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竹绿竹主干高6-9米,径粗5-8厘米,幼时被白粉,粉退后呈绿色或暗绿色。箨鞘坚硬而质脆,无毛而有光泽,长8-16厘米,宽8-28厘米;箨叶三角状披针形,直立,下面无毛,上面粗糙;茎每节有3枚粗大的和若干较小的枝条,每小枝生叶7-15枚,叶鞘长7-15厘米,幼时生有小刺毛,后则无毛;叶片披针状矩圆形,长12-30厘米,宽2.5-6.2厘米,次脉9-14对,还有小横脉。开花枝条通常细而坚硬,节间一侧扁平,小穗下部绿色上部赤紫色,长20-35毫米,宽7-10毫米。笋期5-11月。
节间圆筒形,长20-35厘米,通常邻近的节间稍作“之”字形曲折;竿壁厚4-12毫米。箨鞘脱落性,革质,顶端近为截形,背面无毛或被有或疏或密的褐色刺毛,边缘无毛或其上部显著生纤毛;箨耳近等大,椭圆形或近圆形,边缘生纤毛;箨舌高约1毫米,近全缘或上缘呈波状;箨片直立,三角形或窄三角形,先端长渐尖,基部截形并向内收窄,其宽度约箨鞘顶宽之半。分枝习性较高,常在竿第七节以上始发枝,竿每节计有3主枝和若干较细小的枝条。
末级小枝具6-15叶;叶鞘长7-15厘米,初时被显著小刺毛,以后渐变无毛,边缘大都无毛或有时疏生纤毛;叶耳半圆形,边缘有棕色燧毛;叶舌矮,截平或圆拱起;口十片长圆状披针形,长15-30厘米,宽3-6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钝圆或广楔形,上表面无毛,下表面被柔毛,边缘粗糙或有小刺毛,次脉9-14对,脉间的再次脉为9条,小横脉较明显;叶柄长2-6毫米。
花枝无叶;假小穗。单生或丛生于花枝各节,长2.7-3厘米,宽7-10毫米,两侧扁,下部绿色,上部赤紫色;苞片3-5,上方1或2片腋内无芽;小穗含5-9朵小花;小穗轴脱节于颖下,其节间粗短;颖1片,卵形,长9-10毫米,宽8毫米,无毛,边缘生纤毛,具多脉,脉间有小横脉;外稃与颖相似,卵形,长17毫米,宽13毫米,先端尖,有小尖头,无毛或有微毛,具多脉(约有31条),其脉间亦有小横脉,边缘生纤毛;内稃长13毫米,宽4毫米,顶端尖锐而不具裂缺,两面均生微毛,背部2脊间有3-5脉,脊外至边缘各有2脉,各脉间均有稀疏小横脉,边缘和脊上均生显著的纤毛;鳞被3,近同形,卵状披针形,长3.5毫米,脉纹明显,边缘生纤毛;花药长8毫米,顶端有小尖头,其上还生小刺毛;子房卵形,长2毫米,被粗毛,花柱显著,较子房为长,顶端有3条长而纤细的羽毛状柱头。果实未见。笋期5-11月,花期多在夏季至秋季。
绿竹性喜温暖湿润、不耐严寒,一般要求年平均温度≥17.5℃,极端低温u003e-6℃,年降雨量在1400毫米以上。在冬季霜冻少,低温时间短的条件下,方可越冬。
年平均相对湿度65%-82%;土壤以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中性至酸性的壤土、砂壤土或冲积土为宜,溪河两岸、路旁、缓坡地下部、房前屋后等都适合绿竹生长。引种绿竹能否成功的关键因子是气候条件,尤以极端低温为最主要限制因子。
分布于中国中国华南丛生竹林亚区,华中亚热带混生竹林亚区南部。东南亚、印度、缅甸、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也有分布。
绿竹造林地最好选择在海拔300米以下,坡向朝南、空气流动性好,冷空气不易沉积的地形最佳,不宜选择在山顶、山坡上部等海拔较高的地方。
在栽植前先要做好造林地准备,即清理林地、整地、挖穴等。按株行距4×4米或5×5米进行定点挖穴,若是单行栽植,株距可按3-4米,穴规格为:穴面80×80厘米,穴底60×60厘米,深度40-50厘米,穴位按梅花形(品字形)排列。在土壤条件较差的地块最好先进行全垦或带垦后开穴。
栽植穴挖好后,最好先施些基肥,基肥以腐熟的农家肥为好,施下后要回填部分表土与之拌匀备栽。基肥应在种植前1-2周施入。
绿竹绿竹一般都在3-4月长叶,恢复生长活动;6-10月间出笋长竹。由于绿竹大多采用移竹蔸造林,所以宜在生理活动最弱的1-3月休眠期进行造林。易发生冻害的地方,造林时间应选择在低温期过后进行。根据各地群众的经验,造林时间选在雨水至谷雨期间成活率最高。
选择生长健壮、芽眼肥大、须根发达的一、二年生竹分蔸作母竹。栽植前用黄泥浆沾蔸,以保护竹蔸根点,栽植时将母竹斜放穴中,竹秆切口向上,以便接存雨水和遇干旱天气时人工灌水,要注意不要反向斜放,以免造成根系不能自然舒展,影响生长;母竹放好后即分层覆土、踏实。覆土应超过母竹原入土处5--15厘米左右,上部要堆成馒头形,最后加盖一层松土或草,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幼竹的管理
⒈笋的留养:造林后当年就会有2-3株新竹长成,第二年以后,每丛留5-6株,第三年便可成林。挖笋时要用笋铲斩下笋头上的幼嫩部分,留下笋头下的幼笋芽,以利生长新笋。
