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六大亲王,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等

更新时间:2022-11-04 13:40:17 阅读: 评论:0

人物生平

礼亲王代善

代善坐像提到礼亲王代善,应该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二子,生母佟佳氏。代善从小在军中长大,逐渐成为其父帐下的一员猛将。当时建州刚刚统一,海西女真对建州女真还有很大威胁,稍一疏忽,就会灭亡。代善就是在攻打海西女真的战争中一举成名的。他在对乌拉和叶赫的战役中屡立战功,于天命元年被封为贝勒,列四大贝勒之首。从此开始了他一生光辉的军旅生涯。在以后对明朝的用兵中,他几乎仗仗参加,而且都是独当一面的统帅。抚顺与铁岭的用兵,著名的萨尔浒之战,都留下了代善的足迹。

天命十一年,太祖驾崩,代善与其子岳托,萨哈廉,推举太宗皇帝即位,对清初政权的稳定过渡起了重要作用。而后,又大力支持皇太极的中央集权政策,主动放弃与皇帝同座,分理政事的权利。由于代善不可磨灭的战功,及对皇太极的大力支持,崇德元年,代善被封为和硕礼亲王。皇太极死后,代善的儿子硕托,孙子阿达礼因被告发,密谋立多尔衮为帝,代善大义灭亲将其处死。

顺治五年,代善去世,年六十六岁,代善可以说是清代亲王中的第一人。

睿亲王多尔衮

多尔衮画像提起睿亲王多尔衮,大家就不免想起太后下嫁等一系列传说。的确,多尔衮是清代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大家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生母是大妃乌拉纳拉氏。与他的诸位哥哥相比,他的出生晚,但童年却很悲惨。他的生母乌拉纳拉氏在太祖死后,被迫殉葬,多尔衮自小就被八哥皇太极收养,不过好在八嫂对这个小兄弟非常关照,才使多尔衮尝到了一丝母爱。与很多有苦难身世的孩子一样,多尔衮从小就刻苦学习,尤其对汉族文化非常感兴趣,这为他以后的定鼎中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多尔衮的才华很快就显露出来,在对锦州明兵和察哈尔蒙古的战争中,多尔衮利用自己的智谋连连取胜,从此深得皇太极的赏识。皇太极初设六部的时候,就把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给了他。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与其他众王商议,立皇太极九子福临即位,对清朝政权的稳定过渡起了重要作用。之后,多尔衮就开始了他逐鹿中原的计划。并在明总兵吴三桂的协助下,大败农民军,占领北京城。入城后,多尔衮的一系列措施使得当时的北京城稳定下来,清军也得到了一些明朝官绅的支持。接着,多尔衮令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出兵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为清朝最后的定鼎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顺治七年,多尔衮在喀喇城病逝,年三十九岁。死后他曾被尊为皇帝,这也是一些文章称清朝有十三帝的原因。又过了一些时候,他又由于被告叛逆而被削爵。到了乾隆年间,多尔衮又被平反,重新被称为和硕睿亲王,配享太庙。

安亲王岳乐

安亲王岳乐,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泰之子,排行第四。是顺治,康熙两朝功勋卓著的亲王,为清朝入关后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顺治三年,岳乐跟随肃亲王豪格征讨盘踞四川的张献忠,他作战英勇,颇具谋略,率部击斩了大西王张献忠,被晋升为贝勒。之后由于他在工部及宗人府的政绩,被擢升为安亲王。岳乐与其先辈不同,他是清初改革派的代表,他全力支持顺治皇帝的一系列改革,大胆启用汉人,缓解与汉族地主阶级的矛盾;停止圈地,使人民能正常从事生产活动。

这一系列措施对社会的稳定,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的作用。但顺治帝迫于压力,在弥留之际颁布罪己召,全盘否定以前的改革,并任命保守派为顾命大臣,使得清朝在康熙初年出现了倒退的现象,岳乐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郁郁不得志。好在康熙帝及时铲除了鳌拜,大清才没有续写元朝的悲剧。岳乐并没有寂寞多久,随着吴三桂和耿精忠的叛乱,安亲王被重新启用,封为定远平寇大将军,率师讨伐吴三桂。他仔细的分析了当前的形式,认为先攻湖南,与吴三桂正面交锋,即使胜利,所得的土地也不容易保住,不如先攻江西,即稳定了后方,又切断了吴三桂与耿精忠的联系。事实证明岳乐的判断是正确的,他率师很快占领整个江西,并乘胜直捣湖南,不久,吴三桂病逝,清军胜利在望。此时岳乐奉调回京,军队暂交他人。康熙帝亲自赴卢沟桥迎接,对岳乐大加褒奖。并让他重回宗人府掌印。康熙二十七年,岳乐再度领兵驻防苏尼特,二十八年死于军中。

安亲王的家族在康熙朝一直倍受礼遇,他的外孙女郭洛罗氏更是嫁给了康熙第八子爱新觉罗·胤禩,成为嫡福晋。

岳乐是清代亲王中少有的集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于一身的人物,他对大清王朝所做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康亲王杰书

