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产业本身去探索产业革命,研究产业、产业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寻找产业革命的源泉,从科学、技术、产业之间变动的乘数效应,研究产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动力系统。从前五次产业革命演进趋势,推演第六次产业革命的必然爆发,描述第六次产业革命的概貌。从而真正理解研究第六次产业革命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产业革命乘数效应动力系统趋势特征
关于产业的基本理论
产业结构及其变动理论。产业结构(industrystructure)的划分,从静态来看,即研究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比重以及这些产业间的相互关系,据此可以分为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战略产业、瓶颈产业。关于产业的分类方法大致有:马克思的两部类分类法及农轻重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标准产业分类法。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方法。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主要贡献者,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艾伦-费歇尔(AllenFisher)于1935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中首先提出,人类经济活动可以分为三次产业:第一产业是和人类第一次初级生产阶段相适应的农牧业;第二次产业是和工业大规模发展相对应的加工业;第三产业是指非物质生产的产业。英国统计学家科林G克拉克(ConlinGClark)在《安全与进步的条件》中完善了费歇尔法:标准是产业距消费者的远近程度,按产品是否有形,生产过程是否可与消费过程分离,可分为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因此称为“克拉克大分类法”。
从动态来看,即研究各产业之间相互转化和变动的规律。17世纪威廉·配地(W·Petty)在其著名的《政治术语》的分析中认为,制造业比农业,商业比制造业能够创造更高的收入,收入的差异性造成了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克拉克在费歇尔基础上,验证了配地的结论,即“配地—克拉克法则”,认为,由于各产业收入的差距,引起了劳动力在各产业间的流动,一般规律是: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然后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移动。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提出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和未来学家托夫勒提出的“信息社会理论”认为,在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中,大多数劳动者不再从事农业和制造业,而从事广义的服务业;社会财富也主要由服务业来生产。
产业循环。所谓产业循环是指由低一级产业体系向高一级产业体系演进的过程,高一级产业包含低级产业的成果。这种产业循环的根本原因就是由科技革命的内在动力所引起,一次次产业革命的爆发,也正是产业循环的标志。产业革命就是产业结构中的某些主导产业发生变革,从而引起整个产业体系的质的改变,由更高级的产业体系代替原来低级的产业体系。所以说,产业革命既是推动产业体系迈向高水平产业体系的原动力,也是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核心力量。
产业革命的数理模型
科技革命对产业革命的乘数效应。通过研究发现,产业革命与科技革命之间有个函数关系,如果用联立方程经济计量模型来分析,可以更清晰地说明各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假定科技革命是自变量X,而产业革命是因变量Y,则有Y=f(X)。在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内部呈现出乘数效应。假定科技革命内部一种关键技术为X,那么科技链的量变就是Y,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K=△Y/△X,K为系数,即科技革命内部某关键技术变革,引起整个科技的量的变化关系。相应地,在产业革命内部,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变化关系,即△Y为产业革命总的变动量、△X为某主导产业的变动量,它们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乘数关系K=△Y/△X,数学含义是成倍数增长关系;经济学含义是:在整个科技链中某一关键技术的突破,必然要催生众多的相关科学和技术的出现;某一主导产业的变革,也必然引起整个产业体系的更大规模的质变。然而,由于科学与技术、技术与产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乘数关系就演变为,科技革命对产业革命的乘数关系,即K=△I/△T,表示产业革命与科技革命之间的量变关系。当Ku003e1时,科技革命必然带来更大规模的产业革命。从历次产业革命的实践来看,K始终是大于1。这就是科技革命对产业革命的乘数效应。
同时,产业革命是相应时代变量的函数,也就是说,产业革命的爆发,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推动的必然结果,更应该是这一时代综合因数的共同作用。只有产业革命爆发的诸多因数成熟的时候,才会有全面的产业革命,进而带来整个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我们在对产业革命的模型分析时,必须明确,简单的数学模型只可以解释产业革命爆发的基本规律,而一次产业革命的完全爆发,还必须把社会综合因数考虑进去。我们把这个综合因数假定为变量S,产业革命前的综合因数总变动量为△S,因此前面的公式就可以改写为K=△I/(△S+△T)u003e1。可以看出科技的变动与综合因数的变动将会使产业革命产生数倍的变动。这就是产业革命为什么能为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成就的原因。
历次产业革命的演进趋势
在两百多年的现代文明史中,先后发生了六次产业革命,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六次产业革命分别是:第一次:纺织技术——纺织产业——解决“穿”的问题(工业革命源于英国);第二次:钢铁技术——钢铁及其制造业——解决劳动条件问题(源于美国);第三次:石油化工技术——开始能源与新材料产业——解决效益与节约问题;第四次:汽车技术——为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的汽车产业——解决“行”的问题;第五次:IT技术——以IT为中心的信息产业——解决人类高效“社会”联系与获取信息资源的问题;第六次:生物技术——延长人类生命周期的相关产业,延年益寿的生物食品产业,核心是解决生命体延续的问题。
