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病在西藏、四川、云南、山西等省区为害柳(Salix)、杨(Populus)以及云杉(Picea)等树种。在西藏常见于人工栽植的墨竹柳(S.maizhokunggarensis)、大红柳(S.cheilophila var.microstachyiodes)和九曲柳上。当地乡土树种黑柳(S.nigra)、竹柳和左旋柳(S.paraplesia var.Subintegra)上也偶有发生。发病多在树势衰弱的立木树干上,或在其伤口处,少数在伐桩上,引起白色腐朽。病树常因大风造成风折或风倒,并导致次期性害虫或其他腐朽菌为害。
菌为该病由北方迷孔菌(白迷孔菌)[Daedalea borealis(Fr.)Quel.]引起。菌盖无柄至近有柄,3~6cm×4~8cm,厚8~15mm,白色,有绒毛,干后变硬,菌盖表面呈放射状细纵褶;菌肉白色微带黄,厚5~10mm;菌管白色,长3~5mm,管口多角形至弯曲,每毫米3个;孢子光滑,无色,6~7μm×4μm。
柳树立木腐朽病病程较长,它的发生与柳树受冻害和日灼伤害有密切关系,在西藏特殊的高原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尤其突出。一般向阳一面的树干或干基部由于温差变化剧烈易遭低温冻害或日灼伤,为病菌从伤口侵染创造了条件。腐朽通常从侵染点周围开始,向上、下发展蔓延,造成边材和心材腐朽。此外,由于人、畜或各种机械损伤较严重的部分,也会成为该病菌侵染发病的诱因。由于湿度(通常70%~80%)是腐朽菌发育所需条件,而西藏一般湿度较低,如拉萨平均相对湿度仅45%,即使地处藏东南林区海拔相对较低、湿度较高的林芝(海拔3000m)、波密(海拔2750m)其年平均相对湿度也只分别为63%和69%,所以限制了柳树立木腐朽发展的速度。但栽植在河旁、沟渠边或水塘四周的柳树,其立地环境的水湿条件优越,若种植较密则腐朽率就高,病情亦重。致病的白迷孔菌经过一定的发育时期后就产生子实体,担子果散放出来的大量成熟孢子可随气流传播,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若达到柳树伤VI,就可能引起新的侵染为害发生柳树腐朽。
针对西藏地区特点,对于柳树立木腐朽病的防治应着重于柳树树干向阳挡风面的蔽荫和温度调节,避免剧烈温差变化造成日灼或冻伤。具体措施是每年都需对树干涂白。加强管理,尤其对水塘、沟河边或种植较密的柳树林要进行合理的疏伐和修枝整形。对砍除或修剪的伤口可用:粘土+石灰+牛粪+水拌合后作涂伤保护。禁止在柳树林卡内放牧以避免造成伤口。对已严重病腐的立木应砍除并挖去树桩集中连同收集树干上的子实体一并烧毁。
本文发布于:2022-11-04 04:08: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256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