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农业经济

更新时间:2022-11-02 14:17:20 阅读: 评论:0

观点介绍

山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张建华先生在所著《经济学——入门与创新》一书中,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封建农业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个人见解。其具体内容摘录如下:

农业形成

从奴隶农业到封建农业的发展,使人感到困惑的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取代了大规模集中经营的“大生产”,这好象不大符合经济竞争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一般规律。

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奴隶主大规模集中经营,是依靠外力强制的没有“内在结构”的简单拼合,只适用于使用奴隶劳动,而不适用于使用自由民劳动。因此,一旦奴隶来源枯竭,奴隶农业就无法继续维持下去了。而实际情形也正是这样,随着奴隶农业以及整个奴隶社会经济的发展,经过连年不断的征战,到奴隶社会末期,奴隶制国家周围的落后民族越来越少,奴隶来源逐渐趋于枯竭,奴隶农业的基础被严重动摇,奴隶农业遇到严重危机,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于是,一些中小奴隶主率先改革经营方式,将自己的领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仍实行集中统一经营,另一部分则分配给奴隶实行个体经营,这样奴隶农业就转变为“封建领主制农业”。以后,随着封建领主制农业的发展,封建领主努力扩大经营规模,一方面在领地之外大规模开垦土地(即所谓私田),另一方面大量招募流亡奴隶和破产农民,实行租佃经营,这样封建领主制农业就发展为“封建地主制农业”,并与奴隶农业发生了直接的尖锐的冲突,最后封建地主阶级被迫率领农民和奴隶起来进行反抗,推翻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建立封建国家。

农业特征

封建农业的发展有两个阶段,一是封建领主制农业,二是封建地主制农业。封建领主制农业的主要特点是:土地仍然属于国家所有,并分配给封建领主来经营管理,一般将土地划为两类,一类由封建领主直接经营,即中国古书中所谓“公田”,仍然使用农奴集中劳动来完成生产过程;另一类再分为若干小块,分别交给农奴分散经营,即中国古书中所谓“私田”,农奴可以在公田劳动之余,使用个体劳动,进行私田生产,并以其产品供给个人消费。这也就是历史上孟子所谓“井田制”。可以看出,其中仍然保留了较多的奴隶农业痕迹,它实际上只是奴隶农业向封建农业发展的早期过渡形态。

真正典型的封建农业是封建地主制农业。其最根本的特征是个体家庭经营,即由农民一家一户自行管理和安排生产活动,并主要依靠家庭劳动来完成生产过程。由此派生了其它基本特征:

(1)使用个体劳动 主要依靠家庭本身的劳动力来完成农业生产过程,这是个体家庭经营本身应有之义。

(2)使用畜力耕作 主要是牛耕,这是因为个体经营,使用个体劳动,微观上劳动力不足,需要以畜力补充。

(3)使用铁制农具 使用畜力耕作以后,需要比青铜器更坚韧的农具,以铁犁为代表的铁制农具便应运而生。

(4)土地实行连年耕作 因为个体经营,土地数量有限,不得不连年耕作。

(5)施肥 在土地连年耕作的情况下,必须施肥。由于学会了施肥,于是在农艺技术上便实现了生态平衡,良性循环,土地肥力不断提高。

(6)种植业与家庭舍饲畜牧业相结合 使用畜力耕作,需要家庭饲养牲畜,为了满足连年耕作对肥料的需要,也需要饲养家畜,而种植业的副产品又可用作牲畜的饲料,这样就促使种植业与家庭舍饲畜牧业结合到了一起。

(7)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因为个体经营产出有限,几乎没有多余的农产品用于销售,同时农闲时间又较多,于是农民便尽量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生活用品,做到自给自足。“男耕女织”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写照。

(8)个体家庭成为基本的经济组织 与个体经营相适应,个体家庭成了封建农业的基本经济组织。但奴隶并没有从此绝迹,而是仍然相当普遍地存在,特别是一些豪强地主家里,更是奴隶成群。

(9)私有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所有制形式 与个体经营、个体劳动相适应,个体私有制开始成为封建农业时期最基本的所有制形式。不过,由于个体小农经济势单力薄,难以抵御天灾人祸,因而其发展趋势总是土地不断向地主手里集中,土地的地主所有制是封建农业制度最典型的特征。

(10)租佃经营普遍化 因为土地大部分集中在地主手里,一般农民只好向地主租种土地,并向地主交纳一定数量的实物地租。这是封建农业最普遍最典型的经营形式。

(11)以实物地租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 农民租佃经营的产品,首先向地主交纳一定数量的实物地租,剩下的才能归自己所有,这是最基本的分配形式,可谓“自有其劳”。然后,还有一部分产品要到市场去交换,以互通有无,可谓“等价交换”。最后国家还要向地主和农民收取一定的税收,这是财政分配。这三种分配形式,构成了封建农业时代社会产品分配的基本框架。注意:由于个体农民势单力薄,因而地主常常凭借超经济强制手段迫使农民交纳超出合理经济限度的高额地租,对农民实施残酷的剥削。这是封建农业时代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也最受世人批评。