从历次产业革命演进规律来看,技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产业也同样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其实质是解决人类生命体的生存与延续。如果说前五次产业革命是满足人类生命体本身的维持需求,那么第六次产业革命,将主要满足延长生命体周期的需求。未来的产业革命,也仍然是围绕着维持与延长生命体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不断向高级发展。
第六次革命的动力因数
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曾说过,“一切生产的最终目的都是满足人的需求”。然而,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和差异性的。著名社会学家马斯诺提出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即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层次决定论。每一次产业革命的爆发,人类欲望的满足都得到巨大的突破。然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决定了产业革命和产业变迁将是无止境的。
首先,科技的发展是第六次产业革命的直接动力。与人类直接相关的生命科学,由于科技的连动性和产业连动性,产生出巨大的扩散力和辐射力。
科学技术化,技术产业化,是人类科技发展的规律。每一次产业革命,都为下一次产业革命的到来奠定基础,并催生着下一次产业革命的爆发。以IT技术为中心的第五次产业革命,开始催生着第六次产业革命到来。
其次,诸多的外力因数也推动着产业革命的变迁。社会因数方面:全面、持续、协调的社会发展趋势,将十分有利于人类生命体的发展。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是维持和养护生命体的最好产业。生活方式方面:一切生活方式都将以最有利于生命体的方式来进行。生产方式方面:即人们获取资源的方式和手段将完全借助于智慧,而不是体力。依靠智慧和知识的新生产方式代替传统生产方式,对生命体生命力消耗大大减少。创新力方面:创新的原动力转化为推动产业革命的力量,第五次产业革命的最大贡献,就是唤醒了人类的创新力,在新产业革命的前夜,正是由于创新的力量,促使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逐渐成为推动产业革命的巨大力量。
第六次产业革命特征
第六次产业革命的特征区别于历次产业革命,表现在以下方面:
延长生命周期的科学和相关产业成为此次革命的主流。首先,从延长生命周期的相关科学来看,生命科学的突破、生命环境科学的进步、人文环境科学的大发展,一切科学都将以人为中心,一切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科学副效应将被削减。其次,从产业来看,研究与开发将成为新产业革命的主要行业。在新产业革命时期,它将逐渐从生产中分离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新兴行业。
科技的裂变效应和产业革命同步进行。从过去五次产业革命的过程来看,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产业的循环中,存在着前后相互作用,即三者之间的非同步性。然而,第六次产业革命在“科学—技术—产业”的循环中将表现为三者之间的融和,即科技的裂变效应和产业革命同步进行。
第六次产业革命的周期,将比过去五次产业革命都更长。因为,过去五次产业革命,都是为维持生命体提供物质保障,花去了总共两百多年的时间,所以说,延长生命周期的第六次产业革命周期将会更长。而且在整个周期阶段,还会出现局部的、短周期的产业革命。
此次产业革命将根本改变历次产业革命的副效应。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了福利,同时也创造了毁灭人类的工具。而第六次产业革命,却主要针对如何延长人类生命周期,把消除一切危害人类本身的不利因数作为出发点。(作者单位:西华大学;本文系四川省软科学资助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0zr0141)
张其佐:1962年生,四川渠县人,曾先后从事过企业管理、金融证券和基层党政工作,师从经济学家刘诗白教授,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转轨和制度经济学,现为英国牛津大学高级访问研究员,中国国际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和外交学院等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先后在《光明日报》、《文汇报》及英国《经济学家》等国内外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怎样看待通货膨胀》等著述3部。
从工业革命至今,世界经济已经呈现过五个长周期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又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美国经济自2001年3月开始减速至今已近两年,曾强劲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IT产业已进入相对成熟期。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以IT产业为主导的第五个经济周期出现了新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否符合世界经济周期变动的基本规律?是否意味着新的产业革命周期即将来临?就此,记者日前走访了中国国际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张其佐先生。长周期从涨潮期转向落潮期均以技术创新和资本积累从高潮转向低潮为基础
孙:综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工业革命至今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周期性变动?这些周期变动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张:从工业革命到现在,世界经济有规律性的周期变动已有五个长周期,先后发生了以纺织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以钢铁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以石油和重化工及电力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以汽车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第四次产业革命,和以IT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五次产业革命。这种周期变动的根本原因,正如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所证明的那样,在于技术创新,而且每个长周期总是与一次大的产业革命紧密相联。产业革命是技术革命大规模集中的浪潮。技术革命包括新的关键技术和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新产业、新的基础设施及其新的制度和管理的创新。技术创新和技术革命必然会演变为产业革命,在原有技术创新逐渐衰落时,新的技术创新周期又蕴育并导致新的产业革命,新的经济周期也就被启动。
孙:综观这些周期性变动,有什么显著特征?
