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贞观时期之前,吏部考功员外郎是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在唐开元年间后,因当时的皇帝李隆基觉得此官职过低,而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科举考试,并一直延续下来。在清朝,此官职配置于朝廷或地方之辅助部门,品等为从五品。该官职一般为闲职,明朝以降常有商贾仕绅捐钱获得此官职。至此,员外成为富有地主的另一种称呼。1910年代,清朝灭亡后,该官职废除。
1、官名。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晋以后有员外散骑侍郎,为皇帝近侍官之一。隋开皇三年(公元538年)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吏中的要职。明清各部仍沿此制,以郎中、员外郎、主事为司官的在三级,得以递升。清代,六部外之官署,如理藩、太仆寺、内务府,亦高级史外郎,简称员外。
2、员外郎,官名,员外为定员外增置之意,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三国魏末始置员外散骑常侍,晋以后所称之员外郎指员外散骑侍郎(皇帝近侍官之一)。南北朝时,又有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督等,都在官名上加“员外”。隋开皇六年(586),于尚书省二十四司置员外郎1人,为各司之次官。唐、宋、辽、金、元、明、清沿其制,以郎中、员外郎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时号“员外”,实已在编制定员之内。此外,唐、宋、辽、金在尚书省左右司郎中下,也有员外郎。元属中书省。
古代官位辞典《晋书。职官志》:“员外散骑侍郎,武帝置,无员。”《通典。职官四。历代郎官》:“至开皇三年,二十四司又各置员外郎一人,以司其曹之籍帐,侍郎阙则摄其曹事。”原注:“今尚书员外郎,其置自引始。以前历代......皆无员外之号,前以史传及《职官要录》或有言员外郎者,盖 谓员外散骑侍郎耳,非尚书之职。”又“大唐改隋诸司郎为郎中,每曹又复置员外郎......今尚书省有左右司郎中各一人,员外郎各一人,分管尚书六曹事。其诸曹诸司郎总三十人,员外郎总三十人。”《旧唐书。刘禹锡传》:“[王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入坐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又唐柳宗元有《三赠刘员外》诗,即赠刘禹锡之作。
本文发布于:2022-11-05 00:06: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309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