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主办奖项

更新时间:2022-11-06 01:58:23 阅读: 评论:0

奖项历史

1895年11月27日,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以下简称:诺贝尔)在他逝世前一年写成的最后一份遗嘱于巴黎的瑞典挪威俱乐部签订。根据最后遗嘱所述,他的遗产将用于建立一系列奖项,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用于设立五个诺贝尔奖的资产占诺贝尔总资产的94%,即3100万瑞典克朗。

1897年4月26日,诺贝尔的遗嘱才经挪威议会通过执行,执行人朗纳·索尔曼和吕多尔夫·利耶奎斯特(Rudolf Lilljequist)设立了诺贝尔基金会,管理遗产和奖金。遗嘱通过后,议会委任瑞典文学院为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机构。诺贝尔基金会其后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判据上达成了协议。

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根据创立者的个人遗嘱,诺贝尔文学奖金授予“最近一年来”“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诺贝尔基金会章程》对遗嘱的相关部分进行了必要的阐释,补充了技术性的条款。章程于1900年6月29日由瑞典国王批准,此后根据执行情况进行了多次修改。对于文学奖,章程把“文学”定义为“不仅是纯文学”(诗歌、小说、剧本),“而且是因其形式和风格而具有文学价值的其它文字作品”。

1900年经国王批准的基本章程中改为“如今来创作的”或“如今才显示出其意义的”作品,“文学作品”的概念扩展为“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即包括历史和哲学著作。

1900年,瑞典国王奥斯卡二世颁布诺贝尔基金会的新规条,章程中改为“如今来创作的”或“如今才显示出其意义的”作品,“文学作品”的概念扩展为“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即包括历史和哲学著作。

1901年12月10日,在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首次颁发诺贝尔文学奖。

1914年、1918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诺贝尔文学奖未授奖。

1931年,埃利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死后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死后追授的获奖者。

1940年—1943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诺贝尔文学奖未授奖。

1958年,俄罗斯出生的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面对苏联政府的压力而不得不拒绝领取该奖。

1964年,让-保罗·萨特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因此同样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

1974年,诺贝尔基金会章程规定,除非诺贝尔奖宣布后死亡,否则不得追授诺贝尔奖。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2018年5月4日,由于性丑闻风波,瑞典文学院取消在2018年颁发诺贝尔文学奖,保留到2019年一起颁发。

2019年10月10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将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彼得·汉德克。

2021年10月7日,Abdulrazak Gurnah获得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

奖项文化

设立宗旨

诺贝尔文学奖是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该奖旨在奖励在文学领域创作出具理想倾向之最佳作品者。

奖牌证书

奖牌

自1902年起,诺贝尔奖奖牌都在瑞典皇家造币厂(瑞典语:Myntverket)和挪威造币厂制造,属于诺贝尔基金会的注册商标。每枚奖牌的正面都印有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左侧头像和以罗马数字写出的生卒年份(1833-1896),诺贝尔文学奖的设计与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及生理学或医学奖相同,但与和平奖及经济学奖有些许不同。奖牌反面图案为缪斯女神(左)正在演奏着七弦琴,一位年轻人(右)坐在月桂树下边听边记录着。月桂树是荣誉的象征。缪斯女神共有9位,奖牌上这位取材于厄剌托,是司爱情诗与抒情诗的女神,上面还刻着:Inventas vitam iuvat excoluis per artes(翻译为:通过对艺术的探索,有益于改善〈人类〉生活),获得者的名字刻在图下方的铭牌上,还有文字“ACAD. SUEC.”代表瑞典文学院。自2012年以来,诺贝尔奖章由埃斯基尔斯蒂纳的Svenska Medalj制造。

证书

瑞典国王会亲自将诺贝尔文学奖证书颁给得主。证书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设计,每位得主的证书都是独一无二的。证书上有一幅图画,以及获奖者的姓名和得奖原因。

奖项设置

诺贝尔文学奖包括一枚金牌、一份证书以及一笔奖金。奖金的金额取决于诺贝尔基金会那一年的收入(自1901年以来的所有奖金,请参阅诺贝尔奖官方网站)。在有多于一位获奖者的情况下,奖金会平分,或是其中一人得一半,另外二人各得四分之一。如果获奖者拒绝领奖,或者在次年10月1日前未能按基金会的要求兑取奖金支票,奖金都将自动并入主基金。

诺贝尔文学奖金由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基金会统一管理,由瑞典文学院评议和决定获奖人选,因此,院内设置了专门机构,并建立了诺贝尔图书馆,收集各国文学作品、百科全书和报刊文章。

每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会获得一笔奖金以及记有奖金金额的一份文件。2009年的奖金为1千万瑞典克朗(约140万美元)。2012年,由于削减预算,奖金降至8百万瑞典克朗(约110万美元)。奖金金额会随着诺贝尔基金会当年的收入而变动。如果同时有多于一位得奖者,则奖金可以平分。

