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一般由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组成,如棉花、桃豌豆等植物的叶,这三部分都具有的称为完全叶。而缺少其中任何一部分或两部分的叶称为不完全叶,如甘薯、油菜、向日葵等的叶缺少托叶;烟草、莴苣等的叶缺少叶柄和托叶;还有些植物的叶甚至没有叶片,只有一扁化的叶柄着生在茎上,称为叶状柄,如台湾相思树等。
禾本科植物的叶与一般植物的叶不同,它由叶片和叶鞘两部分组成。叶片线形或带形,为纵行平行脉序。叶鞘狭长而抱茎,具有保护,支持和输导的作用
叶[植物的六大器官之一]叶片的表皮由一层排列紧密、无色透明的细胞组成。表皮细胞外壁有角质层或蜡层,起保护作用。表皮上有许多成对的半月形保卫细胞。
位于上下表皮之间的绿色薄壁组织总称为叶肉,是叶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其细胞内含有大量的叶绿体。大多数植物的叶片在枝上取横向的位置着生,叶片有上、下面之分。上面(近轴面、腹面)为受光的一面,呈深绿色。下面(远轴面、背面)为背光的一面,为淡绿色。因叶两面受光情况不同,两面内部的叶肉组织常有组织的分化,这种叶称为异面叶。
叶片切面图许多单子叶植物和部分双子叶植物的叶,取近乎直立的位置着生,叶两面受光均匀,因而内部的叶肉组织比较均一,无明显的组织分化,这样的叶称等面叶,如玉米、小麦、胡杨。在异面叶中,近上表皮的叶肉组织细胞呈长柱形,排列紧密整齐,其长轴常与叶表面垂直,呈栅栏状,故称栅栏组织,栅栏组织细胞的层数,因植物种类而异,通常为1~3层。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含叶绿体较少,形状不规划,排列疏松,细胞间隙大而多,呈海绵状,故称海绵组织。
叶柄是叶片与茎的联系部分,其上端与叶片相连,下端着生在茎上。通常叶柄位于叶片的基部。少数植物的叶柄着生于叶片中央或略偏下方,称为盾状着生,如莲、千金藤。叶柄通常呈细圆柱形、扁平形或具沟漕。
托叶是叶柄基部、两侧或腋部所着生的细小绿色或膜质片状物。托叶通常先于叶片长出,并于早期起着保护幼叶和芽的作用。托叶一般较细小,形状、大小因植物种类不同差异甚大。
在有些植物中,托叶的存在是短暂的,随着叶片的生长,托叶很快就脱落,仅留下一个不为人所注意的着生托叶的痕迹(托叶痕),称为托叶早落,如石楠的托叶。有些植物的托叶能伴随叶片在整个生长季节中存在,称为托叶宿存,如茜草、龙芽草叶柄基部有一对叶片状的托叶始终存在。
高等植物中主要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等,它们的比例和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形成了叶子的颜色。
大多数植物的叶子含叶绿素最多,因此它们是绿色的。但也有些植物的叶子是其他颜色,如天麻、秋海棠的叶是红色的,这是因为它们的叶片中除含叶绿素外,还有类胡萝卜素或藻红素的缘故。花青素能使叶片变红。当秋天来临时,枫树、槭树、乌桕树、黄栌树等的叶因花青素的存在都会变得特别红。此外,大多数绿叶到了秋天会变色,那是因为秋天的来临,叶茎逐渐干枯,叶片中的叶绿素越来越少,树叶便由绿色变成黄色、红色或褐色,最终飘落。
