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社会行为中,当一个人面对道德困境时,主要有三种动机影响我们的行为。
自我利益(有时也叫做“利己主义”)、道德诚实和道德伪装。
道德伪装是指,表面上看起来高尚,实际上在维持高尚形象时却避免各种牺牲。他们的动机是道德伪装。也就是说,他们实际上是受自我利益驱使,但也关注自己的外部形象。他们表面上看来很关心做好事,实际上却保持他们的自利动机。
Batson和他的同事(Batson,Thompson eta1.,1999)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中加入了一个新因素。为了突出公平性这一道德标准,一些被试被告知,“多数的被试觉得给两个人同样公平的机会——比如抛硬币,是任务分组最公平的方式”。实验者就给被试们提供一枚硬币,如果他们愿意的话,他们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分组。
同样,大家都很赞同这种公平的做法——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这个公平的程序是一个正确的决定。然而,只有大约一半的被试抛掷了硬币。在那些没有抛硬币的人当中,多数(80%到90%)选择了较好的任务(有机会赢得彩票)。更令人吃惊的是,在那些抛硬币的人当中,选择较好任务的比率竟然同样高!因为抛硬币的正反面结果应该是50%对50%,被试中有一半进入较好任务组,有一半进入较差任务组,但多数人仍然选择了较好任务组,很明显,有部分人浑水摸鱼,欺骗了其他被试。有些人抛硬币是为了显示自己看起来很公平,但是如果抛掷结果不理想时他们就忽视了这一结果。换句话,这些人采取了道德伪装。
为了更加凸显道德标准,有部分被试可以选择自己抛硬币或者由实验者来抛硬币。这些想用硬币来决定分组的人中,多数(80%)都赞同由实验者来抛硬币( Batson,Tsangu0026Thompson,2000)。这样,他们就不会有欺骗的诱惑了,也会使他们更易于按照道德诚实来行事。
更进一步的做法是,被试在对积极任务和消极任务作出选择时,选择消极任务的还将受到 电击,这就使得道德行为的成本提高了。在这种条件下,几乎所有的被试毫无掩饰地选择了积极任务,
总之,有些人只是按照自己的个人私利来行动,即使他们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公平和不道德的选择(比如,把自己分到自己喜欢的那个任务组里)。其他人则按照道德方式来行事。但他们决定避免做错事的诱惑时(比如,允许实验者来抛掷硬币),道德决定更有可能发生。然而,当个人私利很重时(比如,免受电击),这些被试有时就无法做出道德选择。也有些被试表面看起来是在做道德行为,但他的实际行动却是基于个人私利。这些道德伪装者抛掷硬币后,如果发现不能如愿以偿,他们就会采用欺骗的手段,仍旧选择自己喜欢的任务。
本文发布于:2022-11-07 02:44: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436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