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198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美术系,获文学硕士学位;
2003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美术系,获文学博士学位。
1975年10月至1978年2月供职于江西省上饶市第四中学;
1982年2月至1985年8月供职于轻工业部工艺美术公司;
1988年8月至今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
工作期间历任:
美术研究所民间美术与工艺美术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美术史论》季刊副主编;
《美术观察》杂志社副主编、主编兼社长;
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兼党委副书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副院长、院学术(学位)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
2019年4月退休。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科评议组成员
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委员
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评审委员会委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管理委员会委员
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委员
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文化部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科评审专家
国家艺术基金学科评审专家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非遗与旅游融合协调委员会专家组专家
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
中国文艺批评家协会理事
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传统热成型手工技艺与数字化设计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
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六艺学者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首席专家
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08)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8)
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3)
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评奖特别奖(1994)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艺术科学一等奖(1999)
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6)
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2008)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提名奖(2008)
首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2009)
第七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2010)
《中国民间美术观念》,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年初版,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修订版
《动手有功——文化哲学视野中的手工劳动》,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新生代艺术:漫游的存在》,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玩具卷》,山东教育出版社•友谊书社1993年版
《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社火卷》,山东教育出版社•友谊书社1993年版
《必要的张力》,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守望理想——中国当代艺术思想与实践批评》,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年版
《重振手工 激活民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21年版
《传统手工艺》,黄山书社2012年版
《乘物游心——吕品田绘画作品》,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年版
《吕品田写生作品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年版
艺术作为生活方式:吕品田绘画作品展,广东美术馆(2016)
乘物游心:吕品田绘画作品展,中国美术馆(2018)
晓风 纸本水墨 34×69厘米 2014吕品田:有担当有温情的学人
缑梦媛
(发表于《中华英才》2016年第22期)
吕品田是我国艺术理论领域的重要学者,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文化宣传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他在民间美术、手工艺、当代美术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方面均有饱富创见的丰硕研究成果。吕品田强调把艺术研究纳入文化学的宏观视野,在社会文化的生态结构和功能关系中认识和把握艺术本体及其复杂多样的现实形态。他重视社会现实中人的精神关怀与社会担当,学术研究透着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强烈问题意识和前瞻性,并满怀复兴理想,为中华文化的当代发展而践行努力。
文化学视野下的理论研究
吕品田是一个极善思辨的人,他总能透过艺术现象的表层发见其根本属性,揭示它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这也许是受到了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的影响。他总说,平常导师王老一聊天就会直接进入学术主题,一个杯子、一片云都会引发出对美学问题、艺术规律性问题的讨论。吕品田有敏锐的洞察力,无论面对怎样的艺术问题,他都会以一种整体的文化学视野去剖析它在社会生态结构和文化功能关系中的位置或意义。
如今,民间美术与手工艺问题已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在20世纪80年代,这些领域却属于美术研究中的冷门,吕品田正是在这个时期从这些领域开始了他的理论研究生涯。1985年,吕品田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师从王朝闻先生研究美术理论。他没有仅仅从民间美术的表面去阐释它的造型特征或审美价值,而是将其还原到民俗生活的文化生态环境之中,着重从人文需求角度梳理民间造型活动及其表现形态的方方面面。从发生、演变历史的梳理,到普遍规律、特征的归纳以及价值意义的揭示,吕品田在其代表性著作《中国民间美术观念》中对民间美术进行了逻辑缜密的论述。针对形态丰富的民间美术,吕品田挖掘其深层的规律性,他的“二级符号系统说”深刻地揭示了统摄民间美术创作的社会意识系统及物化形态的语义结构。该书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开拓性的学术观点备受学界重视,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为此获得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和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两项殊荣。从学术角度来看,这部著作既呈现了一个整体认识中国民间美术的理论框架,又为民间艺术研究提供了一个不拘囿于美术学的开阔学术视野以及阐论缜密的研究样板。在吕品田的视阈中,民间艺术与民俗活动不可分割,从来都是百姓日常生活的有机部分。所以他一直主张,民间艺术要回归到民俗活动的生态结构中去,要保护民间艺术的活态,只有这样才能根本地留住那些鲜活的艺术形态与集体智慧,也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实现民族文化艺术的创造性复兴。这些认识在他后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思考中,是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和立论主张的学理基础。
