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仁教授1962年9月—1967年8月,山东大学外语系本科;
196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外文系,毕业后在山东聊城四中任教多年。
1967年8月—1968年8月,山东大学外语系;
1968年8月—1970年,山东解放军农场锻炼;
1970年—1978年,山东聊城四中任教并担任教导处副主任;
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7年考取西北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1981年10月-1982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教师;
1982年考取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84年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
1984年10月-1989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
学者王富仁接受采访1989年4月至今,教授;
1989年晋升教授,1992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1990年赴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比较文学研究室访学三个月
1993年应邀参加韩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年会,1997年于韩国高丽大学中文系任教1年。
1993年-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2002年前往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中文系任教,2003年受聘汕头大学文学院终身教授。
2017年5月2日晚七时,王富仁先生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语文教育,特别对鲁迅的研究在海内外产生极大影响。
序号 | 名称及相关信息 |
1 | |
2 | 先驱者的形象(论文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3月版 |
3 | |
4 | 文化与文艺, |
5 | 灵魂的挣扎(论文集), |
6 | 历史的沉思(论文集),陕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版 |
7 | 现代作家新论(论文集),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月版 |
8 | 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 |
9 | |
10 | 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 11 |
12 | 中国的文艺复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
13 | |
14 | 中国现代文化指掌图,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2月版 |
15 | |
16 | 王富仁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 |
17 | |
18 | 鲁迅纵横观(译著),原著者(俄)B·谢曼诺夫,王富仁、吴三元合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5月 |
19 | 鲁迅论集(韩文版), |
21 | 蝉声与牛声(散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
22 | 说说我自己(学术随笔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 |
23 | 呓语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4月 |
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
王富仁教授
序号 | 名称及相关信息 |
1 | |
2 | 中国 |
3 | 中国现代美文鉴赏,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
4 | 闻一多名作欣赏,和平出版社1993年版 |
5 | 中国现代小说卷,王富仁、孙晓娅选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
6 | 中国 |
7 | |
8 | |
9 | 语文( |
10 | 语文读本(七年级上册),同上 |
11 | 语文教师用书(七年级上册),同上 |
12 | 语文(八年级上册),同上 |
13 | 语文读本(八年级上册),同上 |
14 | 语文读本(八年级上册),同上 |
15 | 语文教师用书(八年级上册),同上 |
16 |
1.《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1986年获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奖三等奖。
2.《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1990年获中国比较文学学会颁发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一等奖。
3.《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998年获北京师范大学首届科学研究奖一等奖。
4.《闻一多诗论》1996年获中国闻一多研究学会颁发的闻一多研究三等奖。
5.《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2002年12月获北京市第7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6.《中国现代主义文学论》2002年10月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首届王瑶学术奖优秀论文二等奖。
7.《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2002年5月获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8.《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2002年9月入选《江苏社会科学优秀论文精选》,并荣获一等奖。
9.《西方话语与中国现当代文化》2005年4月获中共广东省宣传部优秀论文奖,2005年3月获汕头大学2004年度科研成果奖。
2003年受聘汕头大学终身教授以来,提出了“新国学”的现代学术理念,引起了国际、国内的强烈反响。担任汕头大学新国学研究中心主任,负责编辑《新国学研究》辑刊,已经出版、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如下:
1.新国学研究(1—4),汕头大学新国学研究中心主编,已出版4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2006年版
2.把汕头大学建设成“新国学”的研究基地,《汕头大学》(校报)2003年9月15日
3.舜与中国文化,《云梦学刊》2004年第1期,王田葵、何红斌著《〈舜文化传统与现代精神〉序》,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5月版
4.新国学论纲,《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1-3期连载《新国学研究》第1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5年第11期转载
5.老子哲学的逻辑构成,《新国学研究》第2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6.孔子社会学说的逻辑构成(上),《文史哲》2006年第2期,《新国学研究》第3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
7.孔子社会学说的逻辑构成(下),《文史哲》2006年第3期
8.孟子国家学说的逻辑构成:从孔子到孟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5-8期,《新国学研究》第4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7月
9.关于“新国学”,《东亚文化与中文文学》(香港号),2006年2月版
10.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同时坚持三个主体性,《语文学习》2003年第1期
11.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上),《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12.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下),《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13.中国人与犹太人,《东方文化》2003年第1期
14.自然·社会·教育·人――鲁迅回忆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赏析,《语文学习》2003年第2期
15.触摸语言――徐志摩《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赏析,《语文学习》2003年第3期
16.推荐冯至《山村的墓碣》,《语文建设》2003年第4期
17.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一),《文艺争鸣》200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5期转载
18.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二),《文艺争鸣》200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5期转载
19.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三),《文艺争鸣》2003年第3期
20.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四),《文艺争鸣》2003年第4期
21.怎样感受人?怎样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语文学习》2003年第5期
22.文事沧桑话端木――端木蕻良小说论(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3期
23.粱实秋《雅舍》赏析,《现代散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6月版
24.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4期摘编
25.如何看待新诗的成就?,《新华文摘》2003年第8期论点摘编
26.当代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黄河》2003年第5期
27.文事沧桑话端木――端木蕻良小说论(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4期
28.“西方话语”与中国现当代文化,《文学评论》2004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2期转载,收入《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29.文化的光芒与阴影—何希凡《在文化的光芒与阴影下》序,《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第1期
30.传播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读书》200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7期转载
31.由法布尔的《昆虫记》引发的,收入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中心合编,《2002年鲁迅研一些思考究年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8
32.论当代文化界的社会结构,收入陈学超主编《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香港教育学院2004年
33.平民文化与中国文化特质,《文艺争鸣》2005年第1期
34.最是鲁迅应该读――关于中学版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小说选读》,2005年3月
35.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中国现代文学教育,《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励耘学刊》2005年第1辑
36.鲁迅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1期作用
37.我们为什么需要儿童文学?,《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26日
38.学术断想,《东方论坛》2005年第2期
39.战争记忆与战争文学,《河北学刊》2005年第5期
40.现实空间·想象空间·梦幻空间,《汕头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6期
41.为新诗辩护,《文学评论》,2006年第1期
42.“小小说”与“大小说”,《小说评论》,2006年第1期
43.物质世界·精神世界·话语世界,《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4.我看中国的鲁迅研究,《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1辑,《新华文摘》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
45.延安文学有重新加以研究的必要,《学术月刊》2006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0期全文转载
46.今天研究左翼文学的意义:“中国左翼文学国际研讨会”闭幕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2期
47.国家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孟庆澍《无政府主义与五四新文化》代序,《无政府主义与五四新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
48.厦门时期的鲁迅――穿越学院文化,《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49.读什么?怎么读?,《名作欣赏》(初中版)2006年第8期
50.莫用学生的主观性取代教师的主体性,《中国教育报》2006年7月30日
51.有关左翼文学研究的几点思考,《东岳论丛》2006年第5期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鲁迅研究会、中国闻一多研究会理事。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鲁迅研究、中国文化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国左翼文学与文化研究,近年来致力于倡导中国现代“学术——文化”理念:“新国学”。王富仁自选集
曾承担教育部和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各一项,已完成。主持汕头大学“十五”211工程重点项目“新国学研究”,已完成。现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左翼文学研究”项目负责人。
本文发布于:2022-11-05 21:16: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360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