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看,环境保护已迫在眉睫;从国际看,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自然、历史和认识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在取得巨大发展成绩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态环境压力很大。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生态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大气污染、水污染、食品安全问题突出,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正在天空书写着一个大大的SOS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已在20多年里集中出现,因此这个命题不仅仅是国内要面对的问题,而是整个全人类亟须解决的问题。未来5~15年,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进程中,环境资源形势将更加严峻。
艺术摄影的主旨在于通过纯粹、到位、鲜明的摄影语言的运用,摆脱浅层次无意义纠缠的探索过程,富有特色的反映摄影语言的本质,持有自身鲜明的表达特色,试图通过摄影的媒介,展现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剖析。并且提出一些有意味的话题,引发更多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因此,艺术摄影往往不是一种表现手法,而更多的是包含多种可能性的指向,让观者自己悟会。从接受美学与空白理论的角度出发,这也符合审美的需求。
面对环境不断恶化,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然而大多数有关环境问题的摄影作品都始终游荡在纪实与新闻报到之间。纪实摄影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产生感动,然而难以带动观者主动思考深入分析;新闻摄影容易产生社会效应,但维持时间不长的特点也使得人们无法静心思考。因此环保类题材的课题拍摄主要是要人们能够静心思考,产生联想。
要做到这一点,传统的拍摄方法已经使观者产生了审美疲劳,引不起关注从而也不会静心思考,产生联想。因此,通过特殊角度,小事物出发,变换传统大场景表现环境恶化的方法能够克服这一问题。
拍摄中面临的首先是实际操作的问题,因为要改变常规观看视角,因此如何改变成为本课题的最大难点之一;其次就是选择拍摄物,环境恶化是一个关注度较高的话题,也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此如何选择拍摄物,怎样的拍摄物在小角度的情况下最易于表现拍摄课题等;最后存在的矛盾主要是,资料的论点在相辅的情况下产生一些冲突甚至是对立。需要查证更多更权威更有时效性的资料以及更深入的调查进行尽可能客观的论证统一。
关于该课题的拍摄计划,创作者做了充分的准备。利用“四季”这一概念主要指的是其时间范围。人们生活的区域由四维空间组成,时间就是其主要部分之一。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四季”亦能够引发人们对环境的注意。利用小视角、小事物反映大的环境问题,转换人们的思考方式,引发人们从内心世界的注意与静心的思考。“四季”分四个环节分期拍摄,每个环节选择一
个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进行拍摄,然后用时间的概念将其串联起来,争取每张都能做到从新的角度阐述环境恶化的问题。
从素材的选择上来说,从一开始的大场景到最终的小景物;从先前的具体环境到后来的抽象象征物(尽管最终的作品都是以“蝴蝶”“甲虫”“绿虫”“青蛙”“工业树”具体形象取代,但这其中都是以具体形象阐述感念性的理念)。从作品的呈现方式上来说,经历了从一开始思考的高低调分类,到后来的统一用“烟囱”作为基础元素的转变。
对于艺术摄影而言,主体的选择至关重要,若能配合好主题的阐述的主体当然是最重要的。因此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在导师张振亚以及南政老师的帮助下,不断调整主体,以及主体与陪体之间的关系是我一直思考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起初,想利用显微镜下的细菌微生物来呈现有关空气污染生态破坏类的摄影主题,但几经实验,除了未能达到想要的视觉冲击力外,更表现不出自己所思考的东西,更多的只能在抽象的感念的徘徊,而且,即便想要朝这个方向进行下去,前期设备投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达不到预期效果完不成课题创作,最终只能放弃这种创作形式。
紧接着,又尝试了利用剪纸卡形式作为拍摄的主体,这种方式一开始虽然能给观者带来某种新奇感,但能呈现的信息的确有限,而且在环境选择、曝光控制方面不管如何调整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不断摸索中不得不赶紧搜寻新的拍摄方法,将此种创作形式调整为后备选项。