生长旺盛的叶子大都是碧绿的,衰老的叶子就变得枯黄了。黄栌、枫树等的绿叶,到了秋天竟变成猩红色,而紫鸭跖草的叶子终年都是紫色的。叶子里除了含有绿色的叶绿素以外,还含有橙黄色的胡萝卜素和黄色的叶黄素。通常情况下,叶绿素的含量最多,其他色素的含量少,其他颜色完全被绿色掩盖住了。叶子就显出绿色来。不过,叶绿素也有个弱点,那就是容易被破坏。到了秋天,叶绿素忍受不了气温一天天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叶绿素在叶子里分解、消失得很快,而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则比较稳定,它们终于在秋天“重见天日”了。秋天叶子变黄,就是这个原因。黄栌和枫树等的叶子,则另有独特的本领:在气温下降,叶绿素分解、消失的时候,叶子里面的糖分大量地转变成红色的花青素,于是叶子就变红了。一到深秋,漫山遍野的红叶,煞是好看。古诗甚至赞誉它是“霜叶红于二月花”。至于紫鸭跖草、红苋等植物,叶子里面的花青素始终占优势,完全遮盖了其他色素的颜色,所以它们常年都是紫红色的。
1.叶片:叶片的形状,即叶形,类型极多,就一个叶片而言,上端称为叶端,基部称为叶基,周边称为叶缘;贯穿于叶片内部的维管束则为叶脉,这些部分亦有很多变化。
(1)叶形:即叶片的全形或基本轮廓,常见的有:
叶形倒宽卵形:长宽近相等,最宽处近上部的叶形(如玉兰)。
圆形:长宽近相等,最宽处近中部的叶形(如莲)。
宽卵形:长宽近相等,最宽处近下部的叶形(如马甲子)。
倒卵形:长约为宽的1.5-2倍,最宽处近上部的叶形(如栌兰)。
椭圆形:长约为宽的1.5-2倍,最宽处近中部的叶形(如大叶黄杨)。
卵形:长约为宽的1.5-2倍,最宽处近下部的叶形(如女贞)。
倒披针形:长约为宽的3-4倍,最宽处近上部的叶形(如鼠曲草)。
长椭圆形:长约为宽的3-4倍,最宽处近中部的叶形(如金丝梅)。
披针形:长约为宽的3-4倍,最宽处近下部的叶形(如柳)。
线形:长约为宽的5倍以上,最宽处近中部的叶形(如沿阶草)。
剑形:长约为宽的5倍以上,最宽处近下部的叶形(如石菖蒲)。
至于为其它形状的,尚有三角形、戟形、箭形、心形、肾形、菱形、匙形、镰形、偏斜形等。
叶端(2)叶端:即叶片的上端。常见的有:芒尖:上端两边夹角小于30”,先端尖细的叶端(如知母、天南星)。
骤尖:上端两边夹角为锐角,先端急骤趋于尖狭的叶端(如艾麻)。
尾尖:上端两边夹角为锐角,先端渐趋于狭长的叶端(如东北杏)。
渐尖:上端两边夹角为急角,先端渐趋于尖狭的叶端(如乌桕)。
锐尖:上端两边夹角为锐角,先端两边平直而趋于尖狭的叶端(如慈竹)。
凸尖:上端两边夹角为钝角,面临无端有短尖的叶端(如石蟾蜍)。
钝形:上端两边夹角为钝角,先端两边较平直或呈弧线的叶端(如梅花草)。
截形:上端平截,即略近于平角的叶端(如火棘)。
微凹:上端向下微凹,但不深陷的叶端(马蹄金)。
倒心形:上端向下极度凹陷,而呈倒心形的叶端(如马鞍叶羊蹄甲)。
叶基(3)叶基:即叶片的基部。常见的有:楔形:基部两边的夹角为锐角,两边较平直,叶片不下延至叶柄的叶基(如枇杷)。
渐狭:基部两边的夹角为锐角,两边弯曲,向下渐趋尖狭,但叶片不下延至叶柄的叶基(如樟树)。
下延:基部两边的夹角为锐角,两边平直或弯曲,向下渐趋狭窄,且叶片下延至叶柄下端的叶基(如鼠曲草)。
圆钝:基部两边的夹角为钝角,或下端略呈圆形的叶基(如蜡梅)。
截形:基部近于平截,或略近于平角的叶基(如金线吊乌龟)。
箭形:基部两边夹角明显大子平角,下端略呈箭形,两侧叶耳较尖细的叶基(如慈菇)。
耳形:基部两边夹角明显大子平角,下端略呈耳形,两侧叶耳较圆钝的叶基(如白英)。
戟形:基部两边的夹角明显大于平角,下端略呈戟形,两侧叶耳宽大而呈戟刃状的叶基(如打碗花)。