评选规则

规定

章程规定各国文学院院士、大学和其他高等学校的文学史和语文教授、历年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各国作家协会主席才有权推荐候选人,本人申请不予考虑。推荐书每年1月1日前交瑞典文学院,11月1日前后公布选拔结果。授奖一般是因为某作家在整个创作方面的成就,有时也因为某一部作品的成就,如法国作家马·杜·加尔因长篇小说《蒂博一家》,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因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因长篇小说《福赛特家史》,南斯拉夫作家安德里奇因长篇小说《德里纳河上的桥》而获奖。

一百多年来,1914年、1918年、1935年、1940年至1943年因战争没有颁发,1904年、1917年、1966年、1974年奖金由二人平分。

评奖机构

瑞典文学院的文学家们1786年4月5日,瑞典 国王古斯塔夫三世仿照法兰西学院的模式,在首都斯德哥尔摩设立了“瑞典学院”。“瑞典学院”的正名既未挂“皇家”的头衔,也无“文学”的限定,比“瑞典皇家(科)学院”(The RoyalSwedish Academy)只少“皇家”(Royal)一词,因此经常被人混为一谈,以为文学奖和科学奖是一个机构颁发的。“

”是约定俗成的汉译,其基本任务其实并不限于文学,最初的重点甚至不在文学而在语言,主要是为了瑞典语言的“纯洁、活力和庄严”。

瑞典文学院限定由18名终身院士组成,最初都是古斯塔夫三世直接聘任的。院士各坐一把有编号的交椅,终生固定不变。去世院士的缺额由其他院士提名,秘密投票补选,然后经国王批准聘任,公布于众。由于以往的重点是语言,因此传统上的院士多为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文学家和作家只是少数,这种情况直到如今才有根本改变。根瑞典学院章程,院士中始终有一名法律界权威。

1896年,瑞典文学院接受了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的任务,其功能才逐渐向文学方面倾斜,越来越多的文学家和作家被补选为院士,如今终于超过半数,作为“文学院”总算实至名归。

参评人员

瑞典文学院选出3至5名院士(如今为五名)组成诺贝尔委员会(俗称“诺奖评委会”),任期3年,连选得连任。原则上也可以选入1名院外专家,但实际上极少实现。诺奖评委会只是文学院的评奖前期工作机构,评选和颁奖的决定权力仍然属于全体院士。

瑞典文学院院士基本都是著名作家和学者,一般都精通四、五门外语,多数都能直接阅读英、法、德、西以及北欧原著,也有几人熟悉俄语。因此,他们对其它民族文学的了解并不依赖于院士中该语种的专家,也不局限于瑞典文译本。

例如,马悦然是院士中唯一的汉学家,多年来他还一直极力推荐北岛和李锐,他也曾表示曹乃谦是有希望获诺奖的中国作家之一。这三个作家的作品均由他翻译成瑞典文。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瑞典文翻译者陈安娜就是马悦然的学生。

瑞典文学院是完全独立于政府的组织,也独立于任何政治和社会集团。每个院士当然都有自己的道义倾向以至政治倾向,但文学院作为整体一直避免形成干预政治的倾向。

1989年,瑞典文学院内因这类问题爆发了200年来最大的争议,以至有3名院士愤而辞职,其中还包括文学院前任常务秘书(1977年至1986年)兼诺奖评委会主席(1981年至1987)居连斯登教授,以及瑞典最著名的女作家、当时两名女院士之一艾克曼。

起因是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下令追杀《撒旦诗篇》作者、英籍印度裔作家萨尔曼· 鲁西迪而举世震惊,瑞典各文化团体尤其是作家纷纷发表抗议声明,瑞典文学院院士的基本道义倾向虽然是支持鲁西迪的,但是多数院士仍然以文学院不应干预政治为理由,拒绝了以文学院名义发表声明的提议。因此,3名异议院士公开宣布退出文学院,尽管文学院基于终身制的规定不予批准,他们也不再参加文学院的活动。

1996年,著名作家昂隆德教授也步他们的后尘,因类似原因退出文学院活动。此后,文学院开会时,14名院士只能面对4把无人就座的空交椅。原坐第二把交椅的院士去世,隆德大学的拉尔夫教授才坐上那把空了10年的交椅。因此,如今的诺贝尔文学奖是15名院士选出的。

评选流程

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并非任何人都有资格作为诺贝尔奖提名人,团体提名和自我申请不被接受。文学奖的提名人资格是:

瑞典文学院院士和各国相当于文学院士资格的人士;

高等院校文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各国作家协会主席。

每年9月,征求提名次年诺贝尔奖候选人的邀请发往世界各地,如今仅文学奖评委会每年都发出600多份邀请,寄给各国相关团体和被认为有资格提名的个人。提名人必须递交正式提名信,并附上候选人的相关资料(如原著或译本),于当年2月1日午夜前送达相应颁奖机构,逾期则列入下一年度的名单。

