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体,中国传统史书的体裁

更新时间:2022-11-03 13:51:25 阅读: 评论:0

定义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因为编年体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体裁,故《隋书·经籍志》称之为“古史”。

类别

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由周代史官于公元前841年前后创体,《左传》完善其体例,荀悦《汉纪》创断代编年体,司马光成通史编年体。其它的编年体史书,还有纲目体、起居注、日历、实录、东华录等。

《春秋》拓本先秦编年体史书流传至今的,有《春秋》、《左传》、《竹书纪年》(辑本)等。断代编年史,是写一个封建王朝兴亡的历史著作,如东汉荀悦《汉纪》、明谈迁《国榷》等。编年体通史著名的有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清毕沅《续资治通鉴》等。纲目体以编年为序,简记大事为纲,补充注说史事为目。有宋朱熹《通鉴纲目》等。起居注,是记录帝王言语、行动和居止的专书,周代始创。时政记,是宰相执政关于朝廷君臣议论军国要政的记录,武周时始创,明代废止。日历,是由史官根据起居注或时政记等所记杂事,稍加润饰汇编而成的资料书。唐顺宗时所创,明以后废止。实录是在新皇帝即位后,由国史馆根据前一皇帝的起居注、时政记、日历等数据,重新汇编,撰修成的前皇帝言行及一代大事的编年史长编。自北凉刘昞《敦煌实录》创体,唐以后成为定制。东华录,清乾隆闲蒋良骥创体,是根据实录和其它档案、公文、邸报所写的朝廷大事摘要。起居注、实录等官修编年体资料书,虽不无讳饰篡改,但因其篇幅浩大,材料详明,而有着珍贵的价值。

发展历程

在几种主要的体裁中,编年体出现较早,其特点是“以天时记人事”,这大概同古老的历法知识有关。如 《春秋》、《左传》、《竹书纪年》等书,或出现在春秋末年,或出现在战国时期。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时、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这是它的优点。但编年体史书不易于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也不易于写出同重大历史事件有密切关系的人物的事迹,这是它的缺点。

刘知几评论编年体的长短说:“夫 《春秋》者,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中国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备载其事,形于目前。理尽一言,语无重出。此其所以为长也。”有些重要历史人物,“其有贤如柳惠,仁若颜回,终不得彰其名氏,显其言行。故论其细也,则纤芥无遗;语其粗也,则丘山是弃。此其所以为短也”(《史通·二体》)。当然,编年体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其早期形式中的某些短处,在后来的发展中已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进。东汉荀悦撰 《汉纪》、东晋袁宏撰 《后汉纪》,他们在这两部编年体皇朝史中,运用了连类列举的体例,从而扩大了编年体史书容纳人物、史事的范围。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杰作。它不仅包括的年代久远,而且包含的内容也更加丰 富,所以章学诚称它是“合纪传之互文,而编次总括乎荀、袁”,谓之“正编年之的”《文史通义· 释通》)。在 《资治通鉴》的影响下,南宋李焘撰 《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撰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朱熹撰 《通鉴纲目》,清毕沅撰 《续资治通鉴》、夏燮撰 《明通鉴》,形成了历史编纂上的“《通鉴》学”。

自汉、唐以后,编年体史书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历朝的“起居注”和“实录”。唐代温大雅撰的《大唐创业起居注》和韩愈主修的《顺宗实录》,是现存较早的这类著作。《明实录》共2909卷, 《清实录》多达4433 卷,是现存卷帙最大的实录,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代表作品

《资治通鉴》《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补充: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起源于春秋。编年体史书数量极多。著名的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其优点是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事重复。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

特点

编年体史书,以事系日,以日系时(季),以时系年,对了解一代兴亡大势,很为方便。但历史事件自酝酿、发生至结束,往往延及数月乃至数年,编年体史书诸事杂陈,从中人们难以稽其首尾。也就是说,其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为此,从《左传》起,就用追溯往事或带叙后事的方法,以弥补这一缺陷。另外,这种体裁以时间为中心,对人物生平、典章制度和文化的叙述多过于简略,而且割裂,年代不明的事甚至无法写入书中,这些都影响了编年体史书的使用价值。

史书体例

1.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通史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

2.国别体:以国(诸侯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共两部)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

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是纪传体。《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

5.纪事本末,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间先后加以集中叙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本文发布于:2022-11-03 13:51: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227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编年体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