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画像石的墓主生前可能是书师或为职业教育的官吏,其死后仍念念不忘兴教强国,完成其未竟之业,故而刻画于石,随葬墓内。
“拜师图”上格为群兽嬉戏。中格左方,四名成年学生跪地候进;师门内,一未冠之童跪地拜师。右方榻上书师一手执一简,另一手挥毫写字,是准备给新生作示范。其前有一几,用于幼童俯上写字;其身后有一戴冠者和一侍童。下格有汲水、和面、切肉、烧火做饭的众人忙成一团。厨房上挂有备用的猪腿、鱼、鸡和一猴偷猪腿。
汉代拜师图拓片《仪礼·士冠礼》中说:男子只有年满二十岁时才举行加冠仪式,以示从此成年。图中于师门下跪者,体形弱小和头不戴冠均显示出其系未成年者。书师执 笔写字正在教学,印证了文献的记载汉代蒙学的教育状况。到幼童年龄稍大,还要学习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在拜师的时候学生也要有礼物呈上,称为束修,以表示尊敬。《论语·述而》载:“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朱熹注:“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修,其至薄者。”《后汉书·楼望传》载:“建武中,赵节王栩闻其楼望高名,遣使赍玉帛请以为师,望不受。”故此,下格烹制的佳肴,当为宴请书师而准备的。厨房里的工作紧张而有序,悄悄溜进的玩猴,欲伺机偷食悬挂的猪腿,给忙碌单调的场面,增添一丝情趣。
中格的跪拜者毕恭毕敬,流露出了对知识的渴求和对老师的尊重;书师一丝不苟地执笔教授,反映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严谨治学之貌;书师凛然端坐于榻上的神态,体现了对传道、授业、解惑这一职业所具有的神圣性;通过图中尊卑有序的安排,显示出汉代的思想观念和“礼”与“仪”的关系,无怪乎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意思是不学习礼,连自己应该站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这句话也值得现在人们的深思。孔子不能不算是学识广博了,但他尚能向老聘和七岁的项橐求教,这就是学无止境的美德,而应被今人借鉴。
在构图上,下格采用鸟瞰式散点透视法,使众人的动姿尽收眼底,并有纵深的感觉。二格门外的四人,则用纵向排列的透视法,使人物的安排合理而不零乱,主题突出,结构严谨。整幅图繁密而不感到拥挤,寓静于动,画面洋溢着欢快而庄重的气氛。
徐淮地区山水相连,儒教对周边区域的影响相应较大,汉武帝时期出于政治的需要“独尊儒术”,以董仲舒提出的“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汉书·董仲舒传》),以教兴国,诏令大力开办教育事业:“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汉书·武帝纪》)。于是,西汉在前朝私学的基础上,设置了官学。《汉书·食货志》载:“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其有秀异者,移乡学于痒序;痒序之异者,移国学于少学。诸侯岁贡少学之异者于天子,学于大学,命曰造士。行同能偶,则别之以射,然后爵命焉。”人们在进入学校学习知识的同时,以后也可能谋得一官半职。难怪班固在《东都赋》中说:“四海之内,学校如林,痒序盈门。”可见当时大众思进,人人图强的状况。同时,与此同步发展的私学——书馆,也方兴未艾。书馆是私学的蒙学,《观堂集林·汉魏博士考》:“汉时教初学之所名书馆。其师曰书师;其书用《仓颉》、《凡将》、《急就》、《元尚》诸篇;其旨在使学童识字习字” 。“拜师图”当为安徽萧县汉代私学教育的反映。
本文发布于:2022-11-06 03:45: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375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