(12)高度集权的封建国家 个体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高度分散性、自私性和软弱性,这样就在政治上导致了高度专制,形成高度集权的封建国家。具体可从三个方面来考虑:第一,封建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自成一体,自家的事情自个儿说了算,根本缺乏平等协商的机会和习惯,差不多每一个人从小就养成了独断专行的思维方式,这在一般家庭里,就是家长制,在政府机构中,就是实行封建专制。第二,在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一家一户,自给自足,高度封闭,自成一体,这使得他们缺乏足够的动机关心社会公共事务,往往对社会公共事务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这样封建小农狭隘的自私性就与社会公共事务发生了矛盾,封建政府除了强制别无他法。第三,从力量对比来看,千千万万的个体农民,虽然人数众多,但却高度分散,拧不成一股劲,这就又为封建政府有效地使用高压手段对付农民提供了可行条件。

(13)一整套封建小农文化 由于小农经济,局限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自给自足,高度封闭,由此导致了一整套封建小农文化,试择其要者略述如下:第一,自私狭隘,这是因为小农经济自成一体,高度封闭,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所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其影响至深,直到今天幼儿园阿姨还在教导小朋友们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第二,“等级屈从”观念根深蒂固,“忠”是屈服于皇帝,“孝”是屈服于父母,“节”是屈服于某种道德规范,“义”是屈服于他人。这是因为小农经济自成一体,宏观上形同一盘散沙,不得不人为规定一套强制性的等级秩序,以维护社会安宁。同时,个人力量极其弱小,身不由己,只得看别人的脸色办事。第三,热衷于捞“外快”,如常言所说,“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快不富”。这是因为小农经济产出实在有限,终年辛苦,仍难得温饱,无奈之中,只有盼望“天上掉馅饼”,天上当然不会掉下馅饼来,于是各种歪门邪道纷纷出场。第四,盲目求神拜佛,这是因为小农经济几乎绝了发财的希望,想捞外快常常落空,欲走歪门邪道又胆小怕事,于是只好求神拜佛,以求暂时的心理安慰。第五,穷讲究。这是因为小农经济力有不逮,人穷志短,总怕别人小看自己,于是打肿脸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第六,消极保守。这是因为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自成一体,生活经验局限,目光有限,加之力量微薄,于谋生之不暇,更不敢心存奢望。第七,热衷于“窝里斗”。这是因为小农经济自成一体,与外界联系基本隔绝,内部矛盾就凸显出来了。有时也与外界打交道,但因势单力薄,往往吃亏的时候多,只好关起门来称王称霸。第八,自由散漫,无法无天。这是因为小农经济,自成一体,凡事自己说了算,压根就缺乏基本的社会规则观念。第九,官僚作风盛行。主要表现为,一事当前,盛气凌人,能拖就拖,能推就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正如民谣所谓“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这些毛病虽然出在官僚身上,但病根则在民间百姓身上。在小农经济状态下,就算有个别热心的官吏,也会因为处在众多冷漠、自私、狭隘而又爱贪沾小便宜、爱耍小聪明的小老百姓的包围中,而逐渐官僚起来,更何况许多官僚原本就是百姓子弟。第十,浓厚的乡土观念,因为在小农经济状态下,占全部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都被固着在土地上,不得自由迁徙,大家都是“父母在,不远游”,只有少数人孤身在外,感觉当然很不美妙,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于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家乡的好处都想起来了,甚至将“他乡遇故知”与“久旱逢甘霖,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一起并称为人生四大乐事。

定义

概括起来,封建农业的基础在于以个体家庭为单位,个体经营,个体劳动,普遍使用畜力耕作,农艺上实行土地连年耕作和施肥,财产实行私有制,并以自给自足为基本分配形式。而其最典型的特征则是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数地主手里,实行租佃经营,并收取高额实物地租。以小农经济为基础,政治上形成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并形成一整套封建小农文化。

截止到2015年,学术界和社会舆论对封建农业多持负面评价,但从整个历史来看,封建农业却是农业史上最辉煌的顶峰。当时,农业不但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而且还是整个社会经济的主体,和其它行业相比,农业经济效益最好,最有保障,农民的社会地位也远远超过一般手工业工人和商人。进入工业经济时代以后,农业的地位便一落千丈了。