学者的思想结构通常是融会贯通的,且会守住一个内核。吕品田的学术思考有不局限于现代学科划分的交叉性,研究领域较为宽广,然其对社会文化生态结构与功能关系的重视却始终如一。手工艺和工艺美术是吕品田在学术上建功立业的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他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这一归属艺术设计学科的学术关注,和他大学学习陶瓷设计专业有关,更触发于大学毕业后在轻工业部工艺美术总公司的三年工作经历。这三年间,他有机会到全国各地考察隶属于手工业系统的工艺美术企业,以至对全国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状况和传统手工技艺有较为深广的了解。他当年已察觉到以工业生产方式为遵循的行业发展取向下的严重问题,深切地认识到,手工艺生产应该遵循自身规律,恢复作坊制,以小批量生产求追求质量和个性,而生产实践中一味地搞工业流水线,不仅使生产亏本,更严重削弱产品的艺术品质,无法满足社会对工艺品的独特审美要求。这些颇有远见的思考虽然作为考察报告发表于刊物,却因为有悖于当时力求生产规模扩大、主张薄利多销的政策而没有受到重视。但这些切合手工生产规律的思想认识和相应的学术取向,却在吕品田后来的理论研究中得到持续的保持和深化。
手工艺和工艺美术理论研究一直为吕品田所看重。他认为,现代化过程中的许多社会文化问题都缘于“机器”对“手”及“手工”的否定和取代,“手”作为人把握世界最直接最基本的方式,“手工”作为维护“自然—人—社会”生态关系和人类文明全面利益诉求的生态生产力,一时间失去了用武之地,相应的自然和社会危机层出不穷。在人类物质欲求空前突显且也空前满足之时,精神家园的建设与“生产完整的人”的诉求势必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他因此呼吁调整“生产方式”、建设“手工文化”,认为这将成为21世纪的一个涉及文化结构合理性的重大社会实践主题,新的文明观、发展观和价值观将与这种文化形态的复苏交相辉映。他的学术专著《动手有功——文化哲学视野中的手工劳动》,综合美学、技术哲学、社会学等研究视角,就手工劳动的人文特性和当代价值作了深入的基础理论研究,为复兴手工生产方式提出战略性的理论思考。在他的勾画蓝图中,文明发展呈现出一种生态格局,工业生产方式不再一统天下,手工作为新生产力类型得到全面振兴,现代化在“工业和手工业并举”的道路上得以向善推进;那些切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关涉人格丰富性和文化多样性维护的手工技术哲学属性,随振兴的手工生产而得以充分张扬、施展,既利益民生,又构成关系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至人类文化多样性维护的生产力基础。基于对工业和手工两种生产方式的深刻认识,吕品田清晰地辨析和把握了当代条件下设计艺术和手工艺术这两种艺术形态的价值属性及“适用”维度:前者为体贴工业生产方式而着力为功用价值赋形的特定美学实践,后者则因满足物用需要之限制性的解除而根本转化为主诉“人类解放”的纯粹美学实践。吕品田以为这两者构成现代化向善推进的“必要的张力”(其文集《必要的张力》之书名即含此义),它们互动互补、相得益彰。这种不能割裂的利害关系结构,使吕品田在设计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同样重视艺术设计之维,其探索思考涵盖了设计历史、设计美学、设计伦理以及设计教育等方向,大力倡导重视伦理、关注民生、切合生活方式、促进人际和谐的艺术设计观。
艺术批评是吕品田学术建树的又一个领域。他关注当代社会现实,有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又担任过美术界核心刊物《美术观察》的主编,以至其一路上的学术功业始终不脱“批评”。他用艺术批评这种理论方式直面中国当代美术现状,积极回应社会现实问题和重大关切。他从文化学角度切入中国当代艺术思想与实践批评,对中国美术发展战略、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建树中国美术观、构建美术评价体系、美术理论的“西方学术殖民”、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现代文明失落的劳动审美、艺术展览与国家文化战略、“文化英雄”与中国艺术国际影响力等一系列关涉中国当代艺术战略取向的宏观问题;对当代艺术主流风格的消散、新生代艺术状态和策略、当代写实艺术的精神诉求、当下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倾向、三十年国画创作弊端、油画文化自觉的诉求、新手工艺术创作审视、新中国设计教育思想寻绎等一系列有关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状况的专门问题,以及对涉及各美术门类的艺术家思想观念与创作实践的个案,作了思维缜密、深中肯綮的学术梳理和理论阐发。在他的评论文章中,坚定的理想信念、精湛的理论修养和丰沛的思想感情,洋溢于观点鲜明、刚健有力的文笔,化作针砭时弊、彰显义理、放眼未来的精辟分析与论评,每每发人深省,激起社会共鸣。