由于每项奖金至多只可由3名得主分享,因此每项被提名的成果也至多只能归3名候选人共有,每位提名人至多也只能提出3名候选人;文学奖至多两人分享,因此每人至多可提名两人。如今,每年收到的各项诺贝尔奖提名信分别都有数百封,文学奖提名信已高达350封以上。

各诺奖评委会于每年2月1日起开始评选工作,并于同年早秋向所属的颁奖机构提出有关推荐人选的书面报告,评委会只推荐一名候选人,由颁奖机构全体成员投票决定认可、改换或拒绝授奖。瑞典文学院从70年代起,逐渐改为如下的多步评选程序。

资格确认

评委会首先是将那些不够格的提名信清理出去(例如,曾盛传美国某华人团体如今已提名王蒙,如果真是团体提名,显然过不了这一关),然后将有效提名集中登记在“初选名单”上,在2月初提交文学院审核。由于有些候选人获多人分别提名,350封提名信一般可以归并为二百人左右的“长名单”。

初选

评委会根据各种判断淘汰大部分候选人,到4月份提出一份压缩到15至20人的“复选名单”(俗称“半长名单”),再次报文学院审批。有些落选者是因作品为科学论文,没有足够文学价值;有些人虽然是纯文学作家,但是没有达到必要的水准;有些人被提名的理由是非文学性的,如基于政治,意识形态或民族主义的理由。此外,基于以往的教训,首次获提名者如今一般也先遭淘汰,政府高官或前政府高官基本也难过关。在此阶段,评委会有时会就某些不熟悉的作品征求专家的意见,或为某些缺乏适当译本的作品安排紧急翻译。

复选

评委会到5月底提出一费体人的“决选名单”(俗称“短名单”),第三次报文学院审批。文学院可以在院会上修改名单,更换或添加人选。

决选

部分得主从6月份开始,全体院士的暑期作业就是阅读五名候选人的作品,由于多数是上一年度的最后落选者,因此一般只用读那一、二位新人的作品,以及“老候选人”最近一年的新作品。每位评委还需要分别写出自己的推荐报告。文学院于9月中旬复会,开始进行决选。有关“决选者”近况的调查,也将在这3个月内完成。颁奖机构有评奖的最后决定权,可以推翻评委会全体一致的推荐,并且不接受任何上诉。文学院从复会到公布评奖结果,只有少则2周多则4周的时间。每星期四晚上进行讨论、评议、表决,直到有一名候选人得票超过投票数的半数以上(至少需要8票)。如果经多次投票无人过半,有时会达成妥协评出两人分享(至今有4次),有时只好当年空缺,留到下一年再评。

颁奖公告

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萨特各颁奖机构一般在10月份评出并颁布当年的诺贝尔奖得主,最迟不得晚于10月15日。

文学奖的公布时间一般是在10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四,有时定在第二个星期四。颁奖公告只公布最后通过的颁奖决定,以及相关赞辞。所有的评议和表决纪录都予以保密,有效期50年。对于颁奖结果所引起的争议,各颁奖机构及其成员都不予置评.

每年12月10日为“诺贝尔日”,即诺贝尔祭辰,隆重的诺贝尔授奖大典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两地举行。和平奖得主由挪威国会主席在奥斯陆市政厅举行的仪式上授奖,其它奖得主由瑞典国王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仪式上授奖。

获奖名单

中国获奖者

莫言获奖

诺贝尔奖官网宣布莫言获奖北 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莫言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历届名单