另外,封建农业还是私有制经济发展的顶点,财产所有权细分到了每一个个人身上,并由个人支配使用,不可能再细分下去了。进入工业经济时代以后,厂商成为基本的经济组织形式,虽然所有权还在个人手里,但实际经营使用已不是个人所能完全决定的了。换句话说,在工业经济时代,财产所有制又开始朝着公有制方向发展了。

实证讨论

(1)中国古代的封建农业

在世界历史上,封建农业以中国古代发展最为典型最为充分。主要表现在:第一,延续时间长,按西周封建说,从公元前11世纪开始到1949年,大约3000年。第二,发育完全,从早期的封建领主制农业到后期的封建地主制农业,整个封建农业在中国古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第三,发展水平高,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居世界前列。因此,笔者认为,研究封建农业,应以中国古代的封建农业为标准样本。

(2)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农业

欧洲中世纪封建农业的发展是很不充分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延续时间短暂,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公元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满打满算,才只有1000多年,而这1000多年中,早期尚在奴隶制与封建制的过渡中,晚期则已经开始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比较典型的封建农业时期大概只有500年左右。第二,发育不全,只经历了封建领主制阶段,没有发展到封建地主制阶段。第三,发展水平低。欧洲人在谈及这段历史的时候,总是习惯于称之为“黑暗的中世纪”。事实上,直到19世纪上半叶欧洲人仍然不懂得施肥,土地利用仍然实行“三圃制”,生产经营非常粗放。因此,传统观点以欧洲封建农业作为标准样本是不适当的。

发展原因

这个问题比较常见的提法还有“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能长期延续”、“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迟迟得不到发展?”、“中国近代为什么会衰落下来?”等等。从1920年代开始,学术界对此已争论了80多年,迄今仍无定论。

笔者认为,上述几种提法明显地是以欧洲短命夭折的封建农业作为标准,将中国封建农业的充分发展视作异端,这是很不妥当的。其次,这个问题需要站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用系统论的观点,进行全面综合研究,千万不可过分纠缠历史细节,以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下面简略介绍一下笔者个人看法:

第一,中国地理环境较为封闭,山川险塞,易于形成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政权。这种封建专制政权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本质上与商品经济对立,其基本经济政策之一就是“重农抑商”,结果商品经济迟迟得不到发展,从而保证了封建农业充分发展的社会环境条件。

第二,从封建农业本身来看,由于实行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租佃经营方式,地主和农民都有强烈的动机维持封建农业的存在和发展,而施肥技术的应用,加上比较温和湿润的气候,又保证了封建农业生态良性循环,这就使封建农业本身具有一种极其顽强的自我维持能力,或者叫“历史顽固性”。

第三,封建农业面临的主要威胁是人口过快增长,土地不堪重负。但连绵不断的天灾人祸,残忍地解除了这一威胁。

概括起来,在中国内部,从自然、政治、经济、技术等各个角度来看,都在强烈维持封建农业的存在,而缺乏足以侵蚀瓦解封建农业的因素。可以肯定,如果没有外来因素介入的话,中国封建农业还将继续存在下去。

与中国相反,欧洲,特别是西欧,地理环境显得极为开放,海阔天空,支离破碎,这就很难形成并且事实上也从未实际形成集中统一的封建政权,于是商品经济就在很少受到政治约束的情况下迅速发展起来,并对封建农业形成强烈侵蚀;其次,欧洲封建农业本身的自持能力也很差,因为当时尚处在封建领主制时期,农奴还没有获得人身自由权利,缺乏生产自觉性和主动性,技术上还没有学会施肥,还不能实现农业生态良性盾环,再加上地理纬度较高,气候比较寒冷,对农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制约。这样内外因素结合在一起,就使欧洲封建农业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就匆匆结束了自己短促的一生。

科学评价

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打倒封建主义”的声音就一直响彻中华大地。世界各国舆论上,一般也都对封建制度持否定态度。对此,笔者看法不同:封建制度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只能从历史的角度给予科学的评价,不应全盘否定。特别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成就光辉灿烂,值得我们全体华夏子孙永远引以自豪,这些都是与封建制度联系在一起的。有些人一方面全盘否定封建制度,另一方面又大肆宣扬“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等等,这实际上是一种人为地将封建社会的发展成就与封建制度割裂开来的机械论做法,是不足为训的。

实际上,全盘否定封建制度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偏见,同时也是欧洲封建社会发展缓慢的反映。如前所述,欧洲中世纪时期,整个社会发展特别缓慢,几乎没有任何可以夸耀的成就。因此,当资产阶级起来革命的时候,就有理由将封建制度描绘得一团漆黑,连封建制度下仅有的一点成就也予以一笔抹杀。

本文发布于:2022-11-02 14:17: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192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