心形:基部两边的夹角明显大子平角,下端略呈心形,两侧叶耳宽大圆钝的叶基(如苘麻)。
偏斜形:基部两边大小形状不对称的叶基(如曼陀罗)秋海棠)。
(4)叶缘:即叶片的周边。常见的有:
全缘:周边平滑或近于平滑的叶缘(如女贞)。
睫状缘:周边齿状,齿尖两边相等,而极细锐的叶缘(如石竹)。
齿缘:周边齿状,齿尖两边相等,而较粗大的叶缘(如Nying麻)。
细锯齿缘:周边锯齿状,齿尖两边不等,通常向一侧倾斜,齿尖细锐的叶缘(如茜草)。
锯齿缘:周边锯齿状,齿尖两边不等,通常向一侧倾斜,齿尖粗锐的叶缘(如茶)。
纯锯齿缘:周边锯齿状,齿尖两边不等,通常向一侧倾斜,齿尖较圆纯的叶缘(如地黄叶)。
重锯齿缘:周边锯齿状,齿尖两边不等,通常向一侧倾斜,齿尖两边两边亦呈锯齿状的叶缘(如刺儿菜)。
曲波缘:周边曲波状,波缘为凹凸波交互组成的叶缘。(如茄)。
凸波缘:周边凸波状,波全为凸波组成。(如连钱草)。
凹波缘:周边凹波状,波缘全为凹波组成,(如曼陀罗)。
(5)叶脉:即叶片维管束所在处的脉纹。常见的有:
二岐分枝脉:叶脉作二歧分枝,不呈网状亦不平行,通常自叶柄着生处发生(如银杏)。
掌状网状脉:叶脉交织呈网状,主脉数条,通常自近叶柄着生处发出(如八角莲)。
羽状网状脉:叶脉交织呈网状,主脉一条,纵长明显,侧脉自主脉两侧分出,井略呈羽状(如马兰)。
辐射平行脉:叶脉不交织成网状,主侧脉皆自叶柄着生处分出,而呈辐射走向(如棕榈)。
羽状平行脉:叶脉不交织成网状,主脉一条,纵长明显,侧脉自主脉两侧分出,而彼此平行,并略呈羽状
(如姜黄)。
弧状平行脉:叶脉不交织成网状,主脉一条,纵长明显,侧脉自叶片下部分出,并略呈弧状平行而直达先端
(如宝铎草)。
直走平行脉:叶脉不交织成网状,主脉一条,纵长明显,侧脉自叶片下部分出,并彼此近于平行,而纵直延伸至先端
(如慈竹)。
2.叶柄:为着生于茎上,以支持叶片的柄状物。叶柄除有长、短、有、无的不同外,主要有:
(1)基着:即叶柄上端着生于叶片基部边缘(马兰)。
(2)盾着:即叶柄上端着生于叶片中央或略偏下方(如莲)。
3.托叶:为叶柄基部或叶柄两侧或腋部所著生的细小绿色或膜质片状物。托叶通常先于叶片长出,并于早期起着保护幼叶
和芽的作用。托叶的有无,托叶的位置与形状,常随植物种属而有不同,因此亦为中草药鉴定时需要给予适当
注意的形态特征之一。常见的托叶有:
(1)侧生托叶:为着生于叶柄基部两侧,不与叶柄愈合成鞘状的托叶(如补骨脂)。
(2)侧生鞘状托叶:为着主于叶柄基部两侧,并与叶柄愈合形成叶鞘及叶舌等的托叶(如慈竹)。
(3)腋生托叶:为着生于叶柄基部的叶腋处,但不与叶柄愈合的托叶(如辛夷)。
(4)腋生鞘状托叶:为着生于叶柄基部的叶腋处,而托叶彼此愈合成鞘伏并包茎的托叶(如何首乌)。
叶的叶片在演化过程中,有发生凹缺的现象,这种凹缺,称为缺裂。缺裂通常是对称的。常见的缺裂有:
1.掌状浅裂:为叶片具掌状叶脉,井于侧脉间发生缺裂,但缺裂未及叶片半径1/2的(如瓜木)。
2.掌状深裂:为叶片具掌状叶脉,并于侧脉问发生缺裂,但缺裂已过叶片半径1/2的(如黄蜀葵)。
3.掌状全裂:为叶片县掌状叶脉,并于侧脉间发生缺裂,且缺裂已深达叶柄着生处的(如大麻)。
4.羽状浅裂:为叶片具羽状叶脉,并于侧脉间发生缺裂,但缺裂未及主脉至叶缘间距离1/2的(如苣荬菜)。
5.羽状深裂:为叶片具羽状叶脉,并于侧脉间发生缺裂,但缺裂已过主脉至叶缘间距离1/2的(如荠菜)。
6.羽状全裂:为叶片具羽状叶脉,并于侧脉间发生缺裂,但缺裂已深达主脉处的(如水田碎米荠)。
此外,在羽状缺裂中,如缺裂后的裂片大小不一,呈间断交互排列的,则为间断羽状缺裂;如缺裂后的裂片向下方倾斜,并呈倒向排列的,则为倒向羽状缺裂;如缺裂后的裂片,又再发生第二次或第三次缺裂的,则为二回或三回羽状缺裂。
