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调查,全区有鸟类258 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9种,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32种,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鹤越冬地,全球约95%的白鹤在此越冬,也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越冬鸿雁群体所在地。该保护区已逐步成为世界保护、研究鸟类的重要基地。鄱阳湖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河之水,下接我国第一大河——长江。在正常的水位情况下,鄱阳湖面积有3914平方公里,容积达300亿立方米。它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水量的总和。鄱阳湖在九江的水面约20万公顷,流域有都昌、湖口、星子、永修、德安、庐山区等六个县(区),它是赣北的一颗明珠。
鄱阳湖在古代有过彭泽、彭湖、官亭湖等多种称谓,在漫长的历史年代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演变过程。远在地质史“元古代”时期,湖区为“扬子海槽”的一部分,大约在距今八九亿年前的燕山运动时期,湖区地壳又经断陷构成鄱阳湖盆地锥形。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彭蠢泽”向南扩展,湖水进抵今鄱阳湖。在彭蠢泽大举南侵之前,低洼的鄱阳盆地上原本是人烟稠密的城镇,随着湖水的不断南侵,鄱阳湖盆地内的鄱阳县城和海昏县治先后被淹人湖中,而位于海昏县邻近较高处的吴城却日趋繁荣成江西四大古镇之一,因此,历史上曾有“淹了海昏县,出了吴城镇”之说。
烟波浩渺、水域辽阔的鄱阳湖,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形成南宽北狭的形状,犹如一只巨大的宝葫芦系在万里长江的腰带上。由于带有大量水蒸气的东南季风的影响,鄱阳湖年降雨量在 1000 毫米以上,从而形成“泽国芳草碧,梅黄烟雨中”的湿润季风型气候,并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
鄱阳湖流域自古以来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富裕地区,我国历史上很多杰出人物如徐稚、陶渊明、林士弘、刘恕、洪适、江万里、朱耷等都在湖区出生和成长。这里又发生过许多威武雄壮的英雄事迹,如周瑜操练水师、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水战、太平军“湖日大捷”、李烈钧在湖口发起“二次革命”等。鄱阳湖是古代从北方进入江西的唯一水道,发生在鄱阳湖上的文人轶事和民间传说则更是难以胜数。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彭蠡之滨”,描述的正是鄱阳湖上的渔民捕鱼归来的欢乐情景。宋代诗人苏轼在《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诗中时写的“山苍苍,水茫茫,大姑小姑江中央”,描写的是鄱阳湖的胜景。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水位最高时湖泊约170公里长,最宽处为74公里。形状像一个大葫芦,倒挂在长江南岸。由赣江、抚河、饶河、信江、修河五条主要河流分别从西、南、东南三面供水,然后注入长江。枯水季节,水落滩出,各种形状的湖泊星罗棋布,草地、湿地碧绿一片。1980年建立鄱阳湖自然保护区,面积为35000公顷,1988年建立鄱阳湖候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22400公顷。
鄱阳湖每年洪水期、枯水期水位变化很大,10月~翌年3月水落滩出,鱼、虾、螺、蚌及各种水草丰富,是候鸟越冬栖息的乐园。约有鸟类148种,其中水禽69种,属国家保护的鸟类有20种,主要有白鹤、白头鹤、黑鹳、大鸨、鹈鹕、白琵鹭等濒危物种。建立保护区以来,开展鸟类环志,生态观察、饲养驯化等研究工作,保护管理珍贵鸟类,各种候鸟的数量显著增加。每年冬春季,成群候鸟飞翔,壮丽奇观,受到国际鹤类基金会等国际组织的重视。鄱阳湖景区
