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剧照威尔顿贵族学校1959年度开学典礼暨建校100周年华诞正隆重举行。校长诺伦博士骄傲地回顾着学校的辉煌,为学校一百年来始终坚持传统、荣誉、纪律和卓越四大信条并因此成为美国最好大学预备学校而骄傲。也就在这一天,威尔顿的荣誉毕业生、从伦敦回来执教的新教师约翰·基廷回校出任英文教师。
新学期开始了。沉闷的氛围、陈腐的说教,让威尔顿的大男孩们倍感压抑,同学们私下里咒骂威尔顿是地狱学校,篡改威尔顿四大信条以示嘲弄。此时,同学们怎么也不会想到,新来的基廷老师和他们心中原始的渴望一样,与众不同离经叛道的上课方式,立刻在同学们中掀起波澜。基廷哼着的《扬基进行曲》、及时行乐的信条、撕去教科书上伊凡所·普利查矫作的诗歌分析,在威尔顿学生长期被窒息的心灵中引发了一场地震。不久,尼尔在学校图书馆里意外发现了一本刊登着基廷简历的威尔顿年鉴。原来基廷曾是橄榄球队的队长,参加过一个名叫“死亡诗社”的组织。
何谓“死亡诗社”,基廷给同学们讲述了诗社的秘密。在尼尔同学的倡导下,“死亡诗社”得以重建,查理、纳克斯、米克、卡麦隆等同学热烈响应,怯懦的托德也加入进来。从此,“死亡诗社”的成员们在当年基廷聚会的地方和着优美的诗句,扭动起节奏强烈的非洲原始舞蹈,释放着青春生命的激情。
威尔顿学校发生着悄然的变化,麻烦和不幸在这悄然的变化中也随之而来。尼尔参加《仲夏夜之梦》演出遭到父亲的极力阻拦;纳克斯暗恋上名花有主的克莉丝姑娘;“死亡诗社”发表主张招收女生的文章。一切的一切引起诺伦校长的注意。《仲夏夜之梦》演出结束的那天晚上,尼尔用父亲的手枪让自己的灵魂飘向了遥远的天国。
尼尔的死震惊了威尔顿。校方迫于舆论压力,开始调查尼尔自杀的原因。调查结果表明,基廷对于威尔顿开学所发生的事情负完全责任。又是一堂英语课。同学们在诺伦的引导下朗读着伊凡斯·普利查的“鬼话”文章时,基廷前来告别。同学们以站上课桌大声朗读诗歌的庄重形式,目送着脸上荡漾着微笑离开教室的基廷。
角色介绍信息来源
剧照
序号 | 曲目 | 序号 | 曲目 |
1 | Carpe Diem | 5 | The Mosquito Coast |
2 | Neal | 6 | Main Title |
3 | To The Cave | 7 | Building The Barn |
4 | Keating's Triumph | 8 | Wayang Kulit / Death Of A Child / Kwan / Enchantment At Tugu / Kwan's Sacrifice |
• 写在诗社“宝书”扉页上的话来自梭罗的《瓦尔登湖》;基廷老师朗诵的《哦,船长!我的船长!》出自惠特曼的《草叶集》;另外还有莎士比亚的《第18号十四行诗》和拜伦的《她在美中步履姗姗》。
• 导演彼得·维尔选择按照年代顺序拍摄本片,目的在于更好地表现孩子们和基廷老师之间的友谊关系的进展,以及对他与日俱增的敬仰之情。
• 彼得·维尔在悉尼的一所名叫Scots College的私立男子中学读书,影片中很多场景都是再现了学校的风貌,如制服、纪律以及对学校的整体感觉等等。
• 电影拍摄于美国东部的特拉华州,位于安德鲁斯大街的一所寄宿学校。
• 在原著中,基廷老师是死于白血病的,但导演认为影片关注的主体应该是孩子们。
• 连姆·尼森原先是把导演的权利交给Jeff Kanew,但在罗宾·威廉姆斯加盟该片后,使得彼得·维尔成为该片的导演。
• 约翰·基廷这一角色曾经考虑过达斯汀·霍夫曼来扮演。
• 在影片开始不久,我们听见有类似于天鹅飞过发出的叫声,而这些鸟看起来更像是八哥。
• 事实错误:基廷引自惠特曼的诗句引用有误,正确的诗句应该是:“我听见自己无拘无束的叫喊声冲破了世界的顶端。”
• 声音不同步:在命令学生们撕了他们课本上的诗句的时候,基廷的嘴唇运动和他说的话不吻合。
• 时代错误:尽管电影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50年代,但是学生们在用的化学课本“化学:一门现代教程”,是罗伯特·斯默特1987年版本的。
• 时代错误:罗伯特·迪亚尼编撰的诗歌文选“文学:阅读,小说,诗歌,戏剧和散文”,于1986年出版。
• 事实错误:在每次会议的开始引用的梭罗的诗句不正确。
• 时代错误:许多乐器在影片中被错误地使用在了1959年,如玻璃纤维大号、金属鼓架、高音鼓,这些的出现都至少早了20年。
