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吉克族鹰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更新时间:2022-11-01 20:54:00 阅读: 评论:0

历史沿革

塔吉克族语言属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中国境内的塔吉克族主要居住在帕米尔东部的色勒库尔地区,又称“色勒库尔塔吉克”(也有少量“瓦罕”塔吉克)。这里的人把鹰看作英雄的象征,传说中舞蹈的起源也与鹰联系在一起据说,有位牧羊老人叫多斯提克,在放牧时,非常美幕天空中自由翱翔的鹰,同时对鹰俯冲时发出的“咻——”的声音感到奇异。一次他偶然拾到鹰的翅骨,将它做成鹰笛后吹出了美妙的声音。于是他展开双臂,像鹰一样地盘旋起舞,舞蹈便逐渐传播开来。

风格特色

主角

塔吉克族鹰舞的主角是男子,男子舞姿俊健、纯朴、粗犷 双人鹰舞多在喜庆佳节或家庭晚会中表演、跳舞时,大家用坐或半人坐,男女相邀,成双而舞;有时若干对舞伴一起表演,形成集体舞在柯尔克孜族举行盛大的赛马、叼羊活动时,多支鹰笛和多面手鼓组成乐队,吹奏《叼羊曲》、敲响“瓦拉瓦拉赫克”鼓,为参赛的骑手呐喊助阵。

风格

塔吉克族鹰舞的风格受生存环境的影响。山民生活在高原,日照强烈,氧气稀薄,行动不能过度急促,需要不断缓冲,从而形成了深呼慢吸的呼吸规律;又由于经常穿着软帮平底高靴在山路、草坪行走,膝部比较松弛、微屈,脚腕灵活、脚掌平稳。所以在舞蹈中舞者膝部也习惯地保持微屈、步法沉稳有力,动作柔韧而富有弹性。

基本造型

塔吉克族鹰舞的基本造型是模拟山鹰:舞者或拧腰躬身,双臂后举,恍若雄鹰凌空翱翔或轻舞双臂,移步回首,如同机警的山鹰巡游在山间谷地;或双脚跺步,点头颌首比拟山鹰快活地嬉戏;或昂首挺胸,收臂按掌,同时踏步后转,酷似山鹰纵身飞向蓝天。

风格类型

由于居住地域的差异,塔吉克族鹰舞主要可分为两大风格类型:一是“瓦恰谷地的鹰舞”,一是“塔什库尔f谷地的鹰舞”。“瓦恰谷地的鹰舞”与玛尔洋谷地、热斯坎木谷地的鹰舞比较相近,同以柔美抒情、刚柔相济为特点。舞蹈在造型姿态、韵味,气质情态等方面都以舒缓细腻、轻柔流畅的个性自成一体。该舞也以男性表演为主,舞者的肢体线条以自然弯曲、柔和流畅为主要特点,表现出强烈的抒情色彩。虽然音乐节奏是七拍,但韵律较为平稳、舒缓和安详。舞者两臂的线条也极为柔美。小臂和手腕十分柔软,那翻腕、压腕。挑腕等动态也格外柔和,手指造型甚至出现“凤头式”手姿。富于抒情的两臂,或掏手插肩,或曲肘翻腕,或轻舒两臂,翔舞翩翩;舞步多用移步、碎步,强调膝部的弹性。

与前者有别,“塔什库尔干谷地的鹰舞”追求肢体线条的坚定和力度。男舞者含胸缩肩,收腹屈膝,躯干部的肢体线条呈现前后变曲的阶梯形,恰似那站立的雄鹰自然收缩的形体姿态。一如山鹰似的阶梯式曲线,使舞蹈造型显得遒劲粗犷,稳沉厚重。女舞者肢体线条自然流畅,动作柔和舒展,步法轻盈自如。相比较而言,女性舞蹈动态缺少变化,显得重复单调。男性舞蹈则变化多端、个性突出,是该舞的代表。舞者手臂姿态变化丰富,两臂向旁平展的姿态较为常见。该舞的舞步多采用单步、蹉步、跺步、垫步、移步、踏步、碎步等。“单步”和“蹉步”运用较多。单步平稳舒缓,简单朴实;蹉步节律明快,力度性强,起伏变化大,利用快与慢的节奏对比,在平缓的舞步间骤然顿蹉,踏地为节,雄健有力。同时又强调膝盖的韧性,表现出刚柔相济、清脆畅达的节奏韵味。

演奏方法

塔吉克族舞蹈特色的形成和伴奏乐器及其特有的演奏方法分不开,鹰笛、手鼓、拉巴甫(热瓦甫)、布兰孜库姆、塔吉克式艾捷克都是其广泛使用的民间乐器。其中鹰笛是塔吉克族最典型的乐器,吹奏技法繁难,但音调别致、美妙。鹰笛是用鹰的翅骨做成的,只有三孔,也称“三孔骨笛”,塔吉克语称“斯特洪诺依”。“斯特洪”为骨的意思,“诺依”是笛子的意思。