鄱阳湖的植被在湖泊中主要水生植物为苦草、眼子菜、绿藻、蓝绿藻,仅有小面积的芦苇。附近山地丘陵植被是以苦槠、丝栗栲、钩栲、甜槠、青冈栎、木菏等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天然次生林,此外还有杉、竹混交林;杉、马尾松及阔叶树混交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等。人工林大多为杉、马尾松及其他经济林树种。
保护区内有9个淡水湖泊及周围沼泽地和湿草地。湖水面积在4-9月的丰水季节为46466公顷,而枯水季节仅为5000公顷。保护区内的低丘冈地海拔为37米,有一些森林、农田和沙山等。保护区外除湖泊外,还有山地丘陵,西北部起伏较大,东部及东北部地形较为平缓,南部则多为坦荡的农田及低丘岗地。
地质地貌
保护区位于湖的西北面,基本处于海拔11-12米之间,地势平坦,西半部受修河水影响,东部受赣江水影响(图4),这两河在吴城镇相汇。吴城是由沉积岩构成的平缓的“小岛”,最高处狮子山高39.6米,地层断裂和河水侵蚀共同作用形成了吴城现有的地貌。
气候
鄱阳湖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型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干燥寒冷,冬季甚少出现霜冻。1983-1985年水修县录得最低温度为-4.9℃(1985年12月),夏季气温高达30℃以上,水温近似于气温。
降水全年都有,最大的降水量在4?月,但降水分布每年区别很大,年总降水量约为1700毫米。相对湿度颇为稳定,全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
鄱阳湖为多强风地区,特别是湖的北面,由长江经湖口狭窄通道进入鄱阳湖,对风有加速作用。水修县月平均风速为2.4-2.8米/秒。尚缺乏风向方面的数据,一般来说,冬季多北风,夏季多南风。冬季下雪不多,雪量仅3-7毫米。
水文
“鄱阳湖盆”的形成可追溯到地质史上300万年以前,当时发生了三组大的地层断裂共同作用形成了“鄱阳湖盆”。在距今约18000年以前最后一次冰川期,估计当时海平面比之前低120-130米,当时的长江底床比之前陡峭,在九江下游形成一个约40米的深漕,使得“鄱阳湖”水很迅速地进入长江,不能在“鄱阳湖盆”形成湖泊。冰期过后,气温逐渐变暖,海平面慢慢上升有现有的水平。由于海水的顶托作用,长江河床的溯流侵蚀作用停止,使得长江和“鄱阳湖盆”的高差因淤积而逐渐减少,从公元5世纪开始,鄱阳湖因河水潴留逐渐形成,到18世纪鄱阳湖达有的规模。
鄱阳湖可笼统地称之为“吞吐型”湖泊,或者说是“过水型”湖泊,积水面积达16.22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全部面积的9.72%。一般来说,从2月到6月,进湖水量大于出湖水量,从7月达翌年1月,出湖水量大于进湖水量,出湖量取决于五条河(赣江、修河、信江、抚河和饶河)和长江的水位差,最大出湖量为28800立方米/秒,最小的出湖量可以是负数,即长江倒灌,达9450立方米/秒,鄱阳湖平均每年出湖量是1347亿立方米。在水位为21.69米时,鄱阳湖的水面积达3210.22平方公里,蓄水量达251.7亿立方米。当水位只有9米时,水面仅216.62平方公里,蓄水量仅4.6亿立方米。鄱阳湖平均每10天更新一次湖水。
鄱阳湖南北长170公里,平均宽度16.9公里(最大宽度70公里)。湖岸线1200公里,随着自然季节性的水位下降形成330000公顷湿地,其中保护区占22400公顷。
鄱阳湖的泥沙淤积主要来自五大河流,每年带进湖中的泥沙量达2104000吨,其中半数流入长江,剩余部分沉积在鄱阳湖,使湖床每年升高1.7毫米。
大量的围湖造田,使湖的容量减少,造成了鄱阳湖调节洪水能力下降,加剧了洪涝灾害。因此,湖堤不得不越修越高。长江流域其它湖泊也出现类似情况,使得长江水位上升。过去的40年中,由于围垦,与长江相连的湖区面积由20000平方公里萎缩到7000平方公里(鄱阳湖和洞庭湖是仅存的两个没有受人工控制的湖泊),1954年长江曾发生历史上最大洪水(水位达21.69米)。如果再发生这样大的洪水,由于鄱阳湖调节能力的降低,水位将比1954年增高2米。
鄱阳湖在控制长江洪水中有着重要的调蓄作用。通常情况下,雨季由东向西通过中国南部,因此,五河水流高蜂出现 在长江高峰到来之前,这样,在长江水倒灌进鄱阳湖之前五河的洪水已流出了鄱阳湖。
鄱阳湖一般水质优良,局部地区的污染主要是有机废物、重金属(铜、锌、铅)污染和有机酚污染,在枯水季节水质较差,最大主要污染在鄱阳湖的南面,来自南昌的生活和工业污水。饶何上游是中国最大的铜矿基地,由饶河带进的主要是重金属铜污染。污染最轻微的地区是鄱阳湖的西北面,也就是鄱阳湖保护区所在地。鄱阳湖是大型的浅水湖泊,湖面大部分在海拔12?7米之间,最深点海拔7.5米,差不多位于湖的最南端。湖床的形成起因于泥沙的淤积。鄱阳湖景区
