会,受到好评,该产品已全部销往欧美、东南亚各国,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协助某研究所攻克了长三甲模盒及大型超薄波纹管的焊接制造难关,使该项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因在这之前只有美国等国家生产)。

高凤林是航天特种熔融焊接工,为我国多发火箭焊接过“心脏”,占总数近四成。他曾攻克“疑难杂症”200多项,包括为16个国家参与的国际项目攻坚,被美国宇航局委以特派专家身份督导实施。2014年底他携3项成果参加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3个项目全部摘得金奖。

丁肇中请他相助

2006年,由世界16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的反物质探测器项目,因为低温超导磁铁的制造难题陷入了困境。来自国际和国内两批技术专家提出的方案,都没能通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主导的国际联盟的评审。一筹莫展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打听到了高凤林,请他出手相助。高凤林到现场调研考证后很快指出症结,陈述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并最终获得美国宇航局和国际联盟的认可。

2019年,他又在挑战一个新的极限——为研制新一代“长征五号”大运载火箭焊接发动机。“长征五号”火箭发动机的喷管上,就有数百根几毫米的空心管线。管壁的厚度只有0.33毫米,高凤林需要通过3万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才能把它们编织在一起,焊缝细到接近头发丝,而长度相当于绕一个标准足球场两周。高凤林说,在焊接时得紧盯着微小的焊缝,一眨眼就会有闪失。“如果这道工序需要十分钟不眨眼,那就十分钟不眨眼。”

社会活动

多次作为厂、院、北京市焊接教练、集团公司命题组长、参加全国比赛,并取得好成绩。

先后担任过团支部书记、党支部青年委员、组织委员、工会分会主席等职。

个人作品

著有论文多篇分别发表于《航天制造技术》、《航天产品应用焊接技术》等刊物。

获得荣誉

1991年,高凤林以精湛的技术和突出贡献被破格评聘为国家技师。

1997年,他被评聘为高级技师,2000年又评聘为特级技师。

1983年以来,连年获得厂、院优秀团员、党员、新长征突击手、先进生产者、十佳青年等称号共二十多项。

1986年获北京市国防工业工会优秀积极分子。

1991年获部青工技术比赛实际第一、理论第二。

1994年以最佳焊缝成型第一个完成美国ABS焊接取证认可,受到美国船检官员的称赞并被首推该试件为工艺评定试件。

1995年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获航天百优十杰青年、航天部劳动模范、航天技术能手、中央国家机关“十杰”青年。

1997年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十大能工巧匠等称号。

1999年获中国航天基金奖。

2014年,第六十六届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IENA)召开,能在这项国际发明展上获得一个奖项已属难能可贵,高凤林参展的3个项目全部获得金奖。

201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2017年11月9日,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类奖项。

2017北京榜样年榜人物当选者。

2019年1月18日,当选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2019年4月,荣获“最美职工”荣誉称号。

2019年9月25日,高凤林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由于贡献突出,其事迹多次被收入《中华名人录》、《当代人才》、《国际人才》等期刊和中央台《实话实说》、《焦点访谈》等节目。

2021年12月,被授予“冰雪运动推广大使”称号。

本文发布于:2022-11-07 04:21: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441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高凤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