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应寺白塔,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更新时间:2022-11-05 09:34:29 阅读: 评论:0

历史沿革

元世祖忽必烈崇信佛法,迎释迦佛舍利,于元朝至元八年(1271)在大都城西南辽塔旧址修建了这座大型喇嘛塔。是由当时尼波罗国(今尼泊尔)的工艺家阿尼哥奉敕主持修建。

至元十六年(1279)建成。

完工后又在塔前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旧名“大圣寿万安寺”。

寺院殿堂栏楯一如内廷,佛像、窗壁皆饰金,是元朝皇室在大都兴建的重要工程之一。

明洪武元年(1368)全部殿堂被雷火焚毁,仅白塔幸免。

明宣德八年(1443)修复,改称“妙应寺”。清康熙、乾隆帝间又几经修葺,现仅白塔为元代遗物。

1978年对白塔进行了维修加固。

施工过程中,发现了清代乾隆帝十八年(1753)存留在高塔顶部鎏金小境内的大藏经、木雕观世音像、补花袈裟、五佛冠、乾隆帝手书《波罗蜜多心经》、藏文《尊胜咒》、铜三世佛像、赤金舍利长寿佛等。

妙应寺白塔

2021年6月10日起,历经两年的修缮,白塔寺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

妙应寺白塔

地理位置

北京市西城区阜内大街171号。

建筑特色

白塔由塔基、塔身和塔刹3部分组成。白塔的形制,渊源于古印度的窣堵坡。

台基高9米,塔高50.9米,底座面积1422平方米,台基分三层,最下层呈方形,台前有一通道,前设台阶,可直登塔基,上、中二层是亚字形的须弥座。

台基上砌基座,将塔身、基座连接在一起。莲座上又有5条环带,承托塔身。

塔身俗称“宝瓶”,形似覆钵,上安7条铁箍,其上又有亚字形小型须弥座,再上就是13天相轮,顶端为一直径9.7米的华盖,华盖以厚木作底,上置铜板瓦并做成40条放射形的筒脊,华盖四周悬挂着36副铜质透雕的流苏和风铃,微风吹动,铃声悦耳。

华盖中心处,还有一座高约5米的鎏金宝顶,以8条粗壮的铁链将宝顶固定在铜盘之上。

妙应寺白塔的刹座呈须弥座式,座上竖立着下大上小十三重相轮,即所谓的:“十三天”。

文化活动

轶事

•无影塔

据说妙应寺白塔无论在日光或月光下都没有影子,即“无影白塔塔无影”。还有人更加神秘地说,“白塔寺是没有影子的,它的影子在西藏”。

从科学的角度讲,有光照的情况下完全无影是不可能的。

塔无影可能是因为塔身高大且又呈圆锥形,加之周边都是狭窄的胡同,塔的影子往往隐没于胡同两侧墙壁的投影之中,所以无论在日光下还是月光下,无论从任何角度,都不可能看到白塔的完整影子。

至于说影子在西藏,更应该是民间的讹传,大概跟它是一座藏式佛塔有关。

保护措施

1961年3月4日,妙应寺白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妙应寺白塔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8年,文物部门对白塔进行维修加固。

1980年,白塔寺文物保管所对外开放。

2013年5月,妙应寺白塔因潮湿掉皮修缮工程正式启动。2015年12月完成。

2019年6月,妙应寺白塔因文物建筑修缮及彩画保护工程,闭馆2年。

本文发布于:2022-11-05 09:34: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333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妙应寺白塔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