⒉中耕除草:每年在3-4月除草松土1次。松土的深度一般为15-20厘米,将杂草埋入土中作肥料。除草松土应尽量避免损伤竹蔸和笋芽。
⒊施肥:为促进新造竹林尽快成林,应进行施肥。肥料要以有机肥料为主,最好在秋、冬季施肥,以提高林地土壤肥力、保持土温、增加新竹芽眼抗寒越冬能力。株施0.5-1担厩肥或土杂肥,挖沟施入。施速效肥(如人粪尿、硫酸铵、尿素等要用水冲稀),可结合除草松土后施放,也可直接浇在竹蔸附近,以利根系吸收。每丛新竹施0.3-0.5斤化肥或3-5斤人粪尿。
⒋立体经营:绿竹种植后第一、第二年林中空地较大,可推行立体经营,如套种黄豆、花生、西瓜、蔬菜等农作物,放养鸡、鸭,这样可以耕代抚,节省劳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夏季还能降温保湿,为竹林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
成林竹的管理:
一、笋期管理:每年的5-10月为产笋期。在笋期的培育管理上,要抓如下几个技术环节:
适时割笋:绿竹的抽生能力很强,采笋后笋头上的幼芽在养分充足的条件下,仍能抽生新笋。因此,当笋即将破土时即行采割,此时的笋尚在地下,嫩白质好,笋味鲜甜。露出土后的笋,笋尖开散,见阳光变绿,笋体老化,笋味差而带有苦味。割笋时,要小心扒开表土,用锋利的笋铲沿笋篼上部、用锺敲割。割笋后,要及时把表土复回原处,以免影响再次出笋。
增施肥料:绿竹从抽芽至发笋到长竹的整个生长过程,养分消耗很大。所消耗的养分主要靠其连生母竹供给。因此,在产笋期要及时补充养分。一般每丛绿竹增施腐熟栏肥30斤左右,并在采笋处用少量稀人尿或低浓度尿素水溶液浇灌,然后复土盖实,这样可提高笋的抽发能力。
灌水保湿:绿竹与笋的生长都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在采笋期如遇干旱炎热天气,要用清水浇灌竹丛,保持竹丛土壤湿润,以利竹、笋正常生长发育。
采高留低:子竹的秆柄总是高于母竹的秆基,致使新竹的位置逐渐增高。因此,要采去高位笋,把位置低的笋留作新竹,以免造成根篼重叠,芽眼露出地面,影响新竹丛平衡发展。
新母竹要在出笋盛期留养。若出笋初期留养,会过多消耗养分,影响当年笋的产量;过迟留养,则气温下降,幼竹易受冻害。一般在8月下旬利用竹丛空隙地留笋养竹为宜。新母竹留养不宜过多,以每丛竹留2-4支健壮的笋养成新母竹即可。同时也应考虑留方向适宜的笋成竹。满三年的老竹可砍去,以后每丛保持9-14株青壮竹。每隔六年左右,要挖除老竹头。
二、中耕施肥:每年的3-4月中耕1次,深度为20-25厘米,中耕时结合施肥,每丛母竹施入人粪尿或厩肥1-2担,或施用0.5-1斤化肥,然后培土20-30厘米,使笋不易出土。
三、合理采伐,掌握砍弱留强、砍老留幼、砍密留疏、砍内留外的原则。3年生以下的竹应保留或适当砍一些过密竹,4年生以上的竹可全部砍去,砍伐时间可在秋后至春前进行,此时不影响竹林生长,且竹材性质良好,不易虫蛀。过早砍伐会影响新竹的生长,甚至造成缺乏营养而枯梢。过迟伐竹竹液流动旺,伐桩营养浪费过多,易损伤竹林元气。砍竹要尽量降低伐桩,节约竹材,老竹头应及时挖去,以利更新。
竹锈病:发病初期,竹叶背面发生橙黄色的夏孢子堆、突破叶的表皮外露,严重时夏孢子堆密集成片,引起大量落叶。防治方法:在5月间发病初期,将病枝砍下烧毁,并喷1%的波尔溶液。竹林如过度郁闭,应适度疏伐、使林内空气疏通,以免病虫发生。
竹大白虫:又称笋虫。成虫啃咬竹笋、吸取竹汁;幼虫食竹笋,被害笋逐渐霉烂枯死。防治方法:①成虫在上午9-12时,下午3时至傍晚活动产卵、交尾时,进行人工捕捉。②幼虫孵化及成虫初期、可用90%敌百虫500倍液或50%敌敌畏1000倍液喷杀。
竹卷叶螟:又称竹苞虫。此虫发生非常普遍,幼虫将竹叶卷成筒状,严重的虫苞累累,竹叶被食尽,竹枝发黄,影响生长。防治方法:①人工摘除卷叶,消灭幼虫。②发现幼虫虫苞叶时,可喷射90%敌百虫1000倍液505敌敌畏1000倍液喷杀。③成虫出现期间,可用黑光灯诱杀。
竹蚜虫:常群集于叶背面或秆部吸食液汁,易引起煤病。防治方法:喷射40%乐果乳剂1000-1200倍液。
绿竹是一种以笋用为主的多效益竹种。种植绿竹一般三年即可成林产笋,亩产量可达800-1000公斤,绿笋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清水罐头。绿竹竹材可作建筑、竹编材料和造纸原料,并可加工成竹胶合板和美术工艺品。绿竹根系发达庞大,耐水力强,能固土护岸、保持水土。绿竹树冠翠绿喜人,可绿化庭院、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本文发布于:2022-11-01 20:13: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168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