由手工生产方式和民间美术所发见的文化价值的综合性、存在形态的生态性以及切实的人生关怀意义,引领吕品田的学术思考走向美术文化学的整体建构。作为追求这一目标的学术准备,他还做过一些外国美术方面的研究,著有《西方现代雕塑》《东方美术欣赏》等著作,发表《约瑟夫·波依斯及其“社会雕塑”》《静穆的法式与狂热的心灵——审视西方古典雕塑发展史的一个角度》《非洲艺术的价值重估》《面向未来的亚洲意识》《走出编译状态:从一元论到多元论》等文章,研究中一如既往地表露出注重文化立场的研究倾向。
吕品田在民间美术及手工艺理论研究方面的深厚学术积累,以及他在工作中练就的全局眼光与宏观思维,使他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及对策研究上表现出不可多得的战略眼光。2004年初,吕品田作为专家受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委托,撰写《以手工生产方式主导西部大开发》和《以民俗建设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两份提案提交全国政协会议,提案经《光明日报》发表和各网站转载,社会反响热烈。此后,他不断提出一些有学术含量的对策建议,其中最有代表性且为他始终坚持的主张,便是建议把“重振手工,激活民俗”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策略。在他看来,手工生产是造就文化差异性的经济基础,民俗是激发民族民间艺术的人文生态空间和文化传承的切实保障。2009年,他在第三届苏州论坛上建议“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文化特区’”(翌年发表于《光明日报》),主张通过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探索国家意识形态融入民族文化、在文化层面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建设民俗,探索亲民依俗的现代文治方式;进行教育制度、教学理念和学科建设的改革试验,将中华思想、经验和知识以及传统教育方式包括“师徒相传”的技艺传授方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此外,他还对政府采行的“生产性保护”,做了富有建设性的深度学术阐发。所有这些研究,都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风入林 纸本水墨 34.5×34.5厘米 2016工作实践与责任担当
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吕品田留在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工作,除个人学术研究外,他承担过许多工作任务,转换过许多工作岗位,扮演过许多工作角色。工作上,他是一个特别认真的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都会深入到业务问题的深处,尽全力把事情做到极致,让所做之事产生最大程度的价值与作用。这其实就是吕品田一直秉持的人生观,是一种有责任、有理想的文人情怀与社会担当。
在2002年至2009年,吕品田先后作为副主编和主编,主持《美术观察》杂志社的工作。8年间,他带领编辑部同仁坚持原则,维护学术的圣洁和严谨,努力激扬向善的舆论力量。他主持下的《美术观察》,针对美术界的状况和国家文化建设需要提出了许多针砭时弊、彰显义理、放眼未来的重大学术主题,并组织展开大规模的学术讨论,发出健康向上的声音;所主办的“艺术的国家形象”、“彩墨境界”、“中国山水精神”、“外国美术研究与教学发展战略”、“当代艺术的价值取向与社会责任”等一系列学术研讨活动,以及编辑出版的“中国当代美术战略研讨文丛”等,起到了强有力的舆论导向作用,对当代中国美术事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吕品田也因此被评为首届北京新闻出版行业领才。
