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

更新时间:2022-11-05 12:16:00 阅读: 评论:0

正文

幼儿心理学:幼儿心理是发展心理学中一个组成部分,专门研究幼儿时期心理活动的特点与发展规律。它为幼儿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促进幼儿教育目标的实现,使幼儿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品格。

幼儿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同心理学的一般任务一致,幼儿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就是专门对幼儿时期的心理活动予以描述、解释、预测,并提供幼儿心理活动变化发展的建议。

幼儿心理与幼儿教育相互关系

(一)幼儿教育实践促进了幼儿心理学的发展

随着现代幼儿教育的普及,各类幼儿迅速发展兴办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日益感到心理学知识对提高办圆质量,提高幼儿教育水平有重要意义。这更促进使人们去专门研究幼儿阶段的心理发展情况,从而促进了幼儿心理学这一学科分支的发展。幼儿教育实践也为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机会。

(二)幼儿心理学为幼儿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侧证实了幼儿教育的必要性。大量的心理研究发现,早期经验对人后期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有些影响甚至是终身的。

心理学的研究也证明了幼儿教育的可行性:幼儿的学习潜力巨大,幼儿有开放、吸收性的大脑,能接受风多的信息,也需要丰富的刺激以促进其进一步的发展。

(三)幼儿心理学为幼儿提供方法

幼儿怎样才能学会更多的知识,怎样才能全面发展,如何建立起良好的个性品质,如何学习社会性技能与人交往……只有了解这些心理学知识,才能将幼儿教育的实践经验摸索的原始型态,发展为以理论为依据,以科学方法的现代法型态。只有这样,才真正达到幼儿教育的目标,即最大程度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为今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发展的高速度、不均衡性,在正常条件下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幼儿心理的发展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系统化。以上发展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不断完善、螺旋式上升的。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是幼儿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幼儿工作者和心理卫生专家共同研究,对此提出了一些初步的看法。综合起来,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

幼儿心理1、智力发展正常

智力的定义至今仍没有统一,但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人,都力图从三个方面概括智力特征: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言语能力和社会能力。智力一般被看作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等各种认识能力的总和。现在,专家们已经编制出各种智力量表来衡量人的智力水平。如斯坦福-比纳儿童智力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等。大多数幼儿都处于平均状态,能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和协调,属于心理健康的幼儿。其具体表现为:

学习时或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时,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正常;求知欲较强,肯动脑筋、想象力丰富,善于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积极寻求解答;爱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同年龄相符,无口吃情况;对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乐于自己做,不过分依赖别人的帮助,能比较认真地完成别人委托的事。通常只有少数幼儿才偏离常态。按智力这一标准看,智力超常的天才幼儿应属于心理健康范围,但是天才幼儿也有一些如急燥、懒惰和骄傲自大等缺点,这就不能称为心理健康。智力低下的幼儿社会适应力差,心理压力大,健康就难以维持,需要特殊教育。只要及时地防护与训练,轻度智力低下的幼儿可望逐步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达到心理健康状态。

因此,智力正常或超常只能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致之一,不是唯一的标准。幼儿正处于智力迅速发展时期,为幼儿做智力测验时要考虑智力的年龄标准和发展效应,防止滥贴标签现象。

2、情绪健康、稳定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反映,表现为喜、怒、哀、乐等形式的内心体验。健康、稳定的情绪反映了人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相对平衡状态,表示人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平衡状态。

