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观据《南岳志》记载:黄庭观是唐初开德元年(公元八一六年)所建。五代时,楚王马希声重修后,名叫魏阁。阁内有魏夫人的石雕像一尊。据《南岳志》记述:宋景祐年间,仁宗赐观名为“紫虚元君之阁”,是依照唐朝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大书法家颜真卿游南岳时所书《晋紫虚元君领真司命南岳魏夫人仙坛碑铭》的头衔而命名的。宋微宗崇尚道教,道教经典中最著名的真经为《黄庭经》,于是赐名为“黄庭观”。
历元、明、清各朝,屡有修建。现存建筑为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重修。凡三进,一进为路亭。正门额镂“山不在高”,门联为:“欲向西池谒王母;且来南岳拜夫人。”这首门联,是对南岳最著名的女道观──黄庭观的高度颂扬。南门上刻“仙观”二字。二进为过殿。门上刻“黄庭观”横额,有联云:“黄中通理成坤德;庭外升仙忆晋时。”三进为正殿。置有神龛和神像,堂内法器俱全,熠熠生辉。九十年代对全观进行了装修,内外焕燃一新,十分华丽。该观为南岳夫人魏华存修道处。她居南岳十六年,终日诵《黄庭经》,遂得道,白日飞升,时年八十三岁。唐李白《江上送女道士褚三清游南岳》诗云:“寻仙向南岳,应见魏夫人。”杜甫《望岳》诗亦云:“恭闻魏夫人,群仙夹翱翔。”观外有一巨石,传为魏夫人飞升处,石上刻“飞仙石”三字,两侧联云:“飞过烟云疑化石;仙参星斗尚留坛。”
黄庭观黄庭观在道教中的名望很高。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东晋咸和九年(公元三三四年),著名的女道士南岳魏夫人在礼斗坛白日飞升成仙。魏夫人名华存,字贤安,山东任城人,东晋司徒剧阳文康公魏舒的女儿。幼年时便熟读“庄老之书”,“笃意求神仙之术”,发誓不嫁。后来在父母的胁迫下,二十四岁时嫁给南阳刘幼彦,生二子,长名璞,次名瑕。据《南岳志》记中所录的《南岳魏夫人传内传》云:婚后,华存夫人时常“闲斋别寝,入室百日不出”,每日念经修道。传说由于精诚所至,感动上天,四位仙君在同一天降临到她家里,授她《太上宝文》、《八素隐书》三十一卷和《黄庭经》。她得到经卷后,日夜诵读,潜心修行。丈夫死后,天下大乱,携带二子渡江南行。尔后又与二子分开,与侍女麻姑于晋大兴年间来到南岳,在集贤峰下,结草舍居住,静心修道。这就是黄庭观的来由。
在她修行的十六年中,传说西王母曾约请她到朱陵山上一起吃灵瓜,还得到西王母所赐的《玉清隐书》四卷,“时年八十,仍颜如少女”。八十三岁时,即晋成帝咸和九年(公元三三四年)间,她闭目寝息,饮而不食”,七天后一天夜里,被西王母派众仙来迎接她升天。传说,升天的第一天,有一群仙人驾着鹤车来到观前的“礼斗坛”相迎。
杜甫在《望岳》诗中说:“恭敬魏夫人,群仙夹翱翔”,说的就是这件事。魏华存升天后,被帝封为紫虚元君领上真司命“南岳夫人”。与西王母共同管理天台山、缑山、王屋山、大霍山和南岳衡山的神仙洞府。传说魏夫人升天以后,黄庭观里继而升天成仙的也不乏其人。首先是她的侍女麻姑也列入天庭仙班,她的弟子女夷则成为花神,掌管天下名花。由于这些神话传说,黄庭观成为南岳道教历史上的神奇之地。
黄庭观中国女子修道是从魏夫人开始的,黄庭观开创我国女道士修行的先例,故以魏夫人和黄庭观在道教中的声望极高。观宇占地一亩余,共有三进。第一进为憩凉亭,正门的门额有石刻:“山不在高”四字,亭南的门额刻有“仙观”二字。二进是过殿,门上刻“黄庭观”三字。门联是:“黄中通理成坤德;庭外升仙忆晋时”。三进为正殿,现在已无神像。正殿前有石阶十七级,房屋重叠,四周古木参天。观外右边,有一块一丈见方的石头,据说便是魏夫人白日飞升的地方,原是魏夫人拜天的礼斗坛,后来人们叫它为飞石,上刻“飞仙石”三个大字。石头上方平坦如台,下方尖削,却稳固地立在岩石上。据说一个人无心用指头轻轻点,它就微微抖动;倘若胡意推它,众人合力推撞,却纹丝不动。传说这是王母乘云到此,一朵白云落下变成的。观的周围,怪石嶙峋,松枫丛生;观前一片平畴,阡陌纵横,观里约半里外,有一水潭,水浪激石,声传空谷,这就是白龙潭;观前的山脚下,就是龙潭水库,水深澄碧。在睛天的时候,与天上白云相辉映,便呈现出水天一色的景状。
本文发布于:2022-11-01 13:20: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83/4159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