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荔城区西天尾镇北部山区与平原交界处,有一条人工铺筑南北走向石板山路,绵延穿越于九华山脉象峰与白沙澳柄峡谷之间,历经风雨沧桑,史称澳柄岭古驿道。
据澳柄宫碑刻记载,澳柄岭古道自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始建澳柄桥起,就成了交通运输和人们出行要道;更因地理位置险要,成了历代兵家争夺要冲。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闽中红军207团就诞生于古道旁的澳柄宫;而素有“溪堑”之称的澳柄桥,后来亦成解放莆田桥头堡。
历史上,澳柄岭古道以澳峰头为界,分为南岭和北岭。南岭旧属莆田县武化乡尊贤里,今属荔城区西天尾镇;北岭旧属广业里,现归涵江区白沙镇。驿道由石盘水库为起点,经象峰栖隐亭,渡枫溪桥,过石厝,登澳柄岭头,延至澳柄古石拱桥,全部由石头铺筑。岭道崎岖难行,自古民间就有“上爬十里,下走八里。”之说。位于岭道哭洋三墩(古地名)的清乾隆四十三年(1777年)《铺路功德碑》、《莆田水利志》等均有详细记载。
澳柄岭驿道是古代莆田通往福州干线之一,历经宋、元、明、清、民国各代,已有近900年了。特别是明代以来,屡屡修建,起于福州,经永太,越广业、常太二里,终至莆田全境;并连接泉州、仙游等地,是福建政治、经济大动脉。而莆田山区蕴藏着丰富农副产品资源,也使位处驿道要冲的西天尾得益匪浅,成了南来北往干鲜果品和土特产品集散地,客商云集,“十日一墟,三日一集”,贸易兴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西天尾街道一蔡姓老人家中发现一份清末《霞梧院谱叙》手抄件,就记有宋代建隆年间霞梧墩(西天尾古地名)许吴二姓乡民在乌厝头开店经商历史。到了清代咸丰年间,象峰石盘村陈檀兄弟亦利用这条古驿道,经营兴化名优特产,在福州和闽西等地创办“德盛京果商号”,获利颇丰,成为享誉闽省巨富。陈家致富后为家乡修桥铺路,并在古驿道旁兴建“石盘书院”,培养众多山里学子成才。如今,书院保存完好。其中由陈家裔孙收藏的一套12块清末家谱木雕围屏,已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是莆田为数不多的近代名人艺雕珍品。
澳柄岭古道沿线不但风景优美,而且寺庙众多,如林泉古刹南少林寺、下土宅苦竹寺,唐代名僧妙应祖师创建的迎福院(今名紫霄寺)都很有名气。到寺庙进香民众常年不断,庙会期间更是数以万计,乃至形成以寺庙为中心的香道。抗日战争时期,莆田一中和许多政府机关团体,纷纷迁往新县、白沙山区等地。于是澳柄岭这条“黄金通道”上,除了汗流浃背的商贩,又走过许多莘莘学子。
澳柄岭古道,脉由九华山逶迤而来,与东向南少林寺的朱山相连,冈峦相接二十里,形势险要,古为兵营要塞,亦为莆田平原北部主要屏障,至今岭道最高峰顶仍完好保存着巨石垒砌的大武寨遗址。它曾作为莆田北部山区前沿重要隘口,明代就有重兵驻守,清代设守备负责沿线敌台防务,民国年间还成了国民党当局敛财的重要税卡。解放战争时期,位于下土宅岭头和象峰的几个山头制高点,则成莆田中共游击队与国民党军队争夺的前哨阵地。
如今,这条商贾行人曾经川流不息的古道,已经繁荣不再,有些路段甚至被荒草掩埋不见其迹。然而,它为古代莆田经济社会发展立下的功绩却永载史册。
本文发布于:2022-11-04 09:43: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271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