积极的情绪状态不仅使幼儿愿意学习,而且学得快。它有利于幼儿的智力操作;有助于促进幼儿朝气蓬勃、活泼开朗的良好个性的形成;有助于幼儿的正常生长发育。消极的情绪则会导致幼儿各种消极行为的发生,智力操作效果差,养成不良的性格,不利于幼儿生理健康等。心理健康的幼儿积极的情绪具体表现为:不经常发怒、不无故摔打玩具与其他什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时入睡,睡眠安稳、少梦魇;无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眠的习惯;基本上能听从成人的合理嘱咐,不过分的挑食、拣穿、不经常无理取闹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幼儿脑的发育和语言的发展,幼儿的情绪在不断丰富和深刻化,由生理需要是否满足产生的简单反应,发展成为带有一定社会内容的,较为复杂的表现形式;由很大的冲动性和易变性发展为自我调节不断加强,由外露发展到内隐,情绪稳定性逐步提高。因此,父母、教师要以自身为幼儿的良好情绪树立榜样,同时对幼儿的教育、管理应有正确的态度,引导幼儿积极情绪的形成。

3、性格特征良好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个性的核心。

心理健康的幼儿性格相对稳定,具体表现为:开朗、热情、大方、勇敢、谦虚、诚实、乐于助人;好奇心强,勤奋好学,积极进取;寻求独立性、坚持性,自制力不断发展;有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心理不健康的幼儿则畏难、胆怯、冷漠、执拗、顶撞、自卑,缺乏自信心。

性格主要是随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逐步发展起来的。幼儿虽然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但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性格,可塑性很大。因此,家长和教师应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

4、行为统一和协调

行为统一和协调是指人的思想与行为统一协调,行为反应的水平与刺激程度相互协调。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思维逐渐变得条理化,有意注意的时间逐渐增加,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日趋合理,对客观事物的态度逐渐稳定。心理健康的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能基本处于和谐统一之中。心理不健康的幼儿则表现为注意力分散,做事三心二意,思维混乱,语言支离破碎,行为上经常前后矛盾,行为反应变化无常,缺乏自控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幼儿虽然能初步借助语言来支配自己的行动,有独立行动的愿望,但意志力还不健全,自控力还很差。因此,要注意培养幼儿行动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学会对生活环境中各类刺激做出正确的应对与反应。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探索周围世界的教育

周围的世界是一个丰富多采的世界,声音、色彩以及事物相互关系的变化等,都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幼儿在与周围的世界不断交互作用中逐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对科学奥秘的惊奇,对大自然美的感受和欣赏,操作探索、满足感等等。这都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2、爱心教育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环境因素。幼儿有着得到爱和爱别人的需要。实践证明,一个充分享受到成人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幼儿,总是充满自信,心情愉快,积极向上;反之,被成人厌弃的幼儿,则常常自暴自弃,形成自卑或反社会心理。通过爱心教育,使幼儿得到爱的满足和学会从爱别人中获得快乐,提高能力和自尊。

3、交往教育

人是社会中的人,离不开社会。一个人如果离群寡居,或不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就会心理沉闷,抑郁寡欢,有碍心理健康。幼儿的交际关系很简单,大多数时候是同龄幼儿间的交往。通过与同龄幼儿的交往,幼儿会在此过程中学会如何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冲突,解除种种消极心理。形成与人分享、谦让、合作、助人的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幼儿的交往有不仅仅局限于同龄儿童的交往,除了父母和老师外,还要学会与陌生人、陌生环境交往。

4、艺术熏陶教育

艺术熏陶教育主要是指通过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形式和手段对幼儿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从而使幼儿的人格得到健全、和谐的发展。幼儿在艺术活动中把握的不仅仅是外在的法则和内容,更是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艺术活动,幼儿能开阔眼界、丰富想象力、提高审美能力,并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5、自立意识、自主性教育。

自立意识和自立性就是指人们凡事力求自己思考、自己判断并力求自己寻求解决的行为方式。要培养幼儿在生活、学习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过分依赖别人的帮助。面对困难、挫折时,要积极去克服,独立解决问题。

相关词条

情绪心理健康人际交往九种人格个性心理心理暗示心理咨询自卑心理审美心理健康情感激励羊群心理

参考资料

1.《幼儿心理学》 李红 编    人民教育出版

2.www.jswl/cour/yejk/index.htm

本文发布于:2022-11-05 12:1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339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手机签名
标签:幼儿心理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