对于背景的选择由于一开始未能受到重视,导致到最后整理整个画面阶段的时候,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其中最主要的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背景单一色;
(2)采用背景具体形象;
(3)采用背景纯白或纯黑;
(4)采用与主体相一致的复合色;
(5)在(4)基础上向中心渐变。
经过不断拍摄与比较,最终选择的是在与主体相一致的情况下再采取向中心渐变的表现形式。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能够更好的突出主体,二是在表现主题的情况下又不使观者分散注意力,三是整体性的统一。
尽管在背景的选择上花费的时间与精力最多,但是始终未能解决摄影语言与摄影空间中对背景的表现,使得其愈来愈趋向平面化与设计化,而这种平面化与更多的设计元素使得摄影空间的展示显得越来越窄。
有关整个画面元素的组成,也是整个主题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同样也是整个拍摄最为核心的部分之一。
组成元素的选取同背景的选取一样经历了好几个阶段。期初考虑到的拍摄方法是将主体与客体整合在一起拍摄,也就是将主体物置于环境中,这样表现的好处是能够充分利用到摄影语言,但是由于这样拍摄易于将该课题的拍摄混淆于纪实摄影与新闻摄影,因此最终放弃此拍摄方法。
第二种元素合成的方法即为将主体物与背景分开拍摄,利用后期再将其整合在一起,其实最终所呈现的效果,实际上只拍摄了主体的部分,背景部分几乎全部是后期制作,但因这样表现显得主体与背景不相容,因此只得在背景现有的基础上加入主体一致的环境色肌理效果。
尽管这种表现几乎与先前并无二致,但终归在视觉上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并不比先前稍显过硬、不自然。
元素与元素之间最大的改变莫过于放弃了之前的杂乱无章(尽管之前在高低调、形状线条、元素构成等方面采取了一定的统一形式,但因顾及的元素过多,使得各元素之间的衔接稍显牵强,故不得不最终舍弃),采取统一的元素表现形式,使得整体感稍强一些,不显得太过于凌乱。利用“烟囱”作为基础元素,使得画面的冲击力也稍强一些,在加之各种形状的拼合,又使得整体性中带有变化,变化之中又有着统一,增加了每张画面的独立性,又不会使观者在整体感上缺失。
摄影空间布局也可称“构图”,完整意义的构图不仅指“形式”,而且还指“内容”。因此,构图包含的要素就有很多,比如,拍摄位置、拍摄距离、拍摄角度;主体、陪体的运用;用光、景深运用;取舍、色彩构成等。
面对一个被摄体,必须考虑,应该从正面、侧面、还是背面来拍。对于艺术摄影《四季》的拍摄也是如此,尽管该课题的拍摄后期修改大于前期空间布局拍摄,但不管怎么样都会涉及到拍摄位置的选择问题。
面对一个被摄体,还应该考虑拍远景、近景、还是特写。我根据《四季》的主题,采用了特写的形式,但最终的呈现又不仅仅拘泥于特写。
绝大多数优秀摄影作品,画面中都有“主体”,就是画面中最重点突出的部分。而其它元素,都是为了烘托“主体”而存在的,因此这一部分的阐述与上一节元素合成有些雷同,因此不再赘述。再者就是景深,景深运用则是为了控制“虚实”,“虚实”是为了突出主体,或表现意境,表达主题。因此,景深运用还是为了“主体”、“主题”而服务的。
艺术摄影《四季》所呈现的最终效果即为逆光、背景为四角压暗的效果。
这样的安排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好处:
第一,能够增强被摄体的质感。一方面逆光照射使透光物体的色明度和饱和度都能得到提高,使顺光光照下平淡无味的透明或半透明物体呈现出美丽的光泽和较好的透明感;另一方面,使同一画面中的透光物体与不透光物体之间亮度差明显拉大,明暗相对,大大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效果。
第二,能够增强氛围的渲染性。采用逆光的光影造型手段,逆射的光线会勾画出主体外形的轮廓,使得表现主题在视觉和心灵上会引发出深深的共鸣,使作品的内涵更深,意境更高,韵味更浓。
第三,能够增强视觉冲击力。在逆光拍摄中,由于暗部比例增大,相当部分细节被阴影所掩盖,被摄体以简洁的线条或很少的受光面积突现在画面之中,这种大光比、高反差给入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产生较强的艺术造型效果。
第四,能够增强画面的纵深感。由于空气中介质状况的不同,使色彩构成发生了远近不同的变化:前景暗,背景亮;前景色彩饱和度高,背景色彩饱和度低,从而造成整个画面由远及近,色彩由淡而浓,由亮而暗,形成了微妙的空间纵深感。
照片的选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贯穿整个创作的始终。
从一大堆已经拍的极好照片中选择自己满意的,是最容易令新人琢磨不定头痛的一件事,作为预算的一部分,挑选心仪的摘片进行最终的展览,如何分辨照片好坏,不至于花冤枉钱就显得尤为重要。最担心的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加金钱但又没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是最得不偿失的。
因此,在毕业设计整个过程中,我总结出挑选照片的关键应做到以下几点:
(1) 若要避免超支,在选择照片前就要先想清楚想要的效果,照片数量等(规定一组8张);
(2) 选择较为宽裕的时间挑选照片,最好有同学、老师一起帮忙;
(3) 找有除摄影以外的同学帮忙,出谋划策;