笛长约25厘米到26厘米左右,整个鹰笛稍有弯曲,吹的一头直径稍大,约有1.5厘米左右,有孔的一头直径较小,约有1厘米左右。鹰笛的曲调有固定的曲目,如在婚礼和喜庆的时候吹“恰甫苏孜”、“泰温”、“吉格伦”、“黑吾力”、“巴拿纳马克”、“热布让克”等曲调;在叼羊时吹“腾巴克苏孜”、“瓦拉瓦拉科克”等曲调;在思念家乡和情人时吹“法拉克”曲调;在大同乡的塔吉克人给年轻人和有威望的人送葬时,吹奏“塔里肯”的曲调。除了在吹思念的曲调时是一人,不用手鼓伴奏外,在演奏其他曲目时都是两人,并由两名妇女敲一个手鼓,这种手鼓比一般的手鼓要大,用不同的鼓点伴奏。

曲调可分为5/8拍(买里斯苏孜);6/8拍(文里文拉力克苏孜);7/8拍(恰甫苏孜),音调多为半音,两人合奏时吹出一个整音,鱼咬尾式的吹奏,难度较大,都以C调为主。鹰笛虽然只有三孔,但可吹出7个的音节。鹰笛是塔吉克民族独有的乐器,其声音清脆宏亮,十分动听。手鼓是塔吉克族舞蹈的主要伴奏乐器,演奏时由两名妇女敲打一面手鼓,奏出多种鼓点,这在其他民族中是罕见的。鼓点有固定的套路与名称,如“阿路卡托曼”等,每套都能奏出复杂多变的艺术效果。在盛大的赛马、叼羊活动中,多支鹰笛吹奏《叼羊曲》、多名妇女同时击奏多面手鼓敲奏“瓦拉瓦拉赫克”,令骑手和马都兴奋不已。

主要形式

塔吉克族鹰舞的主要形式有“恰甫苏孜”、“买力斯”、“拉泼依”等。

“恰甫苏孜”在塔吉克语中意为:“快速、熟练”,它既指节奏,又是即兴表演并带有竞技性的舞蹈形式,代表了塔吉克族舞蹈特有的风格。其表演以双人对舞为主,形式活泼,舞者可自由进退,两三组同舞,亦可男女同舞。表演时多由一名男子邀请另一男子同舞,两人徐展双臂,沿场地边缘缓缓前进,如双鹰盘旋翱翔;随后节奏转快,两人互相追逐嬉戏,忽而肩背紧贴侧目相视,快步行走,又蓦地分开跃起,如鹰起隼落,由低到高拧身旋转,扶摇直上,最后舞蹈在竞技旋转中结束。这些动态表现,显然是西域乐舞“胡旋舞”、“胡腾舞”技艺的遗存与升华。

“买力斯”意为“特定节拍”,是以民乐伴奏或民歌伴唱为主的自娱性舞蹈,也常用来表演传统的故事性民歌,它以原地连续旋转为特色,妇女尤其喜欢。

“拉泼依”是家庭内只用一个热瓦甫伴奏的特定舞蹈形式,有时也在室外进行,其伴奏多用恰甫苏孜的曲调,伴奏者还可以边演奏边舞,舞蹈动作自由、轻快,技艺高的演奏者可把热瓦甫放置在肩上弹奏起舞,这可能是西域乐舞风习的遗存。

基本动作

男子舞姿俊健、纯朴、粗犷。主要动作有伸展双臂(前臂较高,后臂较低),前后摆动,舞步灵活多样。高潮时,激烈抖动双臂并摊开双掌,向左右旋转和侧身跃起,作雄鹰展翅,搏击风云之势。女子舞步和舞姿略同男子,仅步距比男子小而轻盈。双手在头部向里或向外旋抹,动作舒展而柔和。以手鼓为主要伴奏乐器,通常7/8为舞蹈基本节奏,间以口哨击掌和呼喊“拉泼依”烘托气氛。

鹰舞是塔吉克族的民间传统自娱性舞蹈,场地不受限制。无论田埂地头、庭院室内,只要人们兴致所至都可起舞。其舞步与鹰笛的曲调是一致的,主要是八分之五拍、八分之六拍、八分之七拍,基本动作是:腰微弯,右臂朝前伸,手指微朝上,左臂弯曲朝后,位于腰部,手指伸开。脚步随着笛声和鼓点旋转360度,此时,收回右臂放在背后,伸出左臂朝前。有时两臂平行,有时两臂一上一下,恰似鹰的翅膀,脚步随鼓点和笛声可旋转180度和360度,也可朝前和左右前进。无论在旋转或是在前进时,两肩还要随着曲调的节奏不停地一上一下地抖动。鹰舞主要是男人的舞蹈,但也有男女合跳的,也有集体跳的,遇到节日或是婚礼,只要是鹰笛和手鼓声一响起,男男女女都会翩翩起舞。在鹰舞中还有马舞、箭舞、刀舞等舞蹈,也是用鹰笛和手鼓伴奏,其舞步和鹰舞的步伐差不多。舞蹈开始时,往往先由一名舞技较高者下场,接着,众人便纷纷下场共舞。