植被情况
保护区内植物分布受到全年水位大幅升降变动的重大影响,导致一些亲缘接近的植物群落环湖分布并随着高度逐渐改变。1985年12月至1986年元月,吴英豪、戴惠平、黄祖友三人对鄱阳湖保护区的植被进行过简单的调查,鉴定出保护区内16个群丛和区邻近地点另三个群丛(将来进一步的研究,可能会把部分独立的群丛划归同类),简述如下。
1、水生植被
(1)马来眼子菜-苦草群丛
分布于各湖池水域深处。主要以马来眼子菜、苦草生物量最高。常见的还有黑藻、大茨藻、小茨藻(Naias minor Rll.)、--菜、菹菜、金鱼藻等。本群丛面积最大,生物量高。尤其是马来眼子菜,它的块茎是珍禽白鹤和天鹅的主要饵料。
(2)牛毛毡群丛
本群丛基本上由牛毛毡组成,介入值物除了极少量的水蓼和马来眼子菜外,并无其它植物介入,分布在梅西湖等处。
(3)荻-苔草,马来眼子菜群丛
本群丛见于蚌湖湖滩与水际文汇处,面积不大,介入植物有水蓼等。其中荻呈片状分布,占主要成份。在荻未占领的区域由苔草和马来眼子菜稀疏覆盖。
2、草洲植被
草洲植被主要是指生长在湖滩上除水生植物外的陆生、湿生植物的构成。草洲植被的面积严重地受湖水水位控制。汛期,湖面扩大,使得大部分草洲植物缩短了生长期,即必须在汛期前完成生长,水淹后进入休眠状态。在秋天汛期结束后,不少植物为了积聚有机物,在冬天并不落叶,如蛇含委陵菜等。
苇丛植被,主要包含苔草、芦苇、紫云英、水田碎米荠等。
(1)苔草群丛
本群丛主要分布在大湖池、大汊湖、梅西湖等离湖水有较远距离的区域。以苔草占主要地位,有委陵菜、藜蒿等植物介人。
(2)苔草,水田碎米荠、藜蒿-荸荠群丛
本群丛主要分布在大湖池近湖100?000米的部分地域。组成植物除苔草、水田碎米荠、藜蒿和刚毛荸荠外,渗入的植物还有水蓼、野艾蒿等。
(3)苔草,水蓼群丛
本群丛面积较小,分布在梅西湖湖滩的中间地段,除苔草和水蓼外,很少有其它植物介入。
(4)苔草,藜篙-芦苇群丛
本群丛分布在沙湖南面。面积约1平方公里以上。
(5)芦苇,季陵菜群丛
本群丛分布面积比较广,大湖池西南、南缘,沙湖南缘及令公洲均有。以芦苇为主要种,多为人工栽培,在梅西湖地区沙山边也有生长。
(6)狗牙根,破铜钱,紫云英群丛
本群丛常见于河岸、湖缘及路边,尤以常湖池和象湖为多。渗入植物有少量藜蒿、野艾蒿、马兰和水田碎米荠。
(7)委陵菜群丛
本群丛面积极小,分布在沙湖东南。
(8)苔草,刚毛荸荠群丛
本群丛面积较小,分布在象湖,介入植物有水蓼等。
(9)苔草,刚毛荸荠-野义蒿群丛
本群丛分布在梅西湖西缘,由苔草、刚毛荸荠、野艾蒿组成。范围内有若干小塘池,池内行有荇菜、刚毛荸荠、水蓼、轮生狐尾藻和苔草等。
(10)苔草,藜蒿,蛇含委陵菜,紫云英群丛
本群丛分布在蚌湖,面积比较大,组成植物也较固定。有苔草、藜蒿、蛇含委陵菜、紫云英等植物组成。
(11)苔草,蛇含委陵菜,紫云英群丛
本群丛也见于蚌湖。在本群丛内围,组成植物以苔草为主,蛇含委陵菜、紫云英为副。由于土壤肥沃,各种植物生长旺盛,竞争激烈,以苔草占优势。
(12)肉根毛茛,水田碎米荠,水蓼群丛
本群丛分布比较广,在中湖池、常湖池、大汊湖等有分布。其中在中湖池分布较匀,在常湖池水田碎米荠较少。肉根毛茛有时迅速地先于其他植物从才退出的湖滩上萌出,开花结果,会至在较浅水中萌出。在大汊湖,介入本群丛的还可见南亚稷、马兰、结缕草、水田碎米荠等。
(13)苔草-董菜,委陵菜,野艾蒿-紫云英群丛
本群丛主要分布在中湖池外缘。
除以上群丛外,还可以区分出(17)蛇含委陵菜,紫云英群丛和(18)酢浆草,荠菜,猪殃殃群丛等。
(14)沙生植被
只分布于吴城镇东北的吉山的沙质地带。
沙生植被的构造简单,其中以马鞭草科的落叶灌木,单叶蔓荆子为主,它能在沙地上利用匍匐茎向前伸展,同时各茎节还能生根扎入沙中,属于一种良好的固沙灌木。它的黑色球果入药,能治神经性头痛,风湿骨痛和感冒等。
(15)单叶蔓荆子,茵陈蒿,苔草群丛
本群丛分布在梅西湖附近的吉山沙区,介入植物有结缕草、白茅、羊蹄、胡枝子、一年蓬等。吉山一带曾为林区,在19世纪60年代,大部分林木被砍伐。在抗战期间也有伐林,最后一片林区在1958年砍尽。
3、保护区内主要的植物由禾本科,莎草科,眼子菜科,菊科,蓼科,水鳖科组成。据考察,鄱阳湖有102种水生维管束植物(附录1),其中大部分(可能全部)部分布于保护区内。
本文发布于:2022-11-02 18:58: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199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