叶柄上只着生一个叶片的称为单叶,叶柄上着生多个叶片的称为复叶。复叶上的各个叶片,称为小叶,小叶以明显的小叶柄着生于主叶柄上,并呈平面排列,小叶柄腋部无芽,有时小叶柄一侧尚有小托叶。复叶是由单叶经过不同程度的缺裂演化而来的(如无患子初生叶为全缘单叶,稍后为羽状缺裂单叶,最后则完全成为羽伏复叶)。已发生缺裂的各个叶片部分称为裂片,此时各个裂片下尚无小叶柄的形成,所以这种尚无小叶柄的各种不同程度的缺裂叶仍是单叶而不是复叶。复叶具有多个小叶,但在一些种类(如宜昌橙)其小叶有简化成一枚的趋向,这种只有一枚小叶的简化复叶,称为单身复叶。单身复叶是柑桔属植物的特征。复叶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
1.三出掌状复叶:系由具掌状叶脉的单外演化而来,有小叶3片(如酢浆草)。
2.五出掌状复叶:亦由具掌状叶脉的单叶演化而来,有小叶5片(如牡荆)。
3.七出掌状复叶:亦由具掌状叶脉的单叶演化而来,有小叶7片(如天师栗)。
4.一回羽状复叶:系由羽状叶脉的单叶演化而来,即通过普通缺裂一次形成)依小叶的奇数或偶数,
以及小叶的数目又有:
(1)一回偶数羽状复叶:即一回羽状复叶的小叶片为偶数,也就是顶端小叶为2枚的一回羽状复叶(如决明)。
(2)一回奇数羽状复叶:即一回羽状复叶的小叶片为奇数,也就是顶端小叶为1枚的一回羽状复叶(如月季)。
(3)一回三出羽状复叶:即一回羽状复叶的小叶片只有3枚的一回羽状复叶(如截叶铁扫帚)。
5.二回羽状复叶:亦由具羽状叶咏的单叶演化而来,即通过普遍缺裂二次形成,亦有偶奇之分。
(1)二回偶数羽状复叶:即小叶片为偶数,也就是顶端小叶为2枚的二回羽状复叶(如山合欢)。
(2)二回奇数羽状复叶:即小叶片为奇数、也就是顶端小叶为1枚的二回羽状复叶(如丹参)。
6.三回羽状复叶:亦由具羽状复叶的单叶演化而来,即通过普遍缺裂三次形成(如唐松草)。
7.多回羽状复叶:亦由具羽状叶脉的单叶演化而来,即通过普遍多次缺裂形成(如茴香)。
常见的有以下类型:
1. 革质:即叶片的质地坚韧而较厚(如枸骨)。
2. 纸质:即叶片质地柔韧而较薄(如毛蒟)。
3. 肉质:即叶片的质地柔软而较厚(如马齿苋)。
4. 草质:即叶片的质地柔软而较薄(如薄荷)。
5. 膜质:即叶片的质地柔软而极薄(如麻黄)。
叶的变态植物的叶因种类不同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常产生很多变态,常见的变态有:1.叶柄叶:即叶片完全退化、叶柄扩大呈绿色叶片状的叶,此种变态叶,其叶脉与其同科植物的叶柄及叶鞘相似,
而与其相应的叶片部分完全不(如阿魏、柴胡)。
2.捕虫叶:即叶片形成掌状或瓶状等捕虫结构,有感应性,遇昆虫触动,能自动闭合,表面有大量能分泌消化液以腺毛或腺体(如茅膏菜)。
3.革质鳞叶:即叶的托叶、叶柄完全不发育,叶片革质而呈鳞片状的叶,通常被覆于芽的外侧,所以又称为芽鳞
(如玉兰)。
4.肉质鳞叶:即叶的托叶、叶柄完全不发育,叶片肉质而呈鳞片状的叶(如贝母)。
叶的变态5.膜质鳞叶:即叶的托叶、叶柄完全不发育,叶片膜质而呈鳞片状的叶(如大蒜)。6.刺状叶:即整个叶片变态为棘刺状的叶(如豪猪刺)。
7.刺状托叶:即叶的托叶变态为棘刺状,而叶片部分仍基本保持正常的叶(如马甲子)。
8.苞叶:即叶仅有叶片,而着生于花轴、花柄、或花托下部的叶。通常着生于花序轴上的苞叶称为总苞叶,着生于花柄或
花托下部的苞叶称为小苞叶称为小苞叶或苞片(如柴胡)。