张:世界主流经济周期学派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每个长经济周期推动经济增长的技术革命,从产生到消亡的时间一般约50年(其中前25年为周期的繁荣期,后25年为周期衰退期),是以资本的积累和投资为基础的。危机是大规模旧投资寿命的终点,又是大规模新投资的起点。机器设备的更新总是伴随着生产周期的循环。技术革命对经济发展过程具有二重性:它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创造投资高潮和生产高潮,此时经济周期处于繁荣阶段,创新占据主导地位,周期的主导产品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又同时制造着投资低潮和生产低潮的潜在可能性,此时经济周期处于衰退阶段,重要的创新活动已经衰竭,周期的主导产品供过于求,于是成本竞争阶段取代创新阶段成为经济衰退阶段的主要特征,全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呈现相对平衡到严重失衡的状态。
孙:能否对周期涨潮落潮的深层原因再谈谈?
张:周期从涨潮时期转向落潮时期均以技术创新和资本积累从高潮转入低潮为基础,它从落潮时期转向涨潮时期也是以技术创新和资本积累趋势的转变为基础的。在落潮时期,一部分企业为提高利润和扩大销售,必然要进行技术创新,等到大部分企业都采用新技术摆脱困境时,便会形成一个新的投资高潮,随之而来的是生产高潮。因此,每个长周期的涨潮时期都伴随着技术革命,新的产业部门的相继建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革命的产生就势在必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重大的技术突破是每次新的长周期经济赖以发展技术经济模式的变革即技术革命的基础,而技术经济模式的产生和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或停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IT产业进入成本竞争阶段,预示着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及其新的周期即将到来
孙:第五次产业周期有什么特点?一般认为,以IT产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周期才刚刚开始,而您的意思好像是说这一产业周期正走向衰退,新的产业革命正在孕育。为什么不是周期内部的调整呢?
张:第五个长周期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凭借其在以IT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方面的优势,率先进入这一以IT时代为特征的新长周期,其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多在世纪之交才正式或开始步入这个长周期。按照经典的周期理论推算,预计这一长周期大约持续的时间还有30年左右。这一周期发生了以IT产业为主要内容的新产业革命。随着关键技术、特别是电脑、激光、微电子、电信和因特网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新的技术经济体系已经成型,信息产业及信息密集型服务业成为美国新经济的主导性产业,产业结构再次优化升级,特别是第三次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比重最大的产业;基础设施是以因特网或全球信息高速公路为代表的“电脑空间”;企业采用电脑综合制造系统进行生产并实行“参与和互联系统”的管理制度。在技术创新的同时,美国近20年来在包括政府的规制和规制改革、企业制度的变革与组织创新、政府宏观财政与货币政策、促进和鼓励技术创新政策和就业、分配等方面,涉及整个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制度安排上,进行了重大调整和改革,从而形成了一种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社会机制。总之,在这个长周期中,经济增长主要来自IT产业。
IT产业的显著特点是创造和使用知识产品,而过去旧的的制造业则是把原材料转化成最终产品,属于“凝聚资源”的产品,面临边际报酬递速的困境;而IT产业则是“凝聚知识”的高新技术产品,面临边际报酬递增的趋势,对传统产业具有溢出效应。所以,在第五个长周期中的短周期运行规律已发生重大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短周期的扩张期比过去拉长。从1991年3月至2000年12月扩张期达到117个月,呈现出“一高三低”的状态。但是,在今后一段时间里,IT产业如果不出现更高级别的技术创新,目前美国经济增长的减速就不排除以IT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五个世界经济周期开始从创新中高级阶段进入成本竞争阶段。进入成本竞争阶段的IT产业及其产品,从需求来讲有可能会迅速地向全球扩散,并导致全球供给的增加和过剩。
从经济周期来讲,美国经济增长减速源于新经济的周期性调整。但新经济并没有改变经济周期,只不过它不是一个普通的周期,而是属于康德拉季耶夫所说的长周期,每个长周期由两个阶段即平均各25年的繁荣阶段和衰退阶段。美国新经济革命始于石油危机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终结后的70年代后半期。石油危机在客观上预示着汽车产业周期必然向IT产业周期推进,要求一场既可以节省能源,又可以节省原材料的产业革命;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又引发了大规模的金融创新。这两者的结合导致了新经济的到来。以IT产业为主导的第五次产业革命及其长经济周期,经过20多年不断的技术创新,美国新经济即新的长经济周期的中高级创新阶段快要结束,IT产业开始逐步转入成本竞争阶段。正是IT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的这种质变,使得美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发生了变化,从长周期的繁荣阶段转向长周期的衰退阶段。一般来讲,由于衰退是长周期的转折点,是新的技术革命取代旧的技术革命的过程,同时将是周期主导产业变动的过程,也是两个长周期交替的过程。
孙:您的意思是说,IT产业进入成本竞争阶段,预示着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及其新的周期即将到来。
张:可以这么说。在第六次产业革命中,最有可能成为主导的将是与延长人类生命密切相关的产业
孙:如果说第五次产业革命是以IT为主导产业,那么,在未来的第六次产业革命中,哪种产业可能会唱主角呢?