1901年
1902年
1903年
1904年《金岛》 法国
1905年《第三个女人》、《你往何处去》 波兰
1906年《青春诗》 意大利
1907年《老虎!老虎!》 英国
1908年
1909年西尔玛·拉格洛夫(Selma Ottilia Lovisa Lagerlöf
1910年
1911年
1912年《群鼠》 德国
1913年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吉檀枷利》、《飞鸟集》 印度
1914年未颁奖 
1915年
1916年
1917年
《天国》 丹麦
1918年未颁奖 
1919年
1920年《土地的成长》 挪威
1921年
1922年
1923年
1924年《福地》 波兰
1925年乔治·萧伯纳(《皮格马利翁》、《圣女贞德》 爱尔兰
1926年
1927年
1928年《新娘—主人—十字架》 挪威
1929年《布登勃洛克一家》、《
1930年《大街》、《
1931年埃利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Erik Axel Karlfeldt
1932年
1933年
1934年《寻找自我》、《
1935年未颁奖 
1936年
1937年《蒂伯一家》 法国
1938年《大地》 美国
1939年
1940年到1943年未颁奖 
1944年《漫长的旅行》 丹麦
1945年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Gabriela Mistral《柔情》 智利
1946年
1947年
1948年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荒原》、《
1949年
1950年《哲学—数学—文学》 英国
1951年《大盗巴拉巴》 瑞典
1952年
1953年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Leonard Spencer-Churchill
1954年
1955年
1956年《小毛驴和我》、《
1957年《局外人》、《
1958年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Boris Leonidovich Pasternak
1959年
1960年圣琼·佩斯(Saint-John Per《蓝色恋歌》 法国
1961年
1962年
1963年《“画眉鸟”号》 希腊
1964年让·保罗·萨特(Jean-Paul Charles Aymard Sartre《词语》 法国
1965年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Mikhail Aleksandrovich Sholokhov
1966年
奈莉·萨克斯(Nelly Sachs《逃亡》 德国
1967年《玉米人》、《总统先生》 危地马拉
1968年《雪国·千只鹤·古都》 日本
1969年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arclay Beckett
1970年
1971年《情诗·哀诗·赞诗》 智利
1972年
1973年《风暴眼》 澳大利亚
1974年
《露珠里的世界》 瑞典
1975年《生活之恶》 意大利
1976年
1977年《天堂的影子》 西班牙
1978年
1979年《英雄挽歌》 希腊
1980年切斯拉夫·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
1981年《迷茫》 英国
1982年
1983年《蝇王》、《金字塔》 英国
1984年《紫罗兰》 捷克斯洛伐克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街魂》 埃及
1989年
1990年
1991年内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
1992年
1993年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天堂》、《宠儿》、《
1994年《个人的体验》 日本
1995年《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通向黑暗之门》、《
1996年《我们为此活着》、《向自己提出问题》、《
1997年《喜剧的神秘》、《我们不能也不愿意付钱》、《大胸魔鬼》 意大利
1998年《里斯本围困史》、《
1999年
2001年维·苏·奈保尔(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
2002年
2003年《耻》、《彼得堡的大师》 南非
2004年
2005年《看房者》、《生日晚会》、《归家》 英国
2006年奥罕·帕慕克(Ferit Orhan Pamuk《白色城堡》、《
2007年《金色笔记》、《
2008年勒·克莱齐奥(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战争》、《
2009年《河水奔流》、《行走界线》、《
2010年
2011年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Tomas Gösta Tranströmer《17首诗》、《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看见黑暗》、《为生者和死者》、《悲哀贡多拉》 瑞典
2012年莫言(Mo Yan
2013年《逃离》、《
2014年
2015年
2016年《随风飘荡》 美国
2017年英国
2018年奥尔加·托卡尔丘克(Olga Tokarczuk《书中人物旅行记》、《
2019年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剧本《
2020年美国诗人 
2021年坦桑尼亚小说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

奖项争议

事件回顾

2017年底,瑞典《每日新闻》最先爆出18名女性指控瑞典文学院院士卡塔琳娜·佛洛斯登松(Katarina Frostenson)的丈夫阿尔诺(Jean-Claude Arnault)性骚扰和性侵的消息,不端行为发生在1996年至2017年间。英国《卫报》称,早在1996年就有年轻的女艺术家向瑞典学院举报阿尔诺性侵,但举报信长期被忽略。2018年4月,更有瑞典媒体爆出,阿尔诺2006年在一场宴会上竟企图对瑞典女王储维多利亚行为不轨,被王储助理当场制止。“德国之声”新闻网称,阿尔诺曾威胁多名女受害人,扬言要动用人脉做出不利她们的举措。瑞典学院此前专门请律师调查阿尔诺与该学院的关系以及他的生平作为。结果显示,从1996年起,阿尔诺涉嫌7次对外泄露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名单。

事件处置

2018年5月4日,由于深陷性丑闻风波,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将不会在2018年颁发诺贝尔文学奖,保留到2019年一起颁发。

2018年6月12日,瑞典检方对性侵丑闻事件的让-克劳德·阿尔诺(瑞典文学院院士卡塔琳娜·佛洛斯登松的丈夫)正式提起诉讼,或将面临6年刑期。

2018年7月2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百余名瑞典作家、演员和其他文化工作者成立了一个新学院。该学院在10月份颁布2018年的文学奖得主,以此来抵消此前诺贝尔文学奖和瑞典学院的丑闻所带来的影响。

2018年11月19日,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机构瑞典文学院表示,将请外部专家加入现有的文学奖评审委员会,意图在2018年文学奖因性丑闻停发后重建公众的信任。

2019年3月5日,诺贝尔奖基金会表示,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将恢复颁发,一并选拔出2018年与2019年的两位得主。

相关报道

2021年12月10日,由于新冠疫情,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以及经济学奖颁奖仪式10日再次改为线上举行,诺贝尔奖颁奖晚宴被取消。

本文发布于:2022-11-06 01:58: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371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