9.卷须叶:即叶片先端或部分小叶变成卷须状的叶(如野碗豆)。
10.卷须托叶:即叶的托叶变态为卷须的叶(如菝葜)。
叶序即叶在茎或枝上着生排列方式及规律。常见的有:1.互生:即叶着生的茎或枝的节间部分较长而明显,各茎节上只有叶1片着生的(如乌头)。
2.对生:即叶着生的茎或枝的节间部分较长而明显,各茎节上有叶2片相对着生的(如薄荷)。
3.轮生:即叶着生的茎或枝的节间部分较长而明显,各茎节上有叶片以上轮状着生的(如夹竹桃)。
4.簇生:即叶着生的茎或枝的节间部分较短而不显,各茎节上着生叶片为一或数枚的(如豪猪刺)。
5.丛生:即叶着主的茎或枝的节间部分较短而不显,叶片2或数枚自茎节上一点发出的(如马尾松)。
从外观上看,叶主要由叶片、叶柄、托叶等三部分组成。同时具备此三个部分的叶称为完全叶,缺乏其中任意一或二个组成的则称为不完全叶。叶片通常片状,叶柄上端支持叶片,下端与茎节相连,托叶则着生于叶柄基部两侧或叶腋,在叶片幼小时,有保护叶片的作用,一般远较叶片为细小。
叶主要着生于茎节处,芽或枝的外侧,其上没有芽和花(偶有,也是由于花序轴与叶片愈合形成而不是叶片本身固有的,如百部),通常含大量叶绿素,绿色片状。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进行气体交换和水分蒸腾的重要器官。
许多植物的叶,如番泻叶、大青叶、艾叶、桑叶、枇杷叶等都是常用的中药。叶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其对于中草药的识别鉴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叶的主要作用是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叶子绿色植物在阳光照射下,将外界吸收来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叶绿体内,利用光能制造出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有机物,并放出氧气。同时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藏在制造成的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可用下式表示:
叶[植物的六大器官之一]碳水化合物中储藏的能量来源于阳光,所以光合作用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光合作用制成的碳水化合物首先是葡萄糖,但葡萄糖很快就变成了淀粉,暂时储存在叶绿体中,以后又运送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植物体内除含有光合作用产生的碳水化合物外.还含有蛋白质和脂肪等有机物。蛋白质和脂肪大都是以碳水化合物为基础,经过复杂变化而形成的。在制造蛋白质的过程中,还需要含氮的无机盐作为原料。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除一部分用来建造植物体和呼吸消耗外,大部分被输送到植物体的储藏器官储存起来,我们吃的粮食和蔬菜就是这些被储存起来的有机物。所以,光合作用的产物不仅是植物体自身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还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其他生物(包括人类在内),被这些生物所利用。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也是大气中氧气的来源之一。