2003年开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国家民保中心就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这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前身。在早先的这一阶段,吕品田参与制订保护法案、审议保护试点工作方案、起草普查分类草案以及调查提纲,宣传“中国民保工程”等诸多重要工作。2006年以来,吕品田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参与了论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指南,修订项目保护工作管理办法,评审国家级名录项目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论证国家级名录项目保护经费预算,督导地方传承人保护工作,配合传统节日和国家文化遗产日的舆论宣传,策划中央电视台“中国记忆”特别节目,论证徽州文化、闽南文化、黄南热贡文化和汶川羌族文化等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以及“汶川地震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恢复重建规划纲要”,组织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才培训,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鉴》等一系列重要工作。此外,他还经常为北京等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论证或咨询支持。
吕品田还承担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2006·中国国家博物馆)、“巴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200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2009·中国农业展览馆)、“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2010·北京展览馆)等国家级重要大型展览的策划、组织、撰稿和布展设计等工作。开先河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首创动静结合的“非遗”展览模式,产生了轰动效应,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念迅速传遍中国,成为2006年的“十大流行语”之一。2011年7月,中共中央台办等17家单位在人民大会堂共同主办“两岸同心、我们同行——万名青年大型交流主题联欢活动”,吕品田受命负责策划和组织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并陪同胡锦涛总书记参观展览、和两岸青年交流互动。通过策划这些展览,他得以将自己学术积累和思想理论实际地运用到“非遗”保护工作实践。
自2009年以来,吕品田先后担任过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及副院长,现职是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无论担任什么职务,他总是夙兴夜寐,敬业尽职,一心奉公地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业绩。在承担繁重行政工作的同时,他还坚持为研究生院的学生上公共课,悉心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写作。课堂上,他的宣讲总透着一种志道据德、利泽民生的情怀,每每感染年轻学子,也为这个时代注入明朗、善良的思想情愫。
吕品田一直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这个时代的向善向美尽一份自己的力量。读书人更是应该有所担当,应该胸怀国家和天下,不应该斤斤计较于一己之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忘责任与担当,这是真正的文人情怀。我们所了解的吕品田,也是如此践行的。
艺术作为生活方式
吕品田是个怀揣梦想的人,他说“读中学起,就守着一个梦:开车越野,当个浪迹天涯的风景画家。”他热爱绘画,总说画画可以给他带来刻骨铭心的幸福感。
说起绘画,这其实是吕品田的初心选择。他出生于江西上饶,父亲是一名中学教师,家风尤重书画。父亲的培养和鼓励,使他的绘画天赋很快显露出来,以至中学时就被市文化馆选拔参加当时的工农兵美术创作学习班。他在那个注重群众美术和政治宣传的时代,频繁的主题性创作活动和政治宣传任务,倒是让他打下了以创作带动的较为扎实的基本功。早在上大学之前,他已涉猎国画、油画、版画和宣传画等美术门类,作品连年参加全省美展或福州军区美展。对生活的重视,使他在那个时期就已养成画“速写日记”的习惯。1978年,他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他接受了从石膏静物到头像人体,从素描到色彩,从工笔到写意,从绘画到图案以至雕塑的系统学院式基础训练,还接受了针对日用陶瓷设计的全套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训练。当年的十八般武艺训练锐化了他解读形式意味的眼光,以至后来评论艺术作品,每每透着高度的鉴赏力和敏锐的感受力,能够直扣其经络和要穴。