(4) 千万不能心急,一遍一遍筛选;
(5) 如果想做纤维膜或裱相框,可考虑拿到照片后再找其他店铺加工;
(6) 挑选照片时,应同时考虑照片与相框的背景配合是否得当。
在整个后期制作过程中涉及到最多的软件为ie图像筛选处理软件;pscc;word publisher等。
其中ie个人图片专家是一款综合图像软件。iSee数码增强版在iSee个人图片专家的基础上,不但增强了数码后期功能,极大方便了摄影爱好者,还增加了抠图、照片排版、个性化礼品定制等用户期盼已久的新玩意。
Pscc基于其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作为一名摄影专业的学生是无法剥离的摄影助手。该软件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但值得一提的是我在后期制作过程中用到的Photoshop CC (Creative Cloud)几项新功能,包括:相机防抖动功能、Camera RAW功能改进、图像提升采样、属性面板改进、Behance集成、同步设置以及其他一些有用的功能。
Word publisher的专业性在于它是基于word文档的一种又有别于word文档出版物制作软件,兼顾简易性与专业性的特点。其最大的特点莫过于是基于word文档的开发,对于封面制作、图片排版等而言是一款极容易上手的编辑软件。
后期制作过程,包含了对数码照片的设计、修整和展览的设计三个部分。
(1)设计,主要是对照片进行裁剪、拼接、加入文字、添加艺术效果等;
(2)修片,主要是调整照片的亮度、对比度、色彩,淡化皱纹、黑点等,倘若艺术观念等摄影类,还要适当的进行拼贴、渲染等主观性稍强能够表达主题的图片处理;
(3)冲印和制作,通过专业的设备制作相册、版画、装饰的等以辅助最终主题的展示。
衡量一件摄影作品乃至任何文艺作品,不外乎从两个方面判断:一是作品的思想性,二是作品的艺术性。作品的思想性,即作者通过作品要传递给读(观)者的思想、主张和情绪,即“文以载道”。
摄影艺术作品对生活的反应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所谓再现,即描绘人、事、物的客观情貌,即客观的复制;所谓表现,既传达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表达他对事物和人生的主观情感。尽管摄影表面上看是对人、事、物客观情貌的复制,尤其是自然风光摄影,无不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选择、集中和概括,都是作者审美认识的结果,因而,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烙印。倘若缺少了思想性的摄影作品,只是一具空壳而已。
尽管思想性是我该课题始终追寻的核心,但反观其创作过程,过于注重主题、刻意表达主题、生搬硬套形式的出现等使得整体画面效果总是差强人意,到最终结束还是离最初想要表达的内容缺那么一点点。
再者就是不断的变换主体,一组成品的成熟与否除了具有出人意料的画面组织外,更多的是主体的稳定性与可延展性。然而在我不断的创作过程中一个劲尝试各种主体来表现主题,虽这种尝试有利用运用更丰富的元素去表现画面,但在创作临近收尾阶段是极不可取的。
改进方法在问题的提出之后,因此谈改进方法就不得不提在摄影创作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因此在本节我只挑选了印象较为深刻的几个问题以及改进方法。
无论照片是黑白或是彩色,只有曝光准确,才能获得明快的影调和丰富的层次。照片死白是曝光过度;照片晦黑是曝光不足。机内测光系统是按18%的中灰反光率设计的,它可以使大多数景物曝光准确,色彩还原,但遇到某些特殊光线或景物,就需要在测光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如拍摄雪景如不增加1.5-2级曝光量,白雪就会成为灰白色;如拍摄煤炭,如不减少1.5-2级的曝光量,黑色煤炭就会变成深灰色。因为无论多么高级的相机,也没有思维功能,只会把一切景物千篇一律地按反光率为18%的中灰色调处理。
原因有二:一是光圈设定过小。闪光灯的闪光速度一般都在1/1000秒以上,快门已失去控光作用,主要靠光圈大小控制曝光量。没有自动档的闪光灯拍照,要先计算光圈系数。
二是闪光灯电力不足。新买的闪光灯要经过十余次的充、放电,让灯内电容活跃后再正式使用。旧闪光灯充电信号灯点燃只充了70%,在点燃10秒钟后才能真正充满电能,供正常使用。
多数照片永远不会被注意到,就是因为它们没有明确的主体,或者有太多的杂乱元素,令人不知所云。这是由于我们观察世界,与相机记录景象之间的不同造成的。我们会专注于自己想看的东西,忽略其他东西,但相机会忠实地记录下镜头前的一切。避免这个问题,最常用的方法是靠近拍摄。一般人会希望拍下整个场景,所以用最广的焦距,站在最远处拍摄。结果照片很小,也没有什么冲击力。运用光线和色彩来突出主体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作为四部分展览中最重要的环节,静态摄影展览也是整个展览环节核心的部分。静态摄影展览也作为该课题设计最为关键的一步。
其中作为象征意义,居于中间的一幅是用烟囱模拟的树根和绿叶拼成的地图合成的图片,强调生态破坏的严重性与广泛性,引起人们对环境的思考。
然后依次展开的是“青蛙”“蝙蝠”“蟑螂”“绿虫”“蝴蝶”“甲虫”等,最后收尾的是公众平台(二维码)将展览平台从静态摄影展厅转移到互联网,而且在微信公众平台展示环节中,既有图片的展示,也有观者与创作者的互动环节。对于互联网的考虑,是为了补充对静态图片展示所面临的空间局限性的缺点。