根从土壤里吸收到植物体内的水分,除一小部分供给植物生活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外,大部分都变成水蒸气,通过叶片上的气孔蒸发到空气中去,这种现象叫做蒸腾作用。
叶蒸腾水分和植物体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每株植物都有很多叶,叶片的总面积很大,吸收阳光很多,这对光合作用有利。但是,植物吸收大量的阳光,会使植物体的体温不断升高,如果这些热量大量积累,就会使植物受到灼伤。在进行蒸腾作用时,叶里的大量水分不断化为蒸气,这样就带走了大量的热,从而降低了植物的体温,保证了植物的正常生活。此外,叶内水分的蒸腾还有促进植物内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上升的作用。
(1)调节气候,净化空气。
在绿色的叶片上,不时排出像雾一样的水气。这种气态水分蒸发到大气中的现象,叫做叶的蒸腾作用。植物形成1千克干物质,大约需要蒸腾300-400千克的水分。植物叶子的蒸腾作用,增加了空气中的湿度,造成多云、多雾,增加了降雨量,改变了环境小气候,防止旱灾发生。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吐雾播雨降伏旱魔。
科学家发现许多植物的叶子能分泌杀菌素,其中有松树、柏树、栎树、桉树、杉树等。据测定,1公顷松林,每昼夜能向空气中分泌出大约5千克的挥发性杀菌素。柏树的分泌作用更强达30千克,它们可以杀死像白喉菌、肺结喉菌、痢疾菌等多种病菌。因此,在针叶林里的空气特别清洁、新鲜。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在生产过程中排出大量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氟化氢等。这些有害气体,有些植物的叶子能够吸收。如夹竹桃的叶子,在污染区,每天能吸收0.069克的硫。泡桐、梧桐、黄杨树等吸收氟化氢的能力很强,还可吸收氯。这些植物的叶子是大自然空气的净化器。
(2)防治噪音,也得请绿叶来帮忙。据测定,一条40米宽的林带,可以把噪音减低10-15分贝,30米宽的林带可以减低6-8分贝,城市公园里的成片树木作用更大,可减少26-43分贝。绿化的街道,枝叶繁茂,可以减少噪音8-10分贝。
(3)可做饮料,可做饲料,可加工成药材。
(4)检验大气污染:大气污染一般可分成3大类:物理性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和化学性污染物,因而,相应地有物理性大气污染、生物性大气污染和化学性大气污染。
粉尘是主要的物理性大气污染物。绿色植物都带有滞尘的作用,但其滞尘量的大小与树种、林带宽度、种植状况和气象条件有关。