• 约翰·基廷让孩子们站在他的桌子上,他收拾自己的东西准备离开教室,然后是静静地站在他的桌子后面,此时有三个男孩站在他的左边,右边没有人。而在接下来一个拍摄他的桌子的镜头中,可以看见有两个孩子站在左边,两个站在右边。
• 山洞里,当奴旺达在和女孩们说话的时候,他右脸颊上的口红印在不同镜头之间,位置不断变化,口红印的大小也和上一片段的不一样了。
电影剧本根据作者托马斯·舒曼在蒙哥马利·贝尔学院(一所位于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的男子预备学校)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影片中基廷老师的角色灵感来自于康涅狄格大学的英文教授萨缪尔,是作者托马斯·舒曼曾经在蒙哥马利·贝尔学院读书时的老师。电影的另一个灵感来自于詹姆士·希尔顿的小说《再见,基普先生》,该书至少4次被改编成电视剧或电影。
影片从1988年11月14日开拍至1989年1月15日结束,历时两月整。故事虚构了一所位于佛蒙特州的威尔顿预备学院,而影片的实际拍摄地是位于特拉华洲的圣安德鲁学校。
影片截图及获奖原著中故事的结尾,佩里先生控告基廷毒害了内尔的心灵,要求学校赔偿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损失。托德和其他死亡诗社的成员联合起来为基廷老师进行辩护。此时身患白血病的基廷老师病情日益严重,孩子们也被留校察看,最终基廷老师死于白血病,但是却对孩子们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导演更改了原著的结局,更加突出了孩子们的个人成长经历,但他同时表示他希望当时遵循了原著的意思。为了能够更好地捕捉到孩子们之间友谊的微妙发展,以及他们对基廷老师日益增长的敬佩之情,导演特地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拍摄。
拍摄花絮在选演员时,比尔·莫里和达斯汀·霍夫曼都是基廷老师的人选,但是杰夫·凯纽打算执导这部电影后,就让罗宾·威廉斯出演了该角色。事后达斯汀·霍夫曼对罗宾的试镜大为赞扬,认为他一定会比自己演的更加出色。
罗宾·威廉斯饰演一位50年代的英文老师基廷,他热爱文学、爱好诗歌,鼓舞年轻人发挥个性。他尽量收起一贯的搞笑伎俩,但他的即兴幽默已经深深融进基廷老师的教学风格当中,他出色的表演为本片增色不少。
伊桑·霍克饰演一个害羞、缺乏自信的好学生托德,并在片中大放异彩。在采访时他对导演彼得·威尔盛赞有嘉,认为导演对他的事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对导演的第一印象是“他讲话很有意思”,尤其是当时伊桑还没怎么遇到过澳大利亚人,但是他很快明白了导演想要的效果,他也交出了自己完美的答卷。
• 全美首映票房:340456美元
• 全美累计票房:95860116美元
• 海外累计票房:140000000美元
上映国家 | 上映时间 |
美国USA | 1989年6月2日(limited) |
加拿大Canada | 1989年6月2日(多伦多) |
美国USA | 1989年6月9日 |
澳大利亚Australia | 1989年7月20日 |
阿根廷Argentina | 1989年9月21日 |
英国UK | 1989年9月22日 |
西班牙Spain | 1989年11月22日 |
瑞典Sweden | 1990年1月12日 |
法国France | 1990年1月17日 |
荷兰Netherlands | 1990年1月19日 |
西德West Germany | 1990年1月25日 |
奥地利Austria | 1990年1月26日 |
芬兰Finland | 1990年1月26日 |
剧照
公司类型 | 公司名字 | 国家 |
制作公司 | 试金石影片公司 | 美国 |
Silver Screen Partners IV | ||
发行公司 | 华纳兄弟公司 | 法国 |
CBS Television | 美国 | |
Buena Vista Home Entertainment | 日本 | |
Buena Vista Home Entertainment | 荷兰 | |
Buena Vista Home Entertainment | 美国 | |
Buena Vista Home Video | 荷兰 | |