从第一环节过渡到该环节,是对创作内容的补充也
是对空间局限性的突破,在该环节展示中一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微信公众平台的互动展示,第二部分为微信个人平台的展示,在第二部分中最主要的是对创作思路、创作过程、环保宣传等方面的阐述。
网页名片展示设计是最终效果产生之后临时增加的环节,因为在公众平台互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微信的便捷性与现场感使得其对整个展览的补充是有限的,因此在线上环节增加网页名片展示,补充微信公众平台的不足,使得整个展览内容更丰满,从而对环保的宣传更广泛,影响更深刻。
书签及雕塑混合部分的展示,旨在更好的引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艺术摄影《四季》再者强调整个设计的主题“拒绝空气污染,反对生态破坏”。
在这部分中,书签计划设计于每幅图的下方,8张图片对应不同的书签。雕塑为所有图片中出现的烟囱基本元素,单独列出来做成雕塑,加强展示的氛围,同样也是对主题的强调。
在整个的创作过程中可以发现,摄影并不等于照相,摄影是倾注创作者的情感于照片上,每按一下快门都应该思考为什么要拍下这张照片,它的意义,如何运用手中仅有的工具去表达你心中想表现的东西。
倘若要拍好一组自己满意的照片,单单解决技术层面是不够的,尽管对于摄影而言技术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除了技术层面还应该平衡好以下几个方面:
(1)美术层面
在掌握好技术层面,能拍出焦点清晰,曝光准确的片子后,还是不够的,因为这些照片往往不够美观,甚至看上去会别扭。这时拍摄者需要掌握一定的美学基础和正确的审美观念。例如黄金分割、画面焦点安排、正确景深运用、画面的均衡感与节奏感、点线面结合应用、光线的驾驭等等。
(2)艺术层面
在掌握美术层面后,可以拍出画面优美的照片,还是不够的,因为这类图片看多了后,会觉得画面虽然美丽但是显得空洞,缺少主题,画面不能与现场取得和谐的统一。这时候拍摄者需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综合艺术文学修养,看散文诗歌、书法作品、游览河山,探寻这些艺术作品后的深层次的东西,再拿起相机,感受就是不一样的,能够拍摄出与画面主题相吻合的画面,就可以控制并拍出“朦胧”、“雄伟”、“婉约”、“清新”等不同的感觉。这时候拍照片就会显得比较有意境,也有一定的深度。
(3)思想层面
这是作为一名摄影者所追求的最高层次,这个层面的拍摄者出的照片,画面
有明显的主题,并能形成有符合这种主题的明显氛围,对主题的挖掘和对氛围的把握深刻,能够拍出“欢乐”、“悲凉”、“宁静”、“坚强”等感觉。且照片能准确传递给观众作者的思想及想要表达的东西,并会与有相同经历的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该课题从2013年年底年开始准备,到2014年5月份最终成形,似乎一切都很漫长,但是每当再次重新审视该课题时,总感觉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或许这并非是作品的不完整,而是环境污染的持续性不得不使我不断的为该主题去思考。
有关《四季》设计创作至今仍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但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至少它没有使我苦恼过,更多带给我的是如何成长。是的,它使我们懂得了空气、环境、生态的重要性对于我们而言超过了一切,我们平时往往忽略掉的是我们从来不会去主动关心的问题,直到我们即将要失去的时候。
利用自媒体宣传工具,成一名“环保卫士”并建立了“拒绝空气污染、反对生态破坏”的公益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旨在更好的宣传有关空气污染、生态破坏的交流性话题并与更多的“环保卫士”一起“拒绝空气污染、反对生态破坏”。
这次,《四季》的展示我想应该是一个新的尝试,静态图片展示与动态线上实时交流应该是有关展览类未来发展的趋势,显而易见,急速发展的网络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姚斯接受美学让我们知道,一个作品,即使印成书,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完成品。他特意强调了读者(观者)的重要性,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说姚斯的结论虽有些偏颇,但这种偏颇正是说明了观者在整个艺术活动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在展览现场利用自媒体公众平台与观者进行实时互动,不仅能冲破空间的局限性,更冲破了时间的局限性,除了补充作品本身的不足之外亦可以使观者能获得其自身想得到的信息。
关于这组作品创作的已告一段落,但这正是该课题在公众平台倡导“拒绝空气污染、反对生态破坏”活动的开始。
本文发布于:2022-11-02 00:17: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173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