植物可以减轻生物性大气污染。大气环境中的毒害化学物质是化学性大气污染。植物除了可以监测大气的化学污染外,更重要的是植物可以吸收大气中的化合物或毒害性化学物质。植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净化化学性大气污染物,植物净化化学性大气污染的主要过程是持留和去除。持留过程涉及植物截获、吸附、滞留等,去除过程包括植物吸收、降解、转化、同化等。有的植物有超同化的功能,有的植物具有多过程的作用机制。植物对污染物的吸附与吸收主要发生在地上部分的表面及叶片的气孔。在很大程度上,吸附是一种物理性过程,其与植物表面的结构。如叶片形态、粗糙程度、叶片着生角度和表面的分泌物有关。已有实验证明植物表面可以吸附亲脂性的有机污染物,其中包括多氯联苯(PCBs)和多环芳烃(PAHs),其吸附效率取决与污染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植物可以吸附大气中的多种化学物质,包括CO2、SO2、CL2、HF、重金属(PB)等。植物吸收大气中污染物主要是通过气孔,并经由植物维管系统进行运输和分布。对于可溶性的污染物包括SO2、CL2和HF等,随这污染物在水中溶解性增加,植物对其吸收的速率也会相应增加。湿润的植物表面可以显著增加对水溶解性污染物的吸收。光照条件由于可以显著地影响植物生理活动,尤其是控制叶片气孔的开闭,因而对植物吸收污染物有较大的影响。对于发挥或半发挥的有机污染物,污染物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相对分子质量、溶解性、蒸汽压和辛醇-水分配系数等都直接地影响到植物的吸收。气候条件也是影响植物吸收污染物的关键因素,植物在春季和秋季吸收能力较强,不同植物对不同污染物吸收能力有较大的差异。
(5)建筑学上的仿生利用。
(6)预报气象,预报地震:滴水观音花在下雨之前会滴水。这就是预报气象。地震,树叶会不寻常地掉落,这就是预报地震。
(7)作为书写纸张,作为工艺材料。
(8)为人类提供食物和能源。
叶通常植物的叶子是由表皮、叶肉、叶脉三个部分组成,并且每个部分又可以再细分。各部分同时在执行着自己的功能,以保证植物体的正常生存。自叶片作一横切片,自外而内可察见如下构造。
叶的纵切面1.表皮:为叶片表面的一层初生保护组织,通常有上、下表皮之分,上表皮位于腹面,下表皮位于背面。表皮细胞扁平,排列紧密,通常不含叶绿体,外表常有一层角质层。有些表皮细胞常分化形成气孔或向外突出形成毛茸。
2.叶肉:为表皮内的同化薄壁组织,通常有下列两种。
(1)栅栏组织:紧靠上表皮下方,细胞通常1至数层,长圆柱状,垂直于表皮细胞,并紧密排列呈栅状,内含较多的叶绿体。在两面叶或针形叶,栅栏组织亦分布于下表皮上方或整个表皮内侧四周,但亦有一些水生及阴生植物的叶是完全没有栅栏组织的。
(2)海绵组织:细胞形状多不规则,内含较少的叶绿体,位于栅栏组织下方,层次不清,排列疏松,状如海绵。
3.叶脉:为贯穿于叶肉间的维管束。主脉部分维管束较粗大,侧脉及小脉部分维管束较细小,通常为木质部在上方的有限外韧型,较少为木质部在中间的双韧型。
维管束四周主要为薄壁组织,渐靠近表皮则常有厚角组织或厚壁组织,这些组织,在主脉下方凸出部分通常较多而特别发达。草酸钙结晶在叶片组织中十分常见,形状种种,随植物种属而有所不同。
叶是植物体中感受环境最大的器官,其形态结构最易随生态条件的不同面发生改变,以适应所处的环境。在各种生态条件中,水分和光照对叶的形态结构的影响最大。
根据植物对水分要求的不同,将植物分为旱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根据植物对光照要求的不同,将植物分为阳性植物、中性植物和阴性植物。
本文发布于:2022-11-03 14:52: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229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