有担当的人必然格外辛苦。吕品田每天都工作到很晚,节假日也很少有时间休息。但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非常乐观而浪漫的人,只要有点滴的时间,都会利用画画来放松自己。他常说,对他而言,作画、勾速写是十分轻松愉快的体验,是解黏去缚、抒怀畅神、放纵自我的美妙方式。
能在艺术创作中获得幸福感的人,是懂得艺术真谛的人。几十年的理论思考,总在追问艺术意义的吕品田,自然会从切身的创作体验中生发出深切的艺术价值认知或感悟。艺术对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吕品田的答案是:艺术是一种充满人生关怀的文化调节机制,它源于生活,又能超越现实,使人在理想化的精神世界中逍遥远游。“但是,艺术的逍遥游只是诉诸审美方式和审美体验的暂时歇息,并非抛弃责任、不顾一切的永久出走。艺术超越的目的,终究是为了归返人生,让人们以健康的心态更好地担待现实使命。”对于他而言,艺术作为生活方式,让他得以歇息片刻、自由片刻、快乐片刻,但这片刻的精神远游只是为了归返人生,以至更好地担当现实事功。“不下堂筵,坐穷泉壑”,这往往是有担当又有温情的一种文人生活状态。吕品田的许多速写即他所谓的“速写日记”上,都有一些记志艺术思考或随想的文字笔记。这种由一时之景引发相关问题的瞬间思考,体现了他不同于一般专业画家的理性气质与问题意识,透着不忘归返的使命感。
最近,吕品田利用工作之余,画了一批水墨画,在广东美术馆举办了一次个展,颇得画界同行的好评。这批结体率性、笔风朗健、墨色和润、格趣雅逸的水墨画,颇有文人绘画的气质和神采,表现出一方超尘脱俗的林泉之心。在他的画作上,没有阐释性的“哲理”或“概念”,无拘无束的草木和着洒脱恣肆的笔致、自然渗化的墨韵展现出一种生机蓬勃的情态意态。这当是画家鲜活性情的自然流露,以及满怀理想的生命状态的写照,表现了一种素心待物、结庐天地的人文精神。
热爱艺术,研究艺术,又生活于艺术,吕品田从思想到实践,有着浑然一体的价值观念。他理解的艺术与对艺术的运用、表达,都体现着他睿智而仁厚的治学理念。在他这里,研究与工作、理论与创作从来都没有割裂开来,总是在相互渗透中并进,造就了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对当代社会而言极其可贵的有温情的学者。
吕品田携笔墨远游
——读吕品田的水墨山水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美术观察》主编、研究员
牛克诚
吕品田从中学时代即有一个梦想:做一个开车越野、八方写生的风景画家。越野车里装着的写生工具是油彩、画箱以及油画布。40多年以后,他成了一名水墨山水画家,创作工具虽非油画笔、油彩,而是毛笔、墨汁及宣纸,但那种越野的情怀、那种发现美的热望、那种对于画画的迷恋,却丝毫不改当初。只是,画画对于他而言,不只是八方写生,而且更是以笔墨为工具,以山水为依凭的一种精神远游。
一
品田长年坚持速写,记录下他随时的观看与感受。随时的纪游对于他而言有两种意义,一是他的生活记事,一幅幅速写连缀起来,如同一帧帧镜头组合,编排出他的人生履历图志;同时,他在速写的纵笔勾画中感悟生活、晤对自然。与其说他是勤奋地用速写来捕捉生活细节,不如说他是通过这样的捕捉来保持自己与生活、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他要在现场发现鲜活的生态,用凝结深切情感的笔线记录下生活的阅历。就山水画而言,如果把品田在国内外各地的速写集中排列,那大概也可以构成一个标记着他独特目光及身心体验的风光图式。他在很多速写上都有题记,记录下所画景色的风情、历史及其对于他的情感价值。这些速写一方面是各地风物的如实记录,另一方面,那些有感而发的题记也映衬出吕田将自己书写在大地上的形象,他是一位对于大地与风物怀有浓重情感的行者与艺术家。
品田的水墨山水与他的速写之间存在一种相通的内在逻辑,他将速写与笔墨完美联系起来,不只是一种外部形式的对应,而更是一种内在情智机理的契合,即心与物一、情与景偕。无疑,在品田的速写与水墨山水中,无不体现出一种对于事物的敏锐观察及精练概括,它们呈现为简洁畅快的情致风韵及舒展随意的自我心境。另一方面,他也用娴熟的笔墨状写万物喷勃的生气,笔触与墨色就全都因此鲜活生动起来。
