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情歌赏析,藏传佛教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上师情歌,此刻,我气喘吁吁一级又一级地登上那漫长的石阶,走进布达拉神殿,指尖,再一次触摸到他如诗般的灵魂。他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他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阿烟,双子座女生。新生代作家。钟爱文字、旅行与美食。一个宛如生在古代的女子,总是沉醉在氤氲的古典忧愁与美丽中,从汉唐到明清,在书的海洋里游走于每个时空。比自己的作品开朗,却没有自己的文字清醒。相信承诺,相信爱情,相信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尘世走笔,只为寻找心灵的宁静。
序一 他想要的和凡人没什么两样
序二 仓央嘉措其诗
壹 在那东山顶上
恰似东山山上月
意外娉婷忽见知
目光流转少年时
莫言破晓我归来
此后思君空断肠
烦君刻画相思去
名门娇女态翩翩
思量昔日天真处
贰 莫问是劫是缘
卿如不死定常来
入山和汝断红尘
已恨桃花容易落
心箭如何挽得回
一入侯门似海深
无边春色一时回
一事寒心留不得
就中难测是深情
叁 若非死别,决不生离
情到浓时起致辞
无奈此心狂未歇
情缘虽尽莫咨嗟
黄蜂散尽花飞尽
即生成佛有何难
新月才看一线明
又到佳期第二回
肆 最好不相见
第一最好不相见
不负如来不负卿
为卿憔悴欲成尘
不能调伏枕边人
玉树临风一少年
临别叮咛缓缓行
有情渡口舟
难灭情人一片心
伍 美丽的错误—那些以讹传讹的“伪”仓央嘉措作品
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
第一最好不相见
见与不见
看得见你的地方
陆 仓央嘉措情歌(精选)
序一
他想要的和凡人没什么两样
一直在思考生与死的意义,有人说生下来,活下去,这就是生活。有人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也有人说,人活着总要有那么一些信仰……
太多的解答困惑了众生。
人活着,总该有点什么东西,这东西无关信仰,却是你心里想要的。穿越尘埃,追溯时光300年,抛开心中浮华,用最纯净的心去审视一个人,也许对于生命,对于灵魂的信仰,才会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
此刻,我气喘吁吁一级又一级地登上那漫长的石阶,走进布达拉神殿。指尖,再一次触摸到他如诗般的灵魂。
他是仓央嘉措,也是宕桑汪波。
离经叛道。迷失菩提。太多流言者匆匆为他下了定义。
一个少年,着了世俗的衣饰,行走在拉萨的街市。会把酒言欢,会喜怒无常,遇上喜欢的女子自然欢喜无限,见不到所爱的人亦会苦恼感慨。
莫怪!
他想要的和凡人没什么两样。
他要选择自己的人生;他要体验世间浩大,生离死别;他要享受得到,承受失去;他要感受拿起,方才懂得放下。
“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是啊,世间有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情,没有什么方式可以让他不辜负佛的指示,又可以做一个真正的自己,不迷失本性。
仓央嘉措的这条路走得真是太艰难。生生世世,宁受无量生死,无数轮回,才换得回归自己,灵魂涅槃。
当生命全部回到最初,你该明白,其实人也好,活佛也好,在人生这条漫长的路上,我们都是一样的。
仓央嘉措想要的也无非如此—像所有的人一样,生老病死,爱恨憎。
序二
仓央嘉措其诗
在古老的民族,遥远的年代,仓央嘉措的诗传遍了每一片土地,惊醒了每一朵白云。人们口中传诵的都是他嘴角最美的吟唱,仿如天籁之音冲破苍穹,心中只剩下一方净土。
他们把他的诗收集在一起,有人称仓央嘉措的诗歌为情歌,有人则说那是圣歌。究竟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误传的,到现在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证实。但笔者认为,“情歌”也好,“圣歌”也罢,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仓央嘉措的诗可以给我们带来心灵的慰藉,让我们内心清明,懂得人生的悲欢离合。那么,仓央嘉措的诗,究竟有什么魔力呢?为什么几百年间,他的诗歌可以在人们口中竞相传诵,令人口齿留香?