Cinema, The | 日本 | |
Gativideo | 阿根廷 | |
Pioneer LDC | 日本 | |
Touchstone Home Video | 美国 |
信息来源
时间 | 获奖全称 | 所获奖项 | 获奖人 | 结果 |
1989年 | 英国电影摄影师协会 | 最佳摄影奖 | John Seale | 提名 |
1990年 | 最佳原创剧本 | Tom Schulman | 获奖 | |
最佳影片 | Paul JungerWittTony Thomas | 提名 | ||
最佳男主角 | Robin Williams | 提名 | ||
最佳导演 | Peter Weir | 提名 | ||
1990年 | 第47届美国金球奖 | 剧情类最佳影片 | 死亡诗社 | 提名 |
剧情类最佳男主角 | Robin Williams | 提名 | ||
最佳导演 | Peter Weir | 提名 | ||
最佳编剧 | Tom Schulman | 提名 | ||
1990年 | 第43届 | 最佳影片 | Paul JungerWittTony ThomasPeter Weir | 获奖 |
最佳原创电影配乐 | Maurice Jarre | 获奖 | ||
最佳男主角 | Robin Williams | 提名 | ||
最佳导演 | Peter Weir | 提名 | ||
最佳剧本-原创 | Tom Schulman | 提名 | ||
最佳剪辑 | William M. Anderson | 提名 | ||
1990年 | 第43届意大利大卫奖 | 最佳外国电影 | Peter Weir | 获奖 |
最佳外国男演员 | Robin Williams | 提名 | ||
最佳外国导演 | Peter Weir | 提名 | ||
1990年 | 青年艺术家奖 | 最佳影片奖 | 死亡诗社 | 获奖 |
1990年 | 美国编剧工会 | 最佳原创剧本 | Tom Schulman | 提名 |
1990年 | 意大利电影新闻记者协会 | 最佳外国导演 | 彼得·威尔 | 获奖 |
1990年 | 观众奖 | 彼得·威尔 | 获奖 | |
1990年 | 意大利大卫奖 | 大卫奖-最佳外国电影 | 彼得·威尔 | 获奖 |
大卫奖-最佳外国男演员 | 罗宾·威廉姆斯 | 提名 | ||
大卫奖-最佳外国导演 | 彼得·威尔 | 提名 | ||
1990年 | 约瑟夫高原奖 | 最佳外语片 | 死亡诗社 | 获奖 |
1990年 | 美国导演协会 | 最佳电影导演 | 彼得·威尔 | 提名 |
1990年 | 美国铸造学会 | 最佳造型设计 | Howard Feuer | 获奖 |
1990年 | 电影电视音乐奖 | Top Box Office Films | Maurice Jarre | 获奖 |
1991年 | 第16届法国凯撒奖 | 最佳外国电影 | Peter Weir | 获奖 |
1991年 | 阿根廷影展 | 最佳外国电影 | Peter Weir | 提名 |
1991年 | 德国艺术院电影公会奖 | 最佳外国电影 | Peter Weir | 获奖 |
1991年 | Golden Screen,Germany(Golden Screen) | Warner Bros | 获奖 |
电影海报影片9分40秒的开场,由103个镜头组成,其中80%为特写或近景镜头。通过典礼中反复出现的人物动作和表情,为观众营造出学校所特有的严肃呆板的气氛。典礼结束,人物开始走动,镜头也不再像之前一样固定。通过人物和镜头的综合运动,剧情发展到宿舍内部阶段,镜头语言已经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精辟的对话,剧作的功力得以展现。整部电影充满张力诗意和激情。模式化的教育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影片所讲述的不仅仅是这样的现实,更多的是反映出学生们对自主学习的向往,影片的结尾,导演将镜头从基丁的裤下穿过,看见了学生们骄傲地站在课桌上,这才是精神的胜利。(金鹰娱乐评)
本文发布于:2022-11-04 09:15: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270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