那些寻常的景致,就都进入到品田的视野,他让它们诗意地生长起来。有时,野草丛生、树色蓊郁也是一个诗兴的发现;坚凝稳固的山石与涧水的流动态势就是一个美的变奏;山坳一角露出草房瓦舍隐约间散发着幽思;……品田水墨山水的画幅并不很大,但每幅都有独特的发现之眼,每幅都是一个别致的洞天。他不追求大而完整的构图,而是注目于自然的一角一隅,这既是他随时的发现,也是他随兴的感受、随意的点染。就是在这些不起眼的景致中,往往萌生出许多非同寻常的情节,如《云峰遮梦还》那仿佛从天而降的野草、藤萝,《秋涧泉韵》那涧石间探出头来的小树,《幽谷泉鸣》中那条盘桓的林间小道,《人家碧色中》那隐约于远处的小屋等等,都让人格外欣喜。他的水墨山水,引领人们进入一个清新怡情、沁人心脾的自然之中,就仿佛在某一个挂满露珠的清晨,呼吸着甘冽的空气,散步于清旷的山野。品田特别敏感于岁时、季节、天气等带给他对于自然的不同感受,云、雨、雾、露,以及晨、霁、晓、暮等无不被他写入笔墨,描绘出郭熙所说的“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烟岚气象,他的水墨山水就仿佛是大自然旋律低缓而深沉的演奏。
品田的山水源于自然景物又超越于自然景物,它们是品田与现实亲密接触,对自然精细观察、体认的语言表述,就像速写那样记录下树态草姿、山情水韵。品田的水墨山水,由自然景物中概括出笔法、墨法,恰当地表现出山川树木的丰富情态。无论是笔线还是墨点,都源自自然的启迪,就是偶现于泼墨中星星点点的空白,也或如晨曦,或如微光,或如云雾穿过,或如雨淋山前,而《山前碧水山后田》《晓霁》《秋山淡霭》等的星点散落,又仿佛光照石壁、闪烁迷人。品田水墨山水中的树干全用中锋,山石俱以侧锋,亦同样取自现实景物,只是他通过娴熟的笔法、精微的墨色,编织出丰富的笔墨表情,而这又都是用一种酣畅淋漓的方式实现的。品田山水的皴法,在传统山水中是见不到的,侧锋扫出的山石,也许会让我们想到斧劈皴,但他通过笔致情态的复杂性消解了斧劈皴的一味霸悍,而成为一种温润的笔墨结构,就像《秋山》《幽谷泉鸣》《磐石叠翠》《空山秋语》《翠屏织云》《岩间竞秀》所表现的那样。同样,品田山水的树法,也是在传统山水中也见不到的,其树以线为主,线点交织,或老笔纷披,或细碎点垛,或如泥里拔钉,或如风穿云间,形成其独创的树法表现。品田山水的皴法、树法超越了传统山水的既有程式,直抒胸臆,与景为新,它酿自于现实景物,应和着大自然的节奏与呼吸,无论是坚质的山石笔意,还是一笔到位的树叶情状,都是品田与那山、那树深入对话的笔墨体现,它们已成为品田山水独具风采的图式语言。
吕品田二
从速写到水墨,这其中必然会发生由工具材料的不同所带来的语言新异。最直观地看,速写是以硬笔、线描,描画在纤维结构紧致平滑的纸面上,而水墨则是用柔性毛笔画在具有渗透性的宣纸上,从速写到水墨的过程因此而成为一种中国画本体语言的呈现过程,由笔法、墨韵生出一种形式自身的审美观照,水墨既保持了速写一样直抵对象神采的形象叙事,同时,它又体现出由笔墨构成的形式意味。这种形式生成,既需要对于笔的精熟及对于墨色的精微感受,以及对于工具媒材性能的高超驾驭,也更关联着创作者心性的敏感与洞彻的深邃。
品田将速写的硬笔线条,换作一种柔性工具下的笔致墨迹,是为着展露出笔与纸接触后那些微妙的情感轨迹。在从速写向水墨转换的过程中,他既没有用毛笔去追逐素描的体积表现,也没有去重复古代山水画家的具体皴法,也没有刻意于皴擦与渲染的程式步骤,他关注心、手、笔之间的无碍呼应,以及经由这种呼应而调动起的笔墨表现的直接性,笔墨直指内心,笔墨直出指腕,笔墨直泻天地山水。
这种直接性的笔墨样式我们在古典山水画中很少看到。古典山水画是讲究在一种勾、皴、染、点的综合笔墨构造中完成一种层积的厚重。品田的山水显然与此不同,它讲究用笔的率意,以及用墨的清透,它关注于笔墨的当下感觉。其笔法非常直接、率意、痛快淋漓,它不是在一遍遍错综复杂的笔墨结构中积累那些隐性的味道,而是充分发挥墨法及水法的抒情性,让它们在宣纸洇渗中畅快地坦露出来,它让我们看到了一整套鲜活、生动的笔法、墨法,它不是通过层层深入的多遍次经营来体现笔墨的凝重厚实,而是通过泼墨的铺陈与笔线的勾画涂写来实现笔墨的明快率意。这并非只是一种风格学意义上的简洁明快,而更是一种直指内心的挥写式创作。这一切,形成品田山水笔墨的鲜明书写意味,从而为山水画语言提供了一种写意性的笔墨方案。
我们知道,中国画的山水、花鸟与人物三科中,山水画的挥写性创作是相对不充分的。它讲究笔墨层次的技法程式,使作品呈现内敛、节制、厚重、蕴藉的审美品质。而我们在品田的水墨山水中则看到一种畅快淋漓的“写”的抒情,就像《随风自舞》那样,动感与鲜活,自然与随性。他将对于自然的生命体验及游历写生的视觉记事,交融为丰富的内心视象,并让它们自由流淌于笔形墨迹之间,从而超脱于山水画的古法程式,让风光给予他的感动以及他的笔墨敏感跃然纸上。品田充分利用笔与墨、水与墨、墨与水之间的构成复杂性,使其在宣纸上自然幻化出水墨的丰富表情;笔写之,墨泼之,水润之,呈现出浑莽的笔墨景象;有意无意间的偶然机趣,化作笔迹墨踪也是一派自然、生动;墨的流动与生宣的洇渗,让墨痕水迹呈现出变幻多样的情状与韵致;自然洇渗的墨迹,趁湿泼水形成或深或浅、或浓或淡的墨渍痕迹,舒解了笔线的具象写实而生成抽象意趣;干性的笔痕与水性的泼墨相互映衬,更显墨色的鲜润与明快;或以墨润笔、或以水破墨,使干笔不失之枯燥,湿墨不失之臃肿,燥润适宜,干湿得当,既突出笔致的力度,亦凸显墨色的动感,而其总体的温润、和熙,也正是品田丰盈、宽厚的人格迹化。
