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鲤鱼自古就是中华民族喜爱的吉祥物。据传宋代建县时,揭阳县城一带已盛行鲤鱼舞。反映明代揭阳县陈三、五娘爱情故事的传统潮剧剧目《荔镜记》就有舞鲤鱼的精彩场面。据蔡泽民在《广东民俗大观·刺榴馆》一文中介绍:“大约在清咸丰年间,(潮州府属县)各地举办团练乡勇,请拳师练刀。操练及守卫之余,为助兴娱乐,组织舞鲤队,作‘鲤鱼朝友’之舞。每逢游神赛会,纷纷派出舞鲤队,配以锣鼓,竞相献艺。后来团练虽已解散,舞鲤队、锣鼓队依然存在。”
民国年间,滘墘人许实能在县城北门创立北溪宫馆,利用习武传艺之余,为助武兴,发动邻里青年组建榕城“滘墘鲤鱼舞队”,并活跃于榕城乡镇游神赛会,可惜历经变乱渐趋湮没,直到改革开放后,许实能裔孙才在家传基础上推陈出新,重振“滘墘鲤鱼舞队”。 2016年,滘墘鲤鱼舞被列为榕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古城文化游中焕发出独特风采。
揭阳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潮汕平原,是粤东古邑,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潮汕文化发祥地,见诸史载已有2200余年。榕城自南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辟为揭阳县治,近千年来均为揭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海滨邹鲁”“岭南水城”之称。
滘墘许厝位于古揭阳县城南北滘河中段西侧,是在城许氏的主要世居地。宋末元初,玉滘公(许义明)为避战乱灾祸从潮州韩山辗转福建莆田来此创基。后来被改造为“五金三厂”的原许厝祠是潮汕后七贤之一的许国佐(号班王)诞生地。许国佐曾祖父许守愚在西马路创建的许氏宗祠及其本人创建的许氏庶族祠(俗称“阿婆祠”)现为揭阳市文物保护单位。清顺治二年(1644年),许国佐在九军之乱中,为母代死,惨遭杀害。族人流散各地,直到平乱后,部分才陆续迁回。
许实能(1905-1943),揭阳榕城滘墘人,自幼随其父民间艺人许佑玉(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清光绪至民国年间)习武兼学鲤鱼舞,其为人豪宕刚直、急公好义,论者常以为有班王(即潮州后七贤之一的许国佐)遗风。
民国十一年(1922年),许实能利用习武传艺之余,为助武兴,发动邻里青年组建榕城“滘墘鲤鱼舞队”,并活跃于榕城乡镇游神赛会。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许实能因病猝逝,北溪宫馆和滘墘鲤鱼舞队也在社会变乱中走向解散。直到改革开放后,许实能裔孙才在家传基础上推陈出新,重振“滘墘鲤鱼舞队”。
许实能旧居现为滘墘鲤鱼舞展览馆和研究培训基地。
鲤鱼舞极具地方乡土特色,以鲤鱼代表吉祥、喜庆、富足,又有“年年有余”“鲤跃龙门”等意涵,深受群众喜爱。随着时代变迁,鲤鱼舞从原来的广场艺术表演逐渐融合为舞台艺术表演。
目前,滘墘鲤鱼舞已发展成为有30多名传承人、60多名表演人员的专业队伍,拥有训练场地1000多平方米,道具、服饰200多套,并作为全市现存唯一的传统鲤鱼舞队,活跃于古城文化游等平台。2016年,滘墘鲤鱼舞被列为揭阳市榕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参加揭阳市民间传统艺术协会,以鲤鱼舞队为基础,依托揭阳市尚派礼仪庆典有限公司,全方位开展鲤鱼舞挖掘保护、研究创新和培训表演。
