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贿赂

更新时间:2022-11-03 16:30:26 阅读: 评论:0

人情贿赂

由于一些公认的名校入学资格成为稀缺资源,要想获得此类资源常常需要相应的社会关系以及高额择校费。因此教育资源提供型的“软贿赂”比较突出。有个别行贿方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直接替受贿方交纳择校费,也有个别行贿方不是用权钱交易,而仅凭人情关系为对方进行教育方面的帮助。

北京某公司业务经理王某,希望从主管项目审批工作的某国有单位领导张某处获得相应的业务机会。在得知张某的孩子面临升学的情况后,王某通过自己的关系成功帮助张某的孩子进入名校就读,使张某节省了十余万元的择校费用。而王某所在公司也“如愿”获得了一些项目。

由于刑法中对国家工作人员收受好处的形式仅界定为“财物”,所以王某利用自己的人情关系帮助张某的孩子到名校就读这一情况就无法界定为受贿犯罪。

反腐专家、中央党校教授林喆认为:“这也是一种受贿,受贿包括实物、财物和其他各种好处。只要有人从中获得利益,这种利益是可以计算的,就是受贿行为。通过这种贿赂给对方带来好处,看上去没有物,实际上最后带来的一定是物的形式,也就是实际利益。从这一点上来讲,无论是‘硬贿赂’还是‘软贿赂’,都必须加以否定。”

人脉贿赂

一些国有企业由于历史和经济实力等原因,在某一行业或领域往往居于领先地位,这些企业的领导,其工作经历和工作能力往往也处于此行业的领先水平。这些领导退休后,在不违反相关任职规定的前提下,可以成为其他企业需要的人才,但这种理由往往被利用,成为国家工作人员离职后收受好处的“挡箭牌”。

赵某为某资源行业国有公司的地区主管,享有工程审批权。赵某在任时,某公司在其“帮助”下取得了不少工程项目。赵某离任后,该公司一次性支付给赵某100万元。对于这笔钱的“属性”,双方一致表示该笔资金是聘用赵某作为公司副总的“定金”,并强调赵某属于行业顶尖人才,为了防止其离任后被其他公司聘用,才会支付巨额定金,公司与赵某之间也签署了相应的聘用合同。

由于没有发现该公司与赵某之间存在对赵某离职后收取好处进行约定的相关证据,最终检察机关不得不对这一案件做了撤案处理。

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有关司法解释中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之前或者之后,约定在其离职后收受请托人财物,并在离职后收受的,以受贿论处。

法律完善

针对林林总总的“软贿赂”行为,林喆认为,“腐败者的受贿方式在不断变化,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腐败行为万变不离其宗,本质上还是老一套,只不过表现形式有所变化。在反腐败过程中,要看穿腐败的本质,然后加以惩治,并且在相关的法律上加以补充”。

针对检察机关提出的,在查办“软贿赂”案件中遇到的问题,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建议:“未来要研究关于腐败犯罪的条款,把一些苛刻的条件降低。”

比如按照新加坡的法律,如果贿赂罪名成立的话,只要是受贿者收到好处,法律并不要求你要证明为对方谋取了正当或不正当利益,其中甚至规定,不管你有没有能力、是否给对方谋取了利益,只要收了钱或者给了钱,那么贿赂罪就成立。”

本文发布于:2022-11-03 16:30: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232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软贿赂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