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古代行政区划

更新时间:2022-11-03 14:24:48 阅读: 评论:0

历史沿革

民国初期的南宁府邮戳在唐代的行政区划中,不但有唐太宗新开的“道”,还有唐玄宗新开的“府”。最早设府是在开元元年(713年),玄宗升国都雍州为京兆府,升陪都洛州为河南府。以后,设置和改置的府增多,成为唐朝行政区划中的一个重要的单位。综观唐代诸府大致可分为三类:

(1)诸京都(包括陆续新建的陪都)和皇帝驻跸之地改置为府,以示不同于常州,如并州改置为太原府,荆州改置为江陵府。终唐之世,此类府有10个:京兆府(原雍州)、兴德府(原华州)、凤翔府(原歧州)、河南府(原洛州)、兴唐府(原陕州)、河中府(原蒲州)、兴元府(原梁州)、成都府(原益州)、太原府、江陵府。

(2)在内地重要地区置都督府。都督制起自曹魏,当初专理军事,不涉民政;晋始兼任刺史;北周时改都督为总管;唐武德七年(627年)改称都督,兼理军民,都督府始成行政区划之一级,如扬州都督府、益州都督府。景云初年(710年),唐有都督府24,分辖国内各州,惟畿内诸州不隶。但不久即以权重而废。

(3)边地置都护府。都护之名起自西汉,当时在西域设有都护。唐太宗平定高昌后,始设安西都护府,其后渐次增置,至唐中宗时共有6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宋代路下为府、为州。

府虽与州同级,但地位要略高于州。当时,国都、陪都,皇帝诞生、居住和巡游过的地方,以及地位重要的州,都改置为府,情况与唐朝很相似。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元丰八年(1085年)时,全国有府14、州240。

宋代,“路”下设府、州。府虽与州同级,但地位略高于州。国都、陪都、皇帝诞生居住巡游过的地方、地位重要的州,改置为府。

明清时期,省府县是地方区划。府与地级市相似,如受制于省、府驻扎的县(今主城区)被称首县。辛亥革命后废除了府。

民国时期,省直辖各县,大多数省会、重要县城设市。县的中心城区以外,保留县的名义。所以南京市与江宁县,上海市与上海县同时存在。

新中国八十年代,在先富带动后富的思维模式下,市管理县。地级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所属县的发展,实际权利超越了明清的府。

府市比较

府、州与地级市的比较

唐朝的道,宋朝的路相当于省,但没有行政权。只有监察与实际弱化的军事权。知州的奏章能直接上传到朝廷,不需经过省级。看似集权,但全国上下将近两百个州(府),不能面面具到。实际情况是中央和地方都被削弱。表面是三级实际只有两级。唐宋特别是北宋是中国经济与文化最繁华的时期。

元朝的统治者不懂中原的治国之策。将多个道(路)合并为一个省。赋予了省极大的行政权。虽然明清的省在大小上恢复到唐宋,但中央的集权和官僚阶级数量的膨胀使得省府县延续了下来。为了削弱省级,在省府之间设了道作为传承机构,实权不大但却是官僚们的晋升之职。

府与地级市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受制于省,比如府所驻扎的县(今主城区)被称首县。省府县是明清时期的地方区划,在集权的时代高效的运行着,然而近代化的开启,让这种方式变的冗杂,辛亥革命后废除了府。

民国时期省直辖各县,受西方行政的影响,国民政府设了南京市、上海市等。一般都是县城设市。同时县城以外保留县的名义。所以南京市与江宁县,上海市与上海县同时存在。江宁是江宁府的首县,上海虽属松江府却不是首县(松江首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能设市的县并不一定都是首县。

大多数省会和重要县城在民国时期设市,同时一些非省会也设市,到了共和国八十年代,一个省有七八个市。在先富带动后富的思维模式下,市管理县,省府县的模式复活了。

地级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所属县的发展,优化了资金产业的布局。在县改县级市叫停后,地市开始把母县变为区。比如江宁县改南京市江宁区,武进市改常州市武进区。不久江宁、武进被拆成多个区。

在吞并母县后,地市开始吞并其他县。比如吴江市改苏州吴江区,绍兴萧山县改杭州萧山区。地市在实际权利上超越了明清的府。明清的府对首县调整就已经不易,各方面阻力大。古代并不以商品经济为主。比如无锡县(无锡市)的基础并不比武进县(常州市)差,但常州府首县就在武进,没有为无锡设府。主要依据的还是历代革延。

民国的省县二级。虽然资金和产业布局上不如三级区划方便调配。但县直接由省管,节省了很多的行政成本。而且市不插手县,为县提供了自由的空间。

本文发布于:2022-11-03 14:24: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228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