康亲王杰书,礼亲王代善孙。与电视剧《鹿鼎记》中的康亲王不同,杰书并不是趋炎附势,碌碌无为之辈。杰书在顺治年间就已被晋升为亲王。而他的成名作却出现在康熙年间。随着吴三桂和耿精忠的叛乱,康熙皇帝急需在亲族中找一位智勇双全的亲王领兵作战。安亲王岳乐,不仅威望高,而且身经百战,是首选之人。但面对从云南和福建两路杀来的叛军,仅岳乐一人恐怕不能兼顾,这样,康亲王杰书就脱颖而出,被封为奉命大将军,率师讨伐耿精忠。

战斗一经打响,康亲王的大智大勇便显露了出来。清军在他的指挥下屡战屡胜,收复了很多州县。康熙十五年,清军在移师途中,遭到伏击,与叛军展开了白刃战。杰书此时正在军中,他的大旗被敌人的火器打烂了,炮弹不断在他身边爆炸,亲兵从附近破庙中拆来了门板,为杰书遮挡。但杰书毫不畏惧,指挥作战谈笑自若,使士兵深受鼓舞,大败叛军。不久,耿精忠无力抵挡清兵的攻势,被迫投降。但是,东南的战事并没有结束,台湾的郑经还盘踞在金门、厦门一带。康亲王马不停蹄,协百战之师横扫金、厦,将郑经残军赶回了台湾,彻底平定了东南各地。杰书凯旋之时,康熙帝亲自到卢沟桥迎接,荣誉达到极点。

康熙三十六年,康亲王杰书病逝。康亲王靠自己的智慧与勇气,平定了耿精忠的叛乱,使大清得以继续稳定的发展下去。康亲王的丰功伟绩无愧于清代六大亲王的美誉。

怡亲王胤祥

胤祥画像怡亲王胤祥,圣祖康熙帝第十三子。他从小就深受康熙皇帝的宠爱,每次父皇谒陵,巡幸都带他前往。在皇位的争夺过程中,他始终站在四哥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一边,这一切都为他以后的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胤祥与其他皇子不同,他不爱财,生活也非常简朴。他家中除了一应生活用品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修饰,他曾多次婉言拒绝皇帝的赏赐,为他增加仪仗和侍卫,他也从不敢接受。他的清廉之名在当时就被百姓传为了佳话。胤祥不仅清廉,而且有才。他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全面地改造和治理了北京周围的水系。在治水过程中,他具体分析了每条河流的状况,采取了清淤,筑坝,分洪,改道等当时所能想到的一切办法,对京郊水系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治理,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使得当时京畿的农民可以放心的进行生产,也为雍正皇帝解决了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

可惜怡亲王刚过不惑之年就匆匆离开了人世,使雍正皇帝如同断了左右手,悲痛之余,他亲临祭奠,并将没有按时到达的诚亲王允祉交部议处。他下旨,将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以示最大的褒奖。因为康熙帝诸子的名字中都有一个胤字,但雍正皇帝即位后,为了避讳,其他皇子的胤字都改为了允字,现在将怡亲王的名字改回,可以体现皇帝对他的重视程度是何等之高

恭亲王奕訢

奕䜣照片恭亲王奕訢,宣宗道光皇帝的第六子,生母孝静皇后。恭亲王从小聪明过人,文武全才,深得道光皇帝的赏识。但由于缺乏经验,不善于揣摩老皇帝的心理,在皇位的竞争中败在了杜受田调教的咸丰皇帝的手下。老皇帝遗嘱,封他为恭亲王,使他得以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一展才华。咸丰皇帝在位期间,由于南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直隶也有少数农民起来响应,恭亲王就担当起了保卫京畿的重任。他善于谋划,精于用兵,在咸丰五年,打败了李开芳、林凤祥率领的北伐军。彻底肃清了直隶省的叛党。

咸丰帝去世后,他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打垮了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全面掌握了中央政权。之后,由于他的老道与精明,慈禧太后决定吃掉这个政敌,但恭亲王在朝威信很高,加之亲信大臣与王室成员的支持,慈禧的计划终究没有得逞。同治七年,恭亲王打败了以张宗禹为首的西捻军队,再次保住了京师重地。恭亲王不仅屡立战功,还参与了洋务运动。他利用掌管总理衙门之便,全力支持李鸿章,张之洞,丁日昌等地方大员以强兵、富国为口号,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的强国之举。这次运动虽然没有成功,但也算一次大胆的尝试,并为国家培养了像詹天佑这样的人才,也扶植起一批民族工业,在当时的情况下,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恭亲王病重期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曾三次亲临探视。

光绪二十四年,恭亲王去世,终年六十七岁。光绪皇帝亲临祭奠,并辍朝五日。

本文发布于:2022-11-04 13:40: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280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守邦亲王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