张:从全球经济的供给与需求来分析,在未来将要爆发的第六次产业革命中,最有可能成为该周期主导产业的,将是与延长人类的生命周期密切相关的生物产业和基因产业。这是因为工业化社会已先后解决了人类吃穿住用、交通、城市化和信息化等问题之后,将引起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更大质的变化的主要技术革命,是如何延长人类生命周期这一重大问题。按照周期规律,确定每一次产业革命发生的年代和时间,都是以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为标准,一般不包括产业革命向其它国家扩散的时间。因此,IT产业的相对成熟并进入成本竞争阶段和向世界扩散,并随着生物、生命和基因等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突破,新的周期有可能即将到来。
孙:美国的IT产业进入成本竞争阶段还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张:五次产业革命的历程证明,科技革命是产业革命和周期的先导和前提。首先发生的是科技革命,然后引发的是产业革命,进而引发的是新的经济周期。没有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经济周期就不可能发生。同时,产业革命一般是首先在经济技术最先进、各方面条件更优越的国家兴起和完成的。而在IT产业进入成本竞争阶段的新周期变动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首先必须占领科技革命的制高点,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结合上进行新的跨越,这样,才能在新一轮经济周期中赢得竞争先机。我想,这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新技术革命的出现说明了国际市场竞争性质的演变,即一旦一个国家率先进入了新经济时代,就可能利用报酬递增和对传统产业的外溢效应从国际分工中获得更大的市场利润,并形成强大的垄断优势和进入门槛,阻止其它国家和地区进入。这说明要做强经济实力,就必须抢占新技术革命的高地。
抢占新技术革命高地的另一种特殊意义,在于获得高额利润的市场示范效应是企业作出决策的根本诱因。在传统产业中,当越来越多的后进者具有某一产业的生产能力后,该产业的平均利润必然下降,而每一次新技术革命的领跑者却可以避免这种厄运。因为其新增利润的来源与过去不相重复。这说明要真正把实力做强,就不仅要追赶跟进,而且要跨越领先,这就从根本上证明了促进技术创新在实现经济的跨越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顺应产业革命具有扩散、辐射、示范、加速效应的规律,
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再次优化升级
孙:进入成本竞争阶段的IT产业的技术必然会向全球扩散,那么,这是否意味着IT产业会有一次新的国际分工和重组?
张:可以肯定,IT产业的国际分工和重组是大势所趋。这是因为,在IT产业成本竞争阶段到来之前,IT产业的研究、开发和制造高度集中在美国,这与美国的文化与市场经济体制最适合技术创新有关。但是,随着新经济周期从创新中高级阶段进入成本竞争阶段,美国在IT产业的研究、开发和制造上的综合优势将难以发挥,IT产业国际分工将会形成新的格局:美国可能继续承担其IT产业领域的研究功能,因而继续保持IT产业的领先地位;日本有可能承担IT产业技术开发功能,成为IT产业技术开发的主战场。这是因为日本在前两次产业革命中,一直占据世界先进国家技术模仿的独特优势,再加之战后几十年经济高速增长,从事生产制造的成本太高,因而难以参与IT产业制造的国际分工。
孙:在这次分工和重组中我们会有什么机遇?
张:欧洲和亚洲地区包括印度在内的世界其它国家,从人力资源成本和运输成本等因素来看,要成为世界IT产业制造中心的可能性不是太大,中国最有可能成为世界IT产业制造业的基地。这不仅因为我国具有低成本的丰富人力资源和较低的的运输成本,同时我们还是目前世界上IT产品最大的消费国,加之目前IT产业的制造业正在大规模地向我国积聚和扩散。更为重要的是,加入WTO后的中国市场竞争优势更加明显,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将更加有利于我国参与IT制造产业的国际分工。因此,我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后发优势,顺应产业革命所具有扩散、辐射、示范和加速效应的规律,促进产业结构再次优化升级。
本文发布于:2022-11-05 09:25: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333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