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色就是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相适应的色彩。它有利于动物猎捕食物和保护自己。如生活在青草里的蚱蜢为绿色,生活在枯草里的蚱蜢为黄褐色。变色蜥蜴的色彩会适应环境而发生变化。还有些动物的体色会发生季节性变化。如鼬鼠,通常被毛棕色,腹部白色,到冬季在积雪区域被毛则变成白色,称为貂。
适应色是一种与环境混成一体,能增加动物生存概率的色彩和图案。动物体与栖息场所的颜色、花纹相似,有利于避敌、猎食。这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动物的一种适应性表现。如生活在水中的鲤鱼,体背面呈黑灰色与水底暗色相似;腹面银白色与明亮的天空相似,因此难以被捕食者发现。生活在森林或浓密植被下层的猩猩、长臂猿等带暗色,生活在开阔地区热带草原的非洲象、袋鼠、鸵鸟等略带灰色,沙漠地带的骆驼和沙鼠等多呈沙黄色,在寒带冰雪地如苔原中生活的北极狐、雪兔、白鸮和雷鸟则呈白色。
许多动物斑纹也是好的 适应色,如虎和梅花鹿等白天静静地隐蔽在明暗相当的树荫草丛下,由于图案与环境相似,也就不易被发觉。昆虫的适应色以英国的桦尺蛾最为著名,它有黑色型与白色型两个变种,白色型是自然界占优势的正常类型,停息在长满地衣的树干上,由于体色与环境一致,被保存下来;而黑色型则目标显著,容易被食虫鸟所捕食,所以黑色型在非工业区已被陶汰。
19世纪中期开始,黑色型在工业中心周围愈来愈常见,而白色则逐渐减少。到了20世纪,工业区的烟灰使地衣不能在树干上生长,树干呈暗黑色,由于黑色型的体色与环境一致,故种群不断扩大,白色型由于不适应环境而逐渐被鸟类捕食。工业污染对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使 一些生物逐渐消亡,它启示人类要重视环境保护。人类在应用保护色方面已取得许多经验,如军队穿绿色服装与草地、森林的背景色相似,就是利用适应色来伪装士兵;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披上白色的外衣,又利于目标的隐蔽。
适应色的形式多种多样:
(1)水母、海鞘等水生生物的躯体近乎透明,能巧妙地隐身于水域中。
(2)北极熊的白色皮毛与冰天雪地的环境十分协调,许多鱼类背部颜色深,腹部颜色浅,从上看,与水底的背景相似,向上看却又象天空。
(3)分割色也是一种适应色,如虎、豹、长颈鹿、斑马等身上都有鲜艳的花纹,在光暗而斑驳的周围环境配合下,能使其轮廓变得模糊不清。
(4)某些比目鱼和蜥蜴能随着背景的变化而改变体色,借以保持和环境的协调,安乐蜥的体色改变由内分泌控制,而避役的色素细胞则由神经系统控制。适应色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经过长期协同进化而逐步形成的。对螳螂的观察表明,当他们处于与自己体色相似的背景中时,比在与体色不一致的背景中被天敌消灭的机会要小3倍。
适应色和拟态现象都表现为与环境色彩相似,不易被识别,适应色表现为与环境色彩相似,这里的“环境色彩”应是环境中主要的占优势的色彩,如春夏的草坪是绿色,冬天的雪地是白色;拟态是与环境中某种生物或非生物相似,而这种生物或非生物的颜色等特征并不一定在环境中占优势,并非主要色彩,适应色则与运动状态基本无关,如枯叶蝶停息在树枝上的模样像枯叶,“停息”状态才像枯叶,一旦飞舞起来就不像了而我们捕捉昆虫也许都有这种体验:有时看到昆虫由这里飞向另一个地方,但马上在另一个地方搜寻,却不能立即找到。
按照达尔文的解释,生物的适应色、警戒色和拟态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生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形成了形形色色功能不同的适应色。如枯叶蝶,它们停息在树枝上,象一片片枯树叶,行人常把它当作枯叶,当人们用手碰它时,它却一抖身体,向空中飞去了,并不象枯叶那样飘落到地上。尺蠖和竹节虫的身躯,与枯叶蝶有异曲同工之妙。尺蠖歇息在树枝上,粗粗一看,宛如树枝。竹节虫体态如同竹节,停留在竹枝上,也叫人难以分辨。这种拟态怎么来的呢?枯叶蝶的祖先原是不尽相同的,有的象枯叶,有的不大象枯叶。象枯叶的个体,不易被天敌发现,不大象枯叶的个体,常被天敌吃掉,这样,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繁殖、变异,定向性更明显,枯叶蝶更象枯叶。
本文发布于:2022-11-03 16:1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231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