纵览仓央嘉措全诗,你不难发现以下几点:
从格律上来看,仓央嘉措的诗歌采取的是当地民歌的形式。除少数六句、八句诗之外,多数都为四句诗,每句六个音节,两个音节一停顿,简单来说就是四句六音节三顿。这样的诗,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从内容上来看,仓央嘉措的诗歌多描写当地的风俗民情,以普通老百姓的视角来观看这个世界。在他的诗歌里,有男欢女爱,如“邂逅相遇的情人,是肌肤皆香的女子”;有田间劳作,如“去年种下的幼苗,今岁已成为禾束”;有自然趣事,如“柳树爱上了小鸟,小鸟爱上了柳树”。可谓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同时,仓央嘉措的诗歌活泼生动、易于理解。仓央嘉措所在的时代为清朝初期,在那样的年代,“文人诗”非常流行。所谓“文人诗”,即“阳春白雪”,语句优美,善用典故、隐喻,这种文体深受上层阶级和知识分子欢迎,但大多数没有文化的普通老百姓根本无法理解。而仓央嘉措的诗歌语言活泼生动、清新简洁、通俗易懂,更接近于“下里巴人”,在当时的藏族诗歌中独树一帜,因此在藏族民间广为流传。
而从诗歌的艺术手法来看,仓央嘉措的诗歌深得《诗经》及古代乐府诗的精髓,灵活运用了比兴、白描等手法,一方面使诗歌语言优美、句式流畅,另外一方面也使得诗歌这个本身比较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而形象,这进一步加深了普通人民对于诗歌的理解。
我想,除却仓央嘉措的传奇身份之外,如此雅俗共赏、简单自然的风格才是令他的诗歌得以广泛流传的最重要的原因。
而这种广泛流传并不仅仅局限于当时,甚至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有无数的学者在研究着仓央嘉措这个传奇的存在,而对其诗歌的翻译更是不胜枚举。
由于版本众多,笔者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仅选择三部较为经典、广受好评的作品来简单介绍分析。
这三个版本的作者分别是于道泉、曾缄和刘希武。
如果,人生真的有转世之说,我愿意把他们看作是仓央嘉措的三生三世。人若花,有开有落,终有一天零落成泥碾作尘,但人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却如花香,历久弥新。关于仓央嘉措,我们应该感谢这三个人,因为正是他们用尽一生绽放,我们才能在现在的世界,还能看到仓央嘉措的人生。
第一生,于道泉。他是最接近仓央嘉措清明佛心的那个人。像一朵芙蕖,水面清圆,亭亭临风而举。他的翻译采用自由体白话文形式,与仓央嘉措本身的藏族民歌形式接近,语言清新朴素,让人读完心情为之清爽。那是盛开于绿塘之中,一池污泥养就的清风明月般的淡雅,清风吹过,吹散心中愁绪。加之于道泉先生乃是逐字逐句翻译,因此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仓央嘉措诗歌的原汁原味。循着他的踪迹,你会距离仓央嘉措越来越近。不仅如此,先生还将自己没有弄明白的地方标注了出来,这给后来的研究者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第二生,曾缄。他是最大程度上升华了仓央嘉措诗歌的那个人。他的诗,像一季的桃花,桃之夭夭,明艳清丽。仿佛暮春的烟雨微微中,你穿越花海,捡拾落在书页中的片片花瓣,虽哀婉却动人。他的诗,采用的是七言绝句的文体。1939年,映入人们的眼帘。曾缄的版本语言华美清丽,感情深厚浓重,将仓央嘉措原本自由奔放的“下里巴人”转而化之为“阳春白雪”,诗中大量使用古代汉文化特有的典故和隐喻,意境悠远,在众版本中评价甚高。不过,这样的翻译方式虽然在某些方面升华了作品,但同时也失去了仓央嘉措诗歌本身特有的质朴、天然的韵味。加上曾缄并不懂得藏语,他的翻译是在于道泉版本上的二次创作,诗歌中融入了很多个人的经历和感悟,因此既是升华,又是改造。
第三生,刘希武。他是最坚持自我,却在诗歌气息上与仓央嘉措最相仿的人。他的诗,像是早晨推开窗户,“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人人都能欣赏的美丽,却留着小小的刺,守着内心的小孤傲。刘希武的翻译,采用的是古体五言绝句形式,同样于1939年面世。五言绝句起源于汉乐府。汉乐府多为民歌,风格清新朴素,在修辞手法上多采用比拟、起兴等手法。刘希武的诗歌在文体上拟“阳春白雪”的优雅气息,在内容上着眼于“下里巴人”的民歌风味,与仓央嘉措的诗歌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可以说是很好地保留了仓央嘉措诗歌清新质朴、感情饱满的精髓。但在刘希武的版本中只有60首诗,其余他没有翻译的6首都带有很明显的宗教色彩。刘希武本人认为仓央嘉措:“酣醉于文艺而视尊位如敝屣,其与南唐李煜何以异?”不认同,那就不翻译,也许这就是他的小孤傲。
无论这些汉译本是否完全反映出了仓央嘉措创作时的心理,是否体现出了仓央嘉措诗歌本身的精髓,他们的研究和创作无疑都为仓央嘉措诗歌的研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仓央嘉措诗歌的研究者萧蒂岩先生就说得非常好:“我的这一整套新思想和那一系列文章,虽然还没得到一致的承认,但无疑还是与情歌论相对立的一家之言,至少别开了生面,活跃了论坛,把‘百家争鸣’落到了实处,对进一步研究仓央嘉措其人其诗起到了促进作用。”
研究的意义也正在于此,文化交流从来不求一枝独秀,而贵在百花齐放。我们应该庆幸,他们用自己的绽放,还原了仓央嘉措不一样的三段精彩绝伦的人生。
本文发布于:2022-11-03 18:57: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235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