近年来,滘墘鲤鱼舞活跃于各种庆典、节日、游神赛会等场合,积极参加政府部门举办的大型公益活动,以揭阳市区榕城为主,影响逐渐扩及揭东、普宁、潮州、汕头、深圳等地。先后受邀参加揭阳榕城“古城文化游”民俗文化展演活动;揭阳市社会组织“大家乐”新春文化活动;汕头市丹樱生态园·首届潮汕庙会文化节项目;揭阳市榕城区迎春群众体育趣味竞赛活动开幕式;汕头市澄海冠山“赛大猪”民俗活动项目;深圳第八届龙岗妈祖文化节以及历年城隍、关帝、妈祖、蜻蜓庙等游神活动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好评和媒体的广泛报道。
滘墘鲤鱼舞通过精细入微地观察鲤鱼的生活情景,进而模仿并编排出连贯有序的鲤鱼“出滩”、“觅食”、“比目”、“跃龙门”等情节动作。男女均可表演,男子呈现阳刚之美,女子显露柔婉之妙。舞鲤鱼时双手动作幅度较大,步法以“圆场步”为主,配合蹲地、抬腿、跳跃等,揉合南派武功招式,模仿鲤鱼出滩、觅食、追尾、穿莲、比目、蜻蜓点水、燕子穿云、水上莲花、鲤跃龙门、如鱼得水、吉祥富贵、年年有余等“十二变”。
鲤鱼舞道具是带棒的鲤鱼花灯。滘墘鲤鱼舞的鲤鱼躯架由竹篾扎制而成,再用铁丝连接起来,外部以素绸包裹,并用彩色描绘鱼鳞、鱼眼、鱼鳍等图案。鱼身长约120厘米,宽约50厘米左右,鱼棒长约160厘米。
滘墘鲤鱼舞采用传统的舞鲤鱼服饰,由上衣、裤子、绑腿、鞋组成。舞者系深绿色镶金边头箍,正中缀有茨菇叶形装饰。穿布斜襟紧袖口上衣,中式裤,扎腰带,小腿包绑腿,脚穿缀有红绒球的深绿色镶金边布鞋。头鱼服饰为大红色底镶深黄色边,众鱼服饰为浅紫色底镶深黄色边,其余相同。
滘墘鲤鱼舞表演时,以传统潮州大锣鼓打击乐伴奏,主要乐器有大鼓、锣、钹等,音乐激昂向上、轻快明朗,与舞鲤鱼喜庆、热烈的气氛风格相吻合,通过艺术手法表现出其精神意境,使表演更具生命活力。
1.艺术特征独特鲜明。滘墘鲤鱼舞男女均可表演,男子呈现阳刚之美,女子显露柔婉之妙,各具鲜明特色。以“圆场步”为主,配合蹲地、抬腿、跳跃等,表现鲤鱼“出滩”、“觅食”、“比目”、“跃龙门”等情节,动作优美,活灵活现地呈现鲤鱼各种姿态,再配合基调昂扬轻快的潮汕大锣鼓演奏,营造欢快喜庆的场面效果,对舞鲤寄寓喜庆吉祥的文化内涵加以生动呈现,极具感染力。
2.具有广泛群众基础。榕城民间自古以来便把舞鲤鱼当作一项祈求吉祥富余的文化活动形式。滘墘鲤鱼舞取鲤鱼“年年有余”之寓意,扎根榕城民间文化土壤。逢年过节或喜庆日子,滘墘鲤鱼舞总是应邀参加表演,助兴庆贺,凭借专业精彩的舞鲤鱼技艺深得广大榕城民众的欢迎和喜爱。
3.兼容多种艺术元素。滘墘鲤鱼舞融舞蹈、武术、绘画、服饰、潮乐等于一体,借鉴吸收潮汕民间艺术中优秀的表现形式和技艺手法,实现了文化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精妙融合,各元素之间相得益彰,构成完整的滘墘鲤鱼舞,缺一不可。
4.传承保护刻不容缓。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鲤鱼舞等传统民俗舞蹈影响力逐渐缩小。同时由于经济原因,许多民间艺人或年迈或转行,舞鲤等传统民俗形式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危机。另外,因为缺乏系统的挖掘保护,鲤鱼舞这一传统民俗舞蹈的文化内涵逐渐不为世人所了解。目前,揭阳市区专业从事鲤鱼舞仅滘墘一家,承担着保护传承弘扬鲤鱼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
本文发布于:2022-11-01 16:39: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163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