传承现状

新疆塔吉克族鹰舞传承人是库尔班·托合塔什。这位在帕米尔高原上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既没多少文化,也没有受过专业的舞蹈教育,既饱尝了高原生活环境之苦,又离不开这种苦。塔吉克族人崇拜鹰,喜欢用鹰舞来表达对鹰的崇拜。

库尔班·托合塔什15岁时,开始跟着父亲学鹰舞。在帕米尔高原上,他成了鹰舞之王,他跳的鹰舞 《商人与马》、《天鹅与狐狸》等,没有人能与之相媲美。可他承认只有一次,跳出了他自己。那天,他生活的喀喇昆仑山深处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瓦恰乡,来了10多名自治区和州上的领导,和全乡人一起庆祝引水节。当大家砸开冰块,将清澈的雪水引入水渠,看着清澈的雪水缓缓流入耕地时,库尔班·托合塔什带头跳起了鹰舞。他时而盘旋仰步,如鹰起落,时而双肩微抖,如鹰空中傲视。他脚顿挫、手高扬、腰扭动,眉毛和嘴唇跟着节奏,不停地微微颤动,跳着跳着,眼泪突然“哗”地一下涌出了眼眶。他一边流泪,一边跳。跳完了,抱着一个领导,失声痛哭。 “呜呜呜……”他像孩子一样,不能自制。哭声,感染了在场的人,很多人也跟着抹泪。他说:“我跳了一辈子,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大领导,就这一次,才知道自己和鹰舞的价值。”除了山里人,外界极少有人知晓,他跳的鹰舞有多么出色。多少年了,鹰舞这个来自塔吉克族人的一种普通艺术,难求最高礼遇的命运,此刻,被他一语道出。跳鹰舞是他一生的精神快乐,他把这种快乐,带给了数不清的塔吉克族人。当然,他也为鹰舞的命运难受过、悲伤过、担忧过,但他从来没哭过。可平生第一次,他哭了,哭得有点莫名其妙,哭得毫无理由,泪水从心里喷了出来,又流进了心里。

传承人物

买热木汗·阿地力,女,塔吉克族,1953年生,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塔吉克族鹰舞代表性传承人。买热木汗·阿地力生长在鹰舞艺人之家,从小跟随父亲阿地力·库孜巴义学习鹰舞。她熟悉鹰舞的表演形式与表演技巧,充分掌握了民间鹰舞的各种跳法,熟知鹰舞的各种曲调,还擅长手鼓和多种塔吉克民间乐器。

库尔班·托合塔什,男,塔吉克族,1931年生,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塔吉克族鹰舞代表性传承人。库尔班·托合塔什继承了其父的塔吉克族鹰舞和吹奏鹰笛的技巧,全面掌握了鹰舞等各种塔吉克民间舞蹈,是塔吉克族公认的优秀民间歌舞艺人。他跳的鹰舞动作优美,既能独舞也能与他人对舞,也可边唱边跳,体现了鹰舞的古老风格。他还擅长吹鹰笛、敲手鼓。

传承意义

鹰舞是中国民间舞蹈中极具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艺术价值很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这些珍贵的民间艺术日渐失去生存的土壤,面临困境,亟待保护与抢救。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塔吉克族鹰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8月19日,2012喀什上海文化周“四联展”在喀什国际展览中心开幕,塔吉克族鹰舞在其中被展示。

2019年新春来临之际,“记忆非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摄影展览”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塔吉克族鹰舞在其中被展示。

保护措施

2017年3月底,新疆艺术研究所组成15人抢救性保护工作团队来到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鹰舞传承人库尔班·托合塔西的家乡瓦恰乡及传承地,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操作指南》为标准,集中采录、拍摄了《塔吉克族鹰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库尔班·托和塔西抢救性纪录文献片,很大程度上对塔吉克族鹰舞进行了保护。

社会影响

2012年8月19日,2012喀什上海文化周“四联展”在喀什国际展览中心开幕,塔吉克族鹰舞在其中被展示。

2019年新春来临之际,“记忆非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摄影展览”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塔吉克族鹰舞在其中被展示。

本文发布于:2022-11-01 20:54: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168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塔吉克族舞蹈
下一篇:恰普素孜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