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子本称沔阳花鼓戏,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已有200多年历史,发源于沔阳东荆河一带,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形成于沔阳(今仙桃市)、天门地区,后流传到潜江、监利、汉川、京山、钟祥、荆门等地。
沔阳花鼓戏由沔阳民歌小调和沔阳方言结合发展而成,明末清初具雏形,清末民初已具规模,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为鼎盛时期。沔阳邻近各县先后都有大批艺人来沔阳拜师学艺,或有沔阳师傅到江汉各地传艺,解放初沔阳花鼓艺人数量空前,据《荆州花鼓戏志》载,荆州地区1949年前知名花鼓戏艺人579人,其中沔阳(含洪湖)著名艺人多达284人,占全地区艺人总数的一半。当时私人戏班林立,在江汉平原各县城乡甚至河南、湖南等外省农村巡回演出。
1951年,沔阳县政府在沔城召开文艺工作会议,贯彻国家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登记戏曲社团与知名艺人。经县文教科批准,沔阳花鼓众多艺人组成四个专业楚剧班(后改为花鼓剧团),剧团名称为“艺光”、“光复”、“复联”、“联合”,首尾字相连,意为“兄弟剧团本一家”,接受阳县文教科行政管理,从此,沔阳花鼓戏有了政府承认的合法正规剧团四个。由于剧团流动,后成立了天门、沔阳、潜江等县级花鼓剧团。
“艺光”剧团由王寿银、倪新平负责,成立后驻监利演出,称为监利“艺光楚剧团”。1954年因水灾流落钟祥,钟祥县政府接收改为“钟祥县花鼓剧团”,杨笃卿任团长。1957年到潜江演出并落户,改名“潜江县花鼓剧团”,后为“潜江市荆州花鼓剧团”,再后升格为“湖北省实验荆州花鼓剧团”。1991年名演员胡新中为团长。至今,仍然活跃在潜江及周边县市。
近日,由潜江花鼓剧团将任长霞的先进事迹改编成的大型现代新编花鼓戏《任长霞》,充分发挥潜江花鼓戏唱腔的优势和帮腔的特点,生动地再现了任长霞作为一个女公安局长短暂而辉煌的人生,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和赞扬。
本文发布于:2022-11-05 03:57: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319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