品田的水墨山水大概有两个语言来源,一是他早年在景德镇陶瓷学院习得的瓷版画技巧,一个是基于宣纸渗透性的水墨技巧,品田创造性地把这两种技法语言结合在一起,形成属于他的山水画笔墨语言。瓷版画的承载物是光洁的瓷面,它是不可渗透的,瓷版画的技法施展因此便控制在瓷版表面,它不会让笔墨渗透到瓷面以下。品田的笔墨是铺染开来、泼洒开来的,而不是像积墨那样层层遍遍、由薄及厚的。而他的这种铺染式的、泼洒式的笔墨恰恰应和了宣纸的渗透性能,宣纸的纤维既可以使水墨向下渗透,同时也可以横向扩展,是具有立体维度的渗化展开。品田充分利用宣纸的这种立体渗透性,使墨色的扩散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同时,品田的用笔也并不追求干笔枯墨画在宣纸上的劲涩感,而是用流畅的线条、轻盈的笔致将创作的激情即刻倾泻,于是,简洁、直接、挥洒的笔墨就定格在宣纸之上。
古根海姆美术馆·西班牙毕尔巴鄂 纸本墨水 15×20厘米 2006三
在纵横笔墨的同时,品田又严谨而深入地把握笔墨的内在秩序,合理而出色地经营画面的整体构成。品田水墨山水的笔墨松而结构紧,随性的笔墨与合秩序的画面结构交织在一起,获得一种直抵心性与智性思考的整体景观。写意的笔墨展露出品田率真的性情,内在的谨严也透射出他缜密的潜在意识,它使品田的创作能够在一种纵横泼洒与任性书写中,构造出一种令人叹服的合秩序的佳构。笔线的走向、墨色的扩散及看似不经意的留白,都在制约着画面内在结构的理性严谨的秩序,对于形、空间等的把握力都融注在纵笔施墨间。这是一位水墨画家的综合素养与能力的集中体现,也透射出他作为一位艺术理论家的底层逻辑。
作为一位中国当代具有突出贡献的美术理论家,品田在民间美术、美学理论及美术批评领域都有独特建树,他近年的研究主要侧重在手工劳动对于人、对于当下生活的意义。他认为,在日益摆脱劳动的信息时代,手工劳动已成为一种掌握世界的艺术方式,可为大众在自由时间领域创造艺术化生活,从而为“生产完整的人”作出贡献。他力图在这个高度工业化的时代重新树立手工劳动的价值,在自动化的大潮中重新找回亲身劳作的意义。当然,品田所关注的是在科技盛行的背景下,通过“手”和“手工”重新提起,通过调整“生产方式”来建设“手工文化”,是一种宏观的文化建构的设想。但这种主张中对于人性的敬仰以及对于工具桎梏的挣脱意欲,也鲜明地体现在他的水墨山水画创作之中。在当今时代,“手工”的价值正通过绘画方式而被保存其生动性与实践意义。品田选择水墨画,其实是选择了一种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是通过手的艺术性劳作,而建立手与心、手与造型、手与抒情相应的实践关系。手工通过毛笔等工具、材质将内心的情感诉求落实到宣纸上,宣纸也就留下了他创作过程中每一个心理、情感的细节。于是,我们就在品田的水墨山水中,看到他创作时不可遏止的情感喷射状态,这种状态让他通过挥毫而彰显手的意义,激扬心性的发露,从而踏上精神远游之旅。
品田说:“这种创作的确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每天都在这样一个紧张的工作中,绘画是我寄托情感,表达内心世界的手段和方式。”“艺术是人们超越现实的方式、精神解放的方式。所以中国人讲畅神、讲远游,艺术就是人们不离世间的远游方式。”他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主抓全院科研工作,同时又身兼研究生院院长,负责全院工作。他几乎每天都处于一种高负荷的工作状态,因此,消解并超拔这种庸碌、繁杂,是他携起笔墨,进入那个由山水草木编织的安谧平和世界的本能诉求,他在宣纸上挥笔泼墨,画出一种最为舒展的心绪。
当品田从繁琐中抽出身来,展纸、提笔、落墨的瞬间,他便进入一种与风物同游、共山水起舞的精神境界之中,仿佛抖落掉一身的凡尘而与天地唱和、与风花对语。纵笔泼墨形成宛若天成的水墨渗化与笔意墨趣,而含胶量及干燥程度不同的墨色经过泼水,形成或深或浅或浓或淡的效果,既是一种自然天成的浑化,也是他随性的主体性格的如真写照。因此,他的水墨山水并非以笔墨描绘自然细节真实,而是超越山水形质而直抵山水内在品质与精神;它也并非机械描摹现实景物的视觉经验,而是全力彰显笔墨的独立审美价值以及所蕴藏的中国人的文化感知。在中国人的智慧体系中,技艺是通向“道”的手段,这即是《庄子》所说的“道进乎技”,是对于技的超越而进入一种与天地大道合一的精神自由境界。因此,品田水墨山水笔墨的随性与自由、天然与浑成,就并非只是一种美学境界,而是他以笔墨逃离庸碌、繁杂的现实而获得的具有“精神栖息”价值的自由景象。品田的创作笔随心转,在自由的挥写中构造出多姿多彩的世界;偶然的、即发的墨色洇晕,超乎理性与预设,呈现一种随自然而生发的情外之致,这个神来之笔,使他创作时的情感与意识具有一种敞开性,自由而随意的笔墨也就成为他繁忙之闲暇的精神放牧。携笔墨远行,因此具有象征意义,笔墨是引领他超拔现实走向远方的依凭,而远方并非只是从城市向荒野,而是一种令我们感到渐行渐远的精神空间,它旷远,它真率,它清淳,它让人们在那里自由放浪……
本文发